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三 (16)
卷三 (16)
1. 小柴胡湯方第三十八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黃芩(三兩味苦寒),人參(三兩味甘溫),甘草(三兩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溫),生薑(三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三擘味甘平),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內經曰。熱淫於內。以苦發之。柴胡黃芩之苦。以後傳邪之熱。里不足者。以甘緩之。人麥甘草之甘。以緩中和之氣。邪半入里。則裡氣逆。辛以散之。半夏以除煩嘔。邪半在表。則榮衛爭之。辛甘解之。薑棗以和榮衛。
成氏云。傷寒邪氣在表者。必漬形以為汗。邪氣在裡者。必盪滌以取利。其於不外不內。半表半裡。是當和解則可也。小柴胡。和解表裡之劑。
王三陽云。此證在半表半裡。或中風。或傷寒。三四日得之也。或有傳經而得。或直中此經。始終不傳者。醫人但見一證。而以脈合之。便當照此方治藥。不可汗下。亦不可求諸證悉具也。
後加減法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
胸中煩而不嘔。熱聚而氣不逆也。甘者令人中滿。方熱聚。無用人參之補。辛散逆氣。既不嘔。無用半夏之辛。溫熱宜寒。療聚宜苦。栝蔞實苦寒。以泄胸中蘊熱。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
半夏燥津液。非渴者所宜。人參甘而潤。栝蔞根苦而涼。徹熱生津。二物為當。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去黃芩。惡寒中。加芍藥。以通壅。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甘令人中滿。痞者。去大棗之甘。咸以軟之。痞硬者。加牡蠣之咸。
王三陽云。不如枳桔穩當。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飲而水蓄不行為悸。小便不利。內經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腎。則水益堅。故去黃芩。淡味滲泄為陽。茯苓甘淡。以泄伏水。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
不渴者。里和也。故去人參。外有微熱。表未解也。加桂以發汗。
王三陽云。加桂句。亦要顧寒多熱少。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咳者。氣逆也。甘則壅氣。故去人參大棗。內經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氣。肺寒則咳。散以辛熱。故易生薑以乾薑之熱也。
婁氏云。亦有肺熱而嗽者。亦有風邪未散而嗽者。但咳與嗽不同。五味乾薑當斟酌。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人之氣血。隨時盛衰。當月郭空之時。則為血弱氣盡。腠理開疏之時也。邪氣乘虛。傷人則深。針經曰。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血氣虛。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緩。腠理開。毛髮殘。膲理薄。煙垢落。當是時。遇賊風。則其入深者是矣。邪因正虛。自表之裡。而結於脅下。
白話文:
小柴胡湯方第三十八
成分與用量: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黃芩(三兩,味苦寒)
人參(三兩,味甘溫)
甘草(三兩,味甘平)
半夏(半升,洗淨,味辛溫)
生薑(三兩,切片,味辛溫)
大棗(十三枚,掰開,味甘平)
煎煮與服用方法:
將以上七味藥材,用一斗二升水煮沸後,取六升藥液,過濾藥渣,再煎煮濃縮至三升。每次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藥理與適應症:
《內經》提到,熱邪在體內時,可用苦味藥發散。柴胡、黃芩的苦味能清除熱邪;體內虛弱時,可用甘味藥緩和,人參、甘草的甘味能調和中氣。若邪氣半在體內,會導致氣機不順,辛味藥可散邪,如半夏能止嘔除煩;邪氣半在體表時,營衛之氣會相爭,辛甘藥能調和營衛,如生薑、大棗。
成無己認為,傷寒邪氣在表時應發汗,在裡時應攻下,而半表半裡時則需和解,小柴胡湯正是和解表裡的方劑。
王三陽指出,此方適用於半表半裡證,無論是中風或傷寒,病程約三四天,或由傳經而來,或直接中此經而未傳變。醫師只要見到一證,再配合脈象,即可用此方治療,不需等待所有症狀齊備,也不宜發汗或攻下。
加減法:
- 胸中煩悶但不嘔吐: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因熱聚氣未逆,不需補益和止嘔,改用苦寒的栝蔞實清熱)。
- 口渴:去半夏(因其燥津),加人參至四兩半、栝蔞根四兩(人參生津,栝蔞根清熱生津)。
- 腹中痛:去黃芩(恐寒中),加芍藥三兩(緩急止痛)。
- 脅下痞硬:去大棗(甘味易脹滿),加牡蠣四兩(咸軟堅散結)。王三陽建議改用枳實、桔梗更穩妥。
- 心悸、小便不利:去黃芩(苦味不利水),加茯苓四兩(淡滲利水)。
- 不渴但外有微熱:去人參(裡氣已和),加桂枝三兩(解表發汗)。王三陽提醒需考慮寒多熱少的情況。
- 咳嗽:去人參、大棗(甘壅氣)、生薑,加五味子半升(酸收肺氣)、乾薑二兩(辛熱散寒)。婁全善補充,肺熱或風邪未盡的咳嗽需斟酌使用五味子、乾薑。
病機與應用:
氣血虛弱時,腠理疏鬆,邪氣乘虛而入,與正氣相搏於脅下,導致寒熱往來、食慾不振。因臟腑相連,邪氣在上(脅下),疼痛在下(如腹痛),進而引發嘔吐,此時宜用小柴胡湯治療。
氣血隨月相盈虧而變化,月缺時氣血較弱,腠理不固,邪氣易深入。此時若受外邪,邪氣因正虛由表入裡,結於脅下,形成半表半裡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