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三 (14)
卷三 (14)
1. 梔子乾薑湯方第三十七
傷寒,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者;以裡氣不足,必先救之,急與四逆湯。得清便自調,知裡氣已和,然後急與桂枝湯,以救表。身疼者,表邪也。《內經》曰:「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此以寒為本也。
王三陽云:「此證當照顧協熱利;須審其利之色何如,與勢之急緩;不可輕投四逆、桂枝也。」
沈亮宸云:「此大關鍵,不可不知。若兩感者,亦可類推矣。」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
陽病見陰脈,裡虛甚矣。「若不瘥」三字緊甚,言此時當急投四逆救里,不可緩也;緩則無及矣。
發熱頭痛,表病也;脈反沉者,里脈也。經曰:「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見表病而得里脈,則當瘥。若不瘥,為內虛寒甚也,與四逆湯救其里。
王宇泰云:「此為陽病得陰脈;若以發熱、體痛,證在太陽,遲投四逆,則病生他變矣。」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後復下之。
冒者,鬱也。下之則裡虛而亡血;汗之則表虛而亡陽。表裡俱虛,寒氣怫鬱,其人因致冒。《金匱要略》曰:「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汗出則怫鬱之邪得解,則冒愈。《金匱要略》曰:「冒家欲解,必大汗出。」汗出表和而里未和者,然後復下之。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主之。
細觀經文,言陰陽俱利,則自然汗出而解。此振慄作汗,不必發汗明矣。但陽脈微,則先自汗而解;陰脈微,尚須下之而解。先汗出與下之,自有分別。
脈陰陽俱停,無偏勝者,陰陽氣和也。經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今陰陽既和,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陽不足而陰有餘也;經曰:「陽虛陰盛,汗之則愈。」陰脈微者,陰不足而陽有餘也;經曰:「陽盛陰虛,下之則愈。」
王三陽云:「陰陽俱停者,三部相等,皆微脈也。既見微脈,不必更用汗下法;彼必自汗出,自便利而愈;不必如成先生陽盛陰虛之說也。蓋觀經文用『調胃』與『若』字可知矣,非必當下之下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太陽中風,風並於衛,則衛實而榮虛。榮者,陰也;衛者,陽也。發熱、汗出,陰弱陽強也。《內經》曰:「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與桂枝湯,解散風邪,調和榮衛。
傷寒中風,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
白話文:
[梔子乾薑湯方第三十七]
傷寒病,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之後又持續腹瀉,拉出來的都是未消化的食物,而且全身疼痛,這表示體內陽氣嚴重不足,必須立即救治。應該馬上服用四逆湯來溫補陽氣,等腹瀉停止,情況好轉,確定體內陽氣已經恢復正常,再用桂枝湯來解除表面的病邪,因為身體疼痛是表邪引起的。《內經》說:「病發時,如果正氣不足,要先處理表面的症狀,再處理根本的病因。」這裡的根本病因是指寒邪。
王三陽說,這種情況要注意是否同時有熱邪和腹瀉,必須仔細觀察腹瀉的顏色和嚴重程度,不能隨便使用四逆湯和桂枝湯。
沈亮宸說,這個很重要,一定要知道。如果同時感染了兩種病邪,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來推論。
如果出現發熱頭痛,但脈搏卻是沉的,如果沒有好轉,身體反而疼痛,這時應該救治體內陽氣,適合用四逆湯。
陽性的病症卻出現陰性的脈象,表示體內陽氣非常虛弱。如果沒有好轉,這「不瘥」三個字非常重要,代表這時要趕緊服用四逆湯來救治體內陽氣,不能拖延,不然就來不及了。
發熱頭痛是表面的病症,脈搏沉是體內的脈象。《經》說:「表面的病症,脈搏應該是浮大的。」現在脈搏反而沉緩,表示病情正在好轉。如果出現表面的病症,但脈象卻是體內的,代表應該會好轉。如果沒有好轉,表示體內虛寒非常嚴重,要用四逆湯來救治體內陽氣。
王宇泰說,這是陽性的病症出現陰性的脈象。如果因為發熱和身體疼痛,就認定是太陽病,而遲遲不使用四逆湯,病情就會產生變化。
太陽病,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沒有好轉,又用發汗的方法,這樣就會導致表裡都虛弱,使人感到暈眩。暈眩時,如果出汗就會好轉,因為出汗可以使表面的病症得到緩解。如果體內的陽氣還沒有恢復正常,就可以再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暈眩,指的是鬱悶。瀉下會使體內虛弱而失血,發汗會使表面虛弱而耗傷陽氣,表裡都虛弱,寒氣鬱積,就會導致暈眩。《金匱要略》說:「失血後又發汗,會感覺寒冷,導致暈眩。」如果出汗,鬱積的邪氣就能被解除,暈眩就會好轉。《金匱要略》說:「暈眩要好轉,必須大量出汗。」出汗可以使表面的病症得到緩解,如果體內的陽氣還沒有恢復正常,就可以再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太陽病還沒好,脈象陰陽都停滯,一定會先發抖,然後出汗就會好轉。如果只是陽脈微弱,會先出汗就好轉;如果只是陰脈微弱,就要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如果要用瀉下法,適合用調胃承氣湯。
仔細觀察經文,說陰陽都順利,就會自然出汗而好轉,這表示發抖和出汗是自然的反應,不需要刻意發汗。如果只是陽脈微弱,會自己出汗而好轉;如果陰脈微弱,還是需要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出汗和瀉下是有區別的。
脈象陰陽都停滯,沒有哪個偏盛,表示陰陽之氣平和。《經》說:「寸口、關上、尺中,這三個部位的脈搏大小、浮沉、快慢都相同,這就是陰陽平和的脈象。即使病情嚴重,也會好轉。」現在陰陽已經平和,一定會先發抖,然後出汗就好轉。如果只是陽脈微弱,表示陽氣不足而陰氣有餘。《經》說:「陽虛陰盛,用發汗的方法就會好轉。」如果陰脈微弱,表示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經》說:「陽盛陰虛,用瀉下的方法就會好轉。」
王三陽說,陰陽俱停是指三個部位的脈搏都微弱。既然脈象微弱,就不需要再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它會自己出汗,自己排便,然後就好轉,不需要像成先生說的,認為陽盛陰虛就要用瀉下。從經文使用調胃承氣湯和「若」字,可以看出不是一定要使用瀉下法。
太陽病,如果出現發熱、出汗,這是因為榮氣虛弱而衛氣強盛,導致出汗。如果要祛除風邪,適合用桂枝湯。
太陽中風,風邪侵入衛氣,導致衛氣強盛而榮氣虛弱。榮氣屬陰,衛氣屬陽,發熱出汗表示陰氣虛弱而陽氣強盛。《內經》說:「陰氣虛弱,陽氣就會靠近,所以會感到氣短,時常發熱而出汗。」用桂枝湯可以解除風邪,調和榮衛。
傷寒,如果中風五六天,出現時冷時熱、胸部和脅肋脹滿不舒服、不想說話、不想吃東西、心煩想吐,或胸中煩悶但不嘔吐,或口渴,或腹痛,或脅肋下有硬塊,或心悸、小便不順暢,或不口渴、身體稍微發熱、或咳嗽,適合使用小柴胡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