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三 (15)
卷三 (15)
1. 梔子乾薑湯方第三十七
病有在表者。有在裡者。有在表裡之間者。此邪氣在表裡之間。謂之半表半裡證。五六日。邪氣自表傳裡之時。中風者。或傷寒。至五六日也。玉函曰。中風五六日。傷寒。往來寒熱。即是。或中風。或傷寒。非是傷寒再中風。中風復傷寒也。經云。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
不必悉具者。正是謂或中風或傷寒也。邪在表則寒。邪在裡則熱。今邪在半表半裡之間。未有定處。是以寒熱往來也。邪在表。則心腹不滿。邪在裡。則心腹脹滿。今止言胸脅苦滿。知邪氣在表裡之間。未至於心腹滿。言胸脅苦滿。知邪氣在表裡也。默默、靜也。邪在表。則呻吟不安。
邪在裡。則煩悶亂。內經曰。陽入之陰則靜。默默者。邪方自表之裡。在表裡之間也。邪在表則能食。邪在裡則不能食。不欲食者。邪在表裡之間。未至於必不能食也。邪在表。則不煩不嘔。邪在裡。則煩滿而嘔煩。喜嘔者。邪在表方傳裡也。邪初入里。未有定處。則所傳不一。
故有或為之證。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即是此或為之證。
白話文:
疾病有表證、裡證,以及表裡之間的證狀。這種邪氣在表裡之間的,就稱為半表半裡證。當疾病經過五六天,邪氣從表傳到裡的時候,如果是中風或傷寒,到了五六天也會出現這種情況。《玉函》說,中風五六天或傷寒出現忽冷忽熱,就是這種情況。這裡說的「或中風、或傷寒」並不是指傷寒之後又中風,或是中風之後又傷寒。經書說,傷寒、中風都可能有柴胡證,只要出現其中一種症狀就可以判斷,不必全部症狀都出現,這正是「或中風、或傷寒」的意思。邪氣在表就會發冷,邪氣在裡就會發熱。現在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沒有固定位置,所以會忽冷忽熱。邪氣在表,心腹不會覺得脹滿,邪氣在裡,心腹會覺得脹滿。現在只說胸脅覺得悶脹不舒服,就知道邪氣在表裡之間,還沒有到心腹脹滿的程度。說胸脅悶脹不舒服,就知道邪氣在表裡之間。「默默」是指安靜的樣子。邪氣在表,會呻吟不安;邪氣在裡,會煩躁不安。《內經》說,陽氣進入陰分就會安靜下來,所以「默默」是指邪氣剛從表進入裡,在表裡之間。邪氣在表,還能吃得下東西;邪氣在裡,就吃不下東西。不想吃東西,是因為邪氣在表裡之間,還沒到完全吃不下的程度。邪氣在表,不會煩躁也不會想吐;邪氣在裡,會煩躁而且想吐。喜歡嘔吐,表示邪氣正要從表傳到裡,剛進入裡的時候,位置不定,所以傳變的情形也不一樣,所以才會有不同的症狀出現。如果有柴胡證,只要出現其中一種症狀就可以判斷,這就是所說的「或為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