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三 (11)
卷三 (11)
1. 茯苓甘草湯方第三十二
茯苓(二兩味甘平),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生薑(三兩切味辛溫),甘草(一兩味甘平),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茯苓甘草之甘。益津液而和衛。桂枝生薑之辛。助陽氣而解表。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風發熱。至六七日則當解。若不解。煩者。邪在表也。渴欲飲水。邪傳裡也。裡熱甚。則能消水。水入則不吐。裡熱少。則不能消水。停積不散。飲而吐水也。以其因水而吐。故名水逆。與五苓散。和表裡。散停飲。
婁氏云。既曰裡熱少。不能消水。與五苓。則前治煩躁消渴。益爽然矣。
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發汗多。亡陽。胸中陽氣不足者。病人手叉自冒心。師見外證。知陽氣不足也。又試令咳而不即咳者。耳聾也。知陽氣虛明矣。耳聾者陽氣虛。精氣不得上通於耳故也。
王三陽云。看此病。當常思少陽柴胡證。但強弱自不同耳。
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喘、肺疾。飲水多。喘者。飲冷傷肺也。以冷水灌洗而喘者。形寒傷肺也。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之吐逆。發汗亡陽。胃中虛冷也。若更發汗。則愈損陽氣。胃氣大虛。故吐下不止。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
發汗吐下後。邪熱乘虛。客於胸中。謂之虛煩者。熱也。胸中煩熱鬱悶而不得發散者。是也。熱氣伏於裡者則喜睡。今熱氣浮於上。煩擾陽氣。故不得眠。心惡熱。熱甚則必神昏。是以劇者。反覆顛倒而不安。心中懊憹而憤悶。懊憹者。俗謂鶻突是也。內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與梔子豉湯。以吐胸中之邪。
白話文:
茯苓甘草湯方第三十二
茯苓、甘草能滋養津液,調和衛氣;桂枝、生薑則能溫助陽氣,疏解表邪。
治療中風發熱,持續六七天未愈,且伴隨煩躁、表裡證狀、口渴想喝水,但喝水就吐的症狀,稱為「水逆」,此情況宜用五苓散治療。
中風發熱,六七天后應退燒,若持續發燒且煩躁,表示邪氣仍在體表;若口渴想喝水,則邪氣已入裡。裡熱較重,能消化水分,喝水就不會吐;裡熱較輕,則無法消化水分,水分停積,喝水就會吐。因喝水而嘔吐,故名「水逆」,需配合五苓散,以調和表裡,排除停積的水分。
婁氏說,既然是裡熱不足以消水,使用五苓散,先前治療煩躁口渴的效果,就能更顯著。
在未診脈時,病人自己用手交叉捂住胸口,醫師便指示病人咳嗽,但病人卻咳不出來,這表示病人雙耳失聰,聽不見聲音。原因是過度發汗傷了陽氣所致。
過度發汗損耗陽氣,胸中陽氣不足,病人會用手交叉捂住胸口。醫師觀察到這個外在症狀,就知道陽氣不足。再試著讓病人咳嗽,如果立刻咳不出來,就表示耳聾,更能證明陽氣虛弱。耳聾是因陽氣虛弱,精氣無法上達耳部所致。
王三陽說,診斷此病,應常考慮少陽柴胡證,只是輕重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發汗後,喝水過多就會喘;用水灌溉,也會喘。
喘息、肺病,喝水過多就喘,是因飲用冷水傷了肺;用水灌洗後就喘,是因形寒傷了肺。
發汗後,藥水無法入口,出現嘔逆現象;如果再繼續發汗,必定會不停地嘔吐、腹瀉。
發汗後,藥水無法入口,導致嘔逆,是因為發汗傷了陽氣,胃中虛寒所致。如果再繼續發汗,就會更損傷陽氣,胃氣大虛,所以會不停地嘔吐、腹瀉。
發汗、瀉下後,虛煩難眠,若症狀嚴重,則會輾轉反側,心中煩悶懊惱,此時應以梔子豉湯治療。
發汗瀉下後,邪熱乘虛而入,侵犯胸中,稱為虛煩,這是因為熱邪所致。胸中煩熱鬱悶,無法發散,就是這種情況。裡熱伏於內則嗜睡,現在熱邪浮於上,擾亂陽氣,所以無法入睡,心中煩熱,熱邪嚴重則神志昏迷,因此症狀嚴重者,會輾轉反側不安,心中懊惱煩悶。懊惱,俗稱「鶻突」。《內經》說:「其高者,因而越之。」因此,需用梔子豉湯,以排出胸中邪氣。
2. 梔子豉湯方第三十三
梔子(十四枚擘味苦寒),香豉(四合綿裹寒),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酸苦湧泄為陰。苦以湧吐。寒以勝熱。梔子豉湯相合。吐劑宜矣。
成氏云。吐證亦自不同。如不經汗下。邪氣蘊鬱於膈。則謂之實也。應以瓜蒂散吐之。瓜蒂散。吐胸中之實邪也。若發汗吐下後邪氣乘虛留於胸中。則謂之虛煩。應以梔子湯吐之。此吐胸中虛煩也。
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少氣者。熱傷氣也。加甘草以益氣。嘔者。熱煩而氣逆也。加生薑以散氣。少氣則氣為熱搏。散而不收者。甘以補之可也。嘔則氣為熱搏。逆而不散者。辛以散之可也。
白話文:
梔子豉湯方(第三十三)
取梔子十四枚(掰開,味苦寒),香豉四合(用棉布包好,性寒)。以上兩味藥材,用水四升,先煮梔子,煮到剩二升半時,加入香豉,再煮到剩一升半,濾去藥渣,分兩次服用。溫熱服用第一劑,如果吐了,就不用服用第二劑了。
酸苦之味能引發嘔吐洩瀉,這是陰證。苦味能引發嘔吐,寒性能克服熱邪,梔子豉湯將兩者結合,是很好的催吐藥方。
成氏說:嘔吐的症狀也有不同。如果沒有先經過發汗或瀉下,邪氣鬱結在膈膜(橫膈膜),就是實證,應該用瓜蒂散來催吐,瓜蒂散能吐出胸中積聚的邪氣。如果在發汗、瀉下之後,邪氣乘虛而入,停留在胸中,就是虛煩,應該用梔子湯來催吐,這是治療胸中虛煩的嘔吐。
如果病人氣虛,則用梔子甘草豉湯;如果病人嘔吐,則用梔子生薑豉湯。
氣虛是因為熱邪傷了氣,所以加甘草來益氣;嘔吐是因為熱邪導致煩躁、氣逆,所以加生薑來散氣。氣虛是氣被熱邪所困,散而不收,用甘味來補益就可以了;嘔吐是氣被熱邪所困,逆而不散,用辛味來疏散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