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0)

1. 五苓散方第三十一

豬苓(十八銖味甘平去皮),澤瀉(一兩六銖半味酸鹹),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味辛熱),白朮(十八銖味甘平),

上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淡者。一也。口入一而為甘。甘甚而反淡。甘緩而淡滲。豬苓、白朮、茯苓。三味之甘。潤虛燥而利津液。鹹味下泄為陰。澤瀉之咸。以泄伏水。辛甘發散為陽。桂枝之辛甘。以和肌表。

張兼善云。煩渴用白虎。宜也。其用五苓散。滲津液。何哉。曰。白虎乃表證已解。邪傳裡而煩渴者。今脈尚浮。身有微熱而渴。乃表邪未全解。故用桂枝之辛。和肌表。白朮茯苓之甘淡。以潤虛燥也。

王宇泰云。此說亦未瑩。太陽、經也。膀胱、腑也。膀胱者。溺之室也。五苓散者。利溺藥也。膀胱者。津液之府。故東垣以渴為膀胱經本病。然則治渴者。當瀉膀胱之熱。瀉膀胱之熱者。利小便而已矣。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發汗已。脈浮數者。表邪未盡也。煩渴。亡津液。胃燥也。與五苓散。和表潤燥。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傷寒汗出而渴者。亡津液。胃燥。邪氣漸傳裡也。五苓散以和表裡。若汗出不渴者。邪氣不傳裡。但在表而表虛也。與茯苓甘草湯。和表合衛。

白話文:

五苓散方第三十一

豬苓(十八銖,味甘平,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半,味酸鹹)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味辛熱)
白朮(十八銖,味甘平)

將以上五味藥研磨成細末,用白米湯調和,每次服用方寸匕(約一茶匙),每日三次。服用後多喝溫熱的水,讓身體出汗,即可痊癒。

淡味屬「一」,入口後轉為甘味,甘味過盛則反顯淡味。甘味能緩和,淡味能滲濕。豬苓、白朮、茯苓三味藥的甘味,能滋潤虛燥並促進津液運行。鹹味下行屬陰,澤瀉的鹹味能排出體內積水。辛甘味發散屬陽,桂枝的辛甘味能調和肌表。

張兼善說:煩渴時使用白虎湯是合適的,但為何用五苓散來滲洩津液呢?這是因為白虎湯適用於表證已解、邪氣傳裡而煩渴的情況。若脈象仍浮,身體微熱且口渴,表示表邪未完全解除,因此用桂枝的辛味調和肌表,白朮、茯苓的甘淡味滋潤虛燥。

王宇泰認為:這種說法仍不夠透徹。太陽屬經,膀胱屬腑,膀胱是儲存尿液的地方,五苓散是利尿的藥方。膀胱也是津液的儲藏之處,因此李東垣將口渴視為膀胱經的本病。治療口渴應瀉膀胱之熱,而瀉膀胱熱的方法就是利小便。

發汗後,脈象浮數且煩渴者,用五苓散主治。這是因為發汗後脈浮數表示表邪未盡,煩渴則是津液虧損、胃燥所致,五苓散能調和表裡並滋潤燥熱。

傷寒汗出而口渴者,用五苓散;不渴者,則用茯苓甘草湯。汗出而渴是因津液虧損、胃燥,邪氣逐漸傳裡,五苓散能調和表裡。若汗出不渴,表示邪氣未傳裡,僅在表而表虛,此時用茯苓甘草湯調和表氣、鞏固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