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五 (13)
卷五 (13)
1. 麻仁丸方第八十
麻子仁(一升味甘平),芍藥(半升味酸平),大黃(一斤去皮味苦寒),厚朴(一斤炙去皮味苦寒),枳實(半斤炙味苦寒),杏仁(一斤去皮尖熬別作脂甘溫),
上六味。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和為度。
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麻子杏仁之甘。緩脾而潤燥。津液不足。以酸收之。芍藥之酸。以斂津液。腸燥胃強。以苦泄之。枳實厚朴大黃之苦。下燥結而泄胃強也。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謂胃承氣湯汗之。
蒸蒸者。如熱薰蒸。言甚熱也。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則表邪已罷。蒸蒸發熱。胃熱為甚。與調胃承氣湯下胃熱。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內經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熱在上焦則吐。吐後不解。復腹脹滿者。邪熱入胃也。與調胃承氣湯。下其胃熱。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吐下發汗。皆損津液。表邪乘虛傳裡。大煩者。邪在表也。微煩者。邪入里也。小便數。大便因硬者。其脾為約也。小承氣湯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針經曰。脈軟者病將下。弱為陰脈。當責邪在裡。得病二三日。脈弱。是日數雖淺而邪氣已入里也。無太陽證。為表證已罷。無柴胡證。為無半表半裡之證。煩躁心下硬者。邪氣內甚也。胃實熱甚。則不能食。胃虛熱甚。至四五日。雖能食。亦當與小承氣湯微和之。至六日。
則熱甚。與大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多者。為津液內竭。大便必硬。則可下之。小便少者。則胃中水穀不別。必初硬後溏。雖不能食。為胃實。以小便少。則未定成硬。亦不可攻。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內經曰。諸脈者。皆屬於目。傷寒六七日。邪氣入里之時。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邪熱內甚。上熏於目也。無表裡證。大便難者。裡實也。身大熱者。表熱也。身微熱者。裡熱也。針經曰。熱病目不明。熱不已者死。此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則證近危惡也。須急與大承氣湯下之。
陽明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邪熱入腑。外發熱。汗多者。熱迫津液將竭。急與大承氣湯。以下其腑熱。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麻仁丸方第八十
麻子仁(一升,味甘平),芍藥(半升,味酸平),大黃(一斤,去皮,味苦寒),厚朴(一斤,炙後去皮,味苦寒),枳實(半斤,炙後味苦寒),杏仁(一斤,去皮尖,熬製後另製成油脂,味甘溫)。
以上六味藥材研磨成細末,混合蜂蜜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丸,每日三次,逐漸增加劑量,以達到調和為止。
《內經》提到:脾臟需要舒緩,應食用甘味食物來緩解。麻子仁和杏仁的甘味能舒緩脾臟並滋潤乾燥。津液不足時,可用酸味收斂,芍藥的酸味能收斂津液。腸道乾燥、胃氣過盛時,可用苦味瀉下,枳實、厚朴、大黃的苦味能瀉下燥結並緩解胃氣過盛。
太陽病三天後,發汗仍未緩解,且出現蒸蒸發熱的症狀,屬於胃熱,應使用調胃承氣湯發汗治療。「蒸蒸」形容熱氣如蒸籠般強烈,表示熱症嚴重。太陽病三天後,發汗未解,表邪已消退,但胃熱嚴重,此時用調胃承氣湯瀉下胃熱。
傷寒嘔吐後,腹部脹滿者,可用調胃承氣湯。《內經》指出,腹脹多因熱症引起,熱在上焦會導致嘔吐,若嘔吐後仍未緩解且腹脹,表示邪熱已入胃,應以調胃承氣湯瀉下胃熱。
太陽病經嘔吐、瀉下或發汗後,出現輕微煩躁、小便頻數、大便乾硬者,可用小承氣湯調和治療。嘔吐、瀉下、發汗均會損耗津液,表邪乘虛入裡,嚴重煩躁表示邪在表,輕微煩躁則表示邪已入裡。小便頻數、大便乾硬是因脾受約束,以小承氣湯調和即可痊癒。
患病兩三天後,脈象虛弱,無太陽或柴胡證,但有煩躁、心下硬結,至四五天時雖能進食,仍應少量給予小承氣湯緩和症狀,使病情稍穩。至第六天,可服用一升承氣湯。若六七天未排便且小便量少,即使無法進食,大便也可能初硬後溏,此時不宜強攻,須待小便通暢、大便確實乾硬後,方可使用大承氣湯攻下。
《針經》提到,脈象軟弱表示病邪將入裡。患病兩三天後脈弱,雖病程短但邪氣已入裡。無太陽證表示表證已消,無柴胡證表示無半表半裡症狀。煩躁、心下硬結是邪氣內盛的表現。胃實熱嚴重時無法進食,胃虛熱嚴重時至四五天雖能進食,仍應少量給予小承氣湯緩和。至第六天熱症加劇,可服用一升大承氣湯。若六七天未排便且小便量多,表示津液耗竭,大便必硬,可攻下;若小便量少,則胃中水穀未分離,大便初硬後溏,此時即使無法進食,也因小便量少而未完全乾硬,不宜攻下,須待小便通暢、大便確實乾硬後再攻下。
傷寒六七天後,視物模糊、眼神不協調,無明顯表裡證,大便困難且身微熱者,屬於實症,應緊急使用大承氣湯瀉下。《內經》指出,所有經脈皆與眼睛相關。傷寒六七天為邪氣入裡之時,視物模糊、眼神不協調是邪熱內盛上攻於目的表現。無表裡證但大便困難為裡實,身大熱為表熱,身微熱為裡熱。《針經》提到,熱病導致視力模糊且熱症持續者預後不良,此症狀危急,須立即以大承氣湯瀉下。
陽明病發熱且汗多者,應緊急瀉下,宜用大承氣湯。邪熱入腑,外發熱且汗多,表示熱邪逼迫津液將竭,須立即以大承氣湯瀉下腑熱。
發汗後未緩解且腹部脹滿疼痛者,應緊急瀉下,宜用大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