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三 (14)
卷三 (14)
1. 梔子乾薑湯方第三十七
傷寒,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者;以裡氣不足,必先救之,急與四逆湯。得清便自調,知裡氣已和,然後急與桂枝湯,以救表。身疼者,表邪也。《內經》曰:「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此以寒為本也。
王三陽云:「此證當照顧協熱利;須審其利之色何如,與勢之急緩;不可輕投四逆、桂枝也。」
沈亮宸云:「此大關鍵,不可不知。若兩感者,亦可類推矣。」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
陽病見陰脈,裡虛甚矣。「若不瘥」三字緊甚,言此時當急投四逆救里,不可緩也;緩則無及矣。
發熱頭痛,表病也;脈反沉者,里脈也。經曰:「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見表病而得里脈,則當瘥。若不瘥,為內虛寒甚也,與四逆湯救其里。
王宇泰云:「此為陽病得陰脈;若以發熱、體痛,證在太陽,遲投四逆,則病生他變矣。」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後復下之。
冒者,鬱也。下之則裡虛而亡血;汗之則表虛而亡陽。表裡俱虛,寒氣怫鬱,其人因致冒。《金匱要略》曰:「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汗出則怫鬱之邪得解,則冒愈。《金匱要略》曰:「冒家欲解,必大汗出。」汗出表和而里未和者,然後復下之。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主之。
細觀經文,言陰陽俱利,則自然汗出而解。此振慄作汗,不必發汗明矣。但陽脈微,則先自汗而解;陰脈微,尚須下之而解。先汗出與下之,自有分別。
脈陰陽俱停,無偏勝者,陰陽氣和也。經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今陰陽既和,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陽不足而陰有餘也;經曰:「陽虛陰盛,汗之則愈。」陰脈微者,陰不足而陽有餘也;經曰:「陽盛陰虛,下之則愈。」
王三陽云:「陰陽俱停者,三部相等,皆微脈也。既見微脈,不必更用汗下法;彼必自汗出,自便利而愈;不必如成先生陽盛陰虛之說也。蓋觀經文用『調胃』與『若』字可知矣,非必當下之下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太陽中風,風並於衛,則衛實而榮虛。榮者,陰也;衛者,陽也。發熱、汗出,陰弱陽強也。《內經》曰:「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與桂枝湯,解散風邪,調和榮衛。
傷寒中風,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
白話文:
《梔子乾薑湯方第三十七》的如下:
當傷寒病誤用瀉下法後,出現持續腹瀉、排出不消化食物、身體疼痛時,應緊急救治內裡。因內氣不足,必須先急救內裡,立即給予四逆湯。待大便轉為正常,表示內裡氣機已調和,再迅速用桂枝湯解表。身體疼痛是表邪未解的徵兆。《內經》說:「病情發作而正氣不足時,應先治標後治本。」此處以寒邪為根本病因。
王三陽指出:「此證需注意是否伴隨熱性下痢,應觀察排泄物顏色與病勢急緩,不可輕易使用四逆湯或桂枝湯。」
沈亮宸認為:「這是重要關鍵。若是表裡兩感的情況,也可比照處理。」
臨床症狀出現發熱頭痛卻見沈脈(應浮反沈),若未改善伴隨身痛,就需用四逆湯急救內裡。陽證出現陰脈顯示內虛嚴重。「若不瘁」三字強調必須立即用四逆湯,延誤將錯失救治時機。發熱頭痛屬表證,沈脈反映裡虛。經典記載表證應見浮脈,現反見沈遲脈,若未自癒即表示裡寒嚴重。
王宇泰提醒:「陽證見陰脈時,雖有太陽證的發熱身痛,若延遲用四逆湯會導致病情惡化。」
太陽病先誤下未癒又發汗,導致表裡俱虛而出現頭目昏蒙。此種「冒症」患者待自汗出即能痊癒,因汗出表示表氣已和。若裡氣未和,再酌用下法。冒症成因是誤下傷陰血、誤汗損陽氣,表裡俱虛致寒氣鬱滯。《金匱要略》記載此類「血虛復汗」易生鬱冒,汗出則鬱結得解。
太陽病未解時,若寸關尺三部脈象均衡(陰陽俱停),會先寒顫繼而汗解。僅陽脈微弱者可自然汗解,陰脈微弱者需用下法(宜調胃承氣湯)。脈象均衡代表陰陽調和,經典記載三脈大小速率一致即屬平脈;若陽脈微屬陽虛陰盛當發汗,陰脈微屬陰虛陽盛當攻下。
王三陽註解:「陰陽俱停指三部皆見微弱均等脈象,此種情況會自汗便通而癒,不必拘泥成無己的陽盛陰虛說法。從經文用『調胃』與『若』字可知,非必定要用攻下法。」
太陽病發熱汗出屬「榮弱衛強」體質,宜用桂枝湯驅風邪。太陽中風時衛氣偏盛榮氣偏弱,發熱汗出反映陰陽失衡。《內經》指出陰虛時陽氣乘虛侵擾,故出現氣短、陣熱汗出等症,桂枝湯能祛風邪、調和營衛。
傷寒或中風五、六日後,若出現交替寒熱、胸脅脹滿等症狀...(原文截斷未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