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三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5)

1. 梔子乾薑湯方第三十七

病有在表者,有在裡者,有在表裡之間者。此邪氣在表裡之間,謂之半表半裡證。

五六日,邪氣自表傳裡之時。中風者,或傷寒,至五六日也。玉函曰:「中風五六日,傷寒,往來寒熱,即是。或中風,或傷寒,非是傷寒再中風,中風復傷寒也。」經云:「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

不必悉具者,正是謂或中風或傷寒也。邪在表則寒,邪在裡則熱;今邪在半表半裡之間,未有定處,是以寒熱往來也。邪在表則心腹不滿,邪在裡則心腹脹滿。今止言胸脅苦滿,知邪氣在表裡之間,未至於心腹滿。言胸脅苦滿,知邪氣在表裡也。默默,靜也。邪在表則呻吟不安,邪在裡則煩悶亂。內經曰:「陽入之陰則靜。」默默者,邪方自表之裡,在表裡之間也。邪在表則能食,邪在裡則不能食;不欲食者,邪在表裡之間,未至於必不能食也。邪在表則不煩不嘔,邪在裡則煩滿而嘔煩。喜嘔者,邪在表方傳裡也。邪初入里,未有定處,則所傳不一。

故有或為之證。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即是此或為之證。

白話文:

梔子乾薑湯方第三十七

當病症出現時,有的在體表,有的在體內,有的則介於表裡之間。這種邪氣停留在表裡之間的狀態,稱為「半表半裡證」。

患病約五六天時,邪氣會從體表逐漸向體內傳遞。不論是中風或傷寒,病程到達五六天都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玉函經》提到:「中風五六日後出現傷寒症狀,且有往來寒熱的現象,就是這種情況。無論最初是中風或傷寒,並非指傷寒後又中風,或中風後又傷寒。」經典中也說:「無論傷寒或中風,只要出現柴胡湯的適應證候,即使只有一個症狀,也可判斷為此證。」

所謂「不必所有症狀都齊備」,正是指無論最初是中風或傷寒皆有可能。邪在體表時會發冷,邪在體內時會發熱;而邪在半表半裡間游移不定,因此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現象。邪在表時,胸腹不會脹滿;邪在裡時,胸腹會出現脹滿。如今僅提到「胸脅部脹悶不適」,可知邪氣尚在表裡之間,未深入造成心腹脹滿。從「胸脅苦滿」這一表現,可判斷邪氣位於表裡交界處。
「默默」是指安靜無言的狀態。邪在表時,患者會因不適而呻吟;邪在裡時,則會煩躁悶亂。《內經》記載:「陽氣進入陰分時會趨於安靜。」這種沈默寡言的表現,正是邪氣剛從體表向體內過渡,處於表裡之間的證據。
邪在表時患者尚能進食,邪在裡時則無法進食;若出現食慾不振但未到完全不能進食的程度,表示邪氣仍在表裡之間。邪在表時不會心煩或嘔吐,邪在裡時則會煩悶脹滿且嘔吐。容易犯嘔的症狀,顯示邪氣正從體表向體內傳變。由於邪氣剛侵入體內尚未固定,可能引發多種不確定的症狀。

因此會出現某些非必然的伴隨症狀。所謂「有柴胡湯證,只要出現一個主症便可判斷」,正是指這類可能出現的或然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