《張卿子傷寒論》~ 卷三 (9)
卷三 (9)
1.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方第二十七
厚朴(半斤去皮炙味苦溫),生薑(半斤切味辛溫),半夏(半斤洗味辛平),人參(一兩味溫),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泄之。厚朴之苦。以泄腹滿。人參甘草之甘。以益脾胃。半夏生薑之辛。以散滯氣。
王三陽云。曰吐曰下後。脹滿為實者。表邪未除而誤下之故也。此發汗後。邪氣已散矣。故知非裡實也。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吐下之後。陽氣虛陷。雖心下逆滿。皆陽虛不能主持中氣也。故與白朮甘草以補中枝。以益陽。茯苓以泄滿。
吐下後。裡虛氣上逆者。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表虛陽不足。起則頭眩。脈浮緊。為邪在表。當發汗。脈沉緊。為邪在裡。則不可發汗。發汗則外動經絡。損傷陽氣。陽氣外虛。則不能主持諸脈。身為振振搖也。與此湯以和經益陽。
白話文: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方第二十七
藥材組成:
厚朴(半斤,去皮炙烤,味苦性溫)
生薑(半斤,切片,味辛性溫)
半夏(半斤,洗淨,味辛性平)
人參(一兩,味甘性溫)
甘草(二兩,炙烤,味甘性平)
煎服方法:
將以上五味藥材,加入一斗水,煮至剩三升,去除藥渣,每次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醫理說明:
《內經》提到,脾臟需要舒緩,宜用甘味藥緩和,以苦味藥疏通。厚朴的苦味能消除腹脹,人參和甘草的甘味可補益脾胃,半夏和生薑的辛味則能消散氣滯。
王三陽見解:
嘔吐或瀉下後出現脹滿,通常是表邪未解卻誤用瀉下法所致。此方用於發汗後,邪氣已散,故非裡實證。
相關條文補充:
傷寒若經嘔吐或瀉下後,出現心下脹滿、氣逆衝胸、起身時頭暈、脈沈緊等症狀,若再發汗會擾動經脈,導致身體顫抖搖晃,此時應以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治。
嘔吐瀉下後,陽氣虛弱下陷,即使有心下脹滿,也是因陽虛無法維持中氣所致,故用白朮、甘草補中益氣,茯苓消除脹滿。
嘔吐瀉下後,裡虛氣逆者會出現心下脹滿、氣衝胸悶;表虛陽氣不足者起身則頭暈。脈浮緊為表邪,應發汗;脈沈緊為裡邪,不可發汗,否則損傷陽氣,導致身體顫搖。此湯方用於調和經脈、補益陽氣。
2.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第二十八
茯苓(四兩味甘平),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白朮(二兩味苦甘溫),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參服。
陽不足者。補之以甘。茯苓白朮。生津液而益陽也。裡氣逆者。散之以辛。桂枝甘草。行陽散氣。
沈亮宸云。滿用術甘。非石山立齋。誰與言此。茯苓、松根氣所結。故降逆氣。虛者尤宜。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發汗病解。則不惡寒。發汗病不解。表實者。亦不惡寒。今發汗。病且不解。又反惡寒者。榮衛俱虛也。汗出則榮虛。惡寒則衛虛。與芍藥甘草附子湯以補榮衛。
白話文: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第二十八
藥材組成:
茯苓(四兩,味甘平)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
白朮(二兩,味苦甘溫)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煎服方法:
將以上四味藥材,加入六升水,煮至剩三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溫服。
功效說明:
陽氣不足者,可用甘味藥補益。茯苓、白朮能生津液並增強陽氣。體內氣機上逆者,可用辛味藥疏散。桂枝、甘草能運行陽氣、消散滯氣。
沈亮宸補充:
治療脹滿常用白朮、甘草,若非像石山立齋這樣的醫家,誰能明白此理?茯苓是松樹根部精氣所凝結,故能降逆氣,尤其適合體虛者。
相關條文:
發汗後,病症未解,反而惡寒者,是因體虛所致,應以芍藥甘草附子湯主治。
發汗後病症解除,便不會惡寒;若發汗後病症未解,表實者亦不惡寒。現今發汗後病症未解,反而惡寒,是因營衛俱虛。汗出導致營虛,惡寒則反映衛虛,故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以補益營衛之氣。
3.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第二十九
芍藥(三兩味酸微寒),甘草(三兩炙味甘平),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以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服。疑非仲景意。
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附子之辛溫。固陽氣而補衛。甘草之甘。調和辛酸而安正氣。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發汗若下。病宜解也。若病仍不解。則發汗。外虛陽氣下之。內虛陰氣。陰陽俱虛。邪獨不解。故生煩躁。與茯茯四逆湯。以復陰陽之氣。
白話文: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第二十九
芍藥(三兩,味酸,性微寒),甘草(三兩,炙,味甘,性平),附子(一枚,炮製去皮,切八片,味辛,性熱)。
以上三味藥,用五升水,煮至剩一升五合,去除藥渣,分次溫服。有人懷疑此方並非張仲景的原意。
芍藥的酸味能收斂津液而滋養營血;附子的辛溫能固護陽氣而補益衛氣;甘草的甘味能調和辛酸之性,安定正氣。
若發汗或攻下後,病情仍未緩解,出現煩躁症狀,則應以茯苓四逆湯主治。
發汗或攻下後,病情本應緩解,若仍未解除,則因發汗使體表陽氣虛損,攻下使體內陰氣虧虛,陰陽俱虛,邪氣獨留未解,因而產生煩躁。此時給予茯苓四逆湯,以恢復陰陽之氣。
4. 茯苓四逆湯方第三十
茯苓(六兩味甘平),人參(一兩味甘溫),甘草(二兩炙味甘平),乾薑(一兩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四逆湯以補陽。加茯苓人參以益陰。
沈亮宸云。正虛有邪。正欲勝邪而不能。故煩躁。溫其正氣。邪自除矣。又云。大青龍煩躁者。實也。茯苓四逆湯煩躁者。虛也。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汗出而惡寒者。表虛也。汗出而不惡寒。但熱者。裡實也。經曰。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與調胃承氣湯。和胃氣。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小便不利而渴。此膀胱蓄熱津液不行也。與五苓散。以利水行津。
發汗。已解。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胃氣得潤。則愈。若脈浮者。表未解也。飲水多而小便少者。謂之消渴。裡熱甚實也。微熱、消渴者。熱未成實。上焦燥也。與五苓散。生津液。和表裡。
白話文:
茯苓四逆湯方第三十
茯苓(六兩,味甘平),人參(一兩,味甘溫),甘草(二兩,炙,味甘平),乾薑(一兩,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成八片,味辛熱)。
以上五味藥,用五升水煮至剩三升,去掉藥渣,溫熱服用七合,每日三次。
四逆湯用來補陽氣,加入茯苓、人參以滋補陰液。
沈亮宸說:正氣虛弱而又有邪氣,正氣想戰勝邪氣卻無法做到,所以會煩躁。溫補正氣,邪氣自然消除。又說:大青龍湯證的煩躁是實證,茯苓四逆湯證的煩躁是虛證。
發汗後怕冷,是因為虛弱;不怕冷但發熱,是實證,應調和胃氣,給予調胃承氣湯。
出汗後怕冷是表虛;出汗後不怕冷但發熱,是裡實。《傷寒論》說:出汗後不怕冷,表示表證已解,但裡氣未和,給予調胃承氣湯調和胃氣。
太陽病發汗後,大量出汗,胃中乾燥,煩躁無法入睡,想喝水的人,可少量給予飲水,讓胃氣調和就會痊癒。如果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則用五苓散治療。
小便不利且口渴,這是膀胱蓄熱、津液不行的表現,用五苓散利水行津。
發汗後病已解除,但胃中乾燥,煩躁無法入睡,想喝水的人,可少量給予飲水,胃氣得到滋潤就會痊癒。如果脈浮,表示表證未解;喝水多但小便少,稱為消渴,是裡熱實證。微熱、消渴者,熱未成實,是上焦燥熱,用五苓散生津液,調和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