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五 (14)
卷五 (14)
1. 麻仁丸方第八十
發汗不解,邪熱傳入腑,而成腹滿痛者,傳之迅也,是須急下之。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滿不減,邪氣實也。經曰:「大滿大實,自可除下之。」大承氣湯下其滿實。若腹滿時減,非內實也,則不可下。《金匱要略》曰:「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是減不足言也。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土,少陽木,二經合病,氣不相和,則必下利。少陽脈不勝,陽明不負,是不相剋,為順也。若少陽脈勝,陽明脈負者,是鬼賊相剋,為正氣失也。《脈經》曰:「脈滑者,為病食也。」又曰:「滑數,則胃氣實。下利者,脈當微。厥冷,脈滑數,知胃有宿食,與大承氣湯,以下除之。」
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
七八日,邪入腑之時,病人無表裡證,但發熱,雖脈浮數,亦可與大承氣湯下之。浮為熱客於氣,數為熱客於血。下之邪熱去,而浮數之脈俱當解。若下後數脈去,而脈但浮,則是榮血間熱,並於衛氣間也。當為邪氣獨留心中,則飢;邪熱不殺穀,潮熱發渴之證。此下之後,浮脈去而數不解,
則是衛氣間熱,合於榮血間也。熱氣合併,迫血下行。胃虛脅熱,消穀善飢。血至下焦,若大便利者,下血乃愈。若六七日不大便,則血不得行,蓄積於下,為瘀血,與抵當湯,以下去之。
張兼善云:攻下之法,須外無表證,里有下證,然後可攻。上言無表裡證,況脈更浮數,何故言可下之?曰:此非風寒之所病,是由內傷而致然也。若外不惡寒,里無譫語,但七八日發熱,消爍津液,乃陽盛陰虛之時。苟不攻之,其熱不已而變生焉。故不待沉實而攻之。
許叔微云:凡傷寒當下之證,皆從太陽陽明在經之邪而入於腑,故下之。今不言陽明病,而止云病人無表裡證。此非自表之裡而病也。但為可下,故編入陽明篇中。
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脅熱而便膿血也。
下後脈數不解而不大便者,是熱不得泄,蓄血於下,為瘀血也。若下後脈數不解,而下利不止者,為熱得下泄,迫血下行,必便膿血。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
金匱要略曰:「黃家所起,從濕得之。汗出熱去,則不能發黃。」發汗已,身目為黃者,風氣去,濕氣在也。脾惡濕,濕氣內著,脾色外奪者,身目為黃。若瘀血在裡發黃者,則可下。此以寒濕在裡,故不可下。當從寒濕法治之。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發汗治療後,病情沒有好轉,邪熱進入了內臟,導致腹部脹滿疼痛,這表示病情發展迅速,必須立即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如果腹脹沒有減輕,或者減輕的程度很小,可以忽略不計,那麼就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如果腹脹沒有減輕,說明邪氣還很強盛。正如醫書所說:「腹部脹滿而且實證,就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使用大承氣湯可以消除腹部的脹滿和實證。如果腹脹時好時壞,並不是內實證,就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就像《金匱要略》所說:「腹脹時好時壞,又恢復原狀,這是屬於寒證,應該使用溫補的藥物治療。」這種腹脹減輕的程度很小,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是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一定會出現腹瀉,如果脈象沒有異常,就是順證。如果脈象出現異常,就是逆證,表示兩者互相剋制,稱為逆證。如果脈象滑而數,表示有積食,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陽明屬土,少陽屬木,兩條經絡同時發病,氣機不調和,就一定會出現腹瀉。如果少陽脈象弱,陽明脈象正常,表示兩者沒有互相剋制,是順證。如果少陽脈象強,陽明脈象弱,表示兩者互相剋制,是正氣衰退的表現。《脈經》說:「脈象滑,表示有積食。」又說:「脈象滑而數,表示胃氣過於旺盛。」如果出現腹瀉,脈象應該是微弱而虛冷的。如果出現脈象滑而數的情況,表示胃裡有宿食,應該使用大承氣湯來瀉下。
病人沒有表證也沒有里證,發燒七八天,即使脈象是浮而數的,也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假如已經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脈數的現象沒有消失,同時出現了食慾旺盛的情況,到了六七天還沒有大便,表示有瘀血,應該使用抵當湯來治療。
七八天,是邪氣進入內臟的時候。病人沒有表證也沒有里證,只是發燒,即使脈象是浮而數的,也可以使用大承氣湯來瀉下。浮脈表示熱邪在體表,數脈表示熱邪在血液中。使用瀉下的方法,可以去除邪熱,浮數的脈象應該都會消失。如果使用瀉下的方法後,數脈消失了,但浮脈還存在,表示是熱邪在營血和衛氣之間,熱邪會獨自留在心中,導致食慾旺盛,熱邪不會消耗食物,並出現潮熱和口渴的症狀。這種情況下,瀉下治療後,浮脈消失了,但數脈仍然存在,表示熱邪在衛氣和營血之間。熱氣合併,迫使血液向下流動,導致胃虛弱,胸脅發熱,食慾旺盛。血液到達下焦,如果大便順暢,就可以治好。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表示血液不能正常運行,積聚在下,形成瘀血,應該使用抵當湯來治療,以去除瘀血。
張兼善說:「使用瀉下方法治療,必須要體表沒有表證,體內有里證,才能使用。」前面說「病人沒有表證也沒有里證,而且脈象浮而數」,為什麼又說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呢?這是因為這種情況不是外感風寒引起的,而是由於內傷引起的。如果體表不惡寒,體內沒有胡言亂語,只是發燒了七八天,消耗了體內的津液,屬於陽盛陰虛的情況。如果不及時治療,熱邪會不斷發展變化,所以不能等到脈象變沉實再使用瀉下方法治療。
許叔微說:「凡是傷寒應該使用瀉下方法治療的情況,都是從太陽經、陽明經的邪氣進入內臟所致,所以要使用瀉下方法治療。現在沒有提到陽明病,只是說『病人沒有表證也沒有里證』,這並不是從表證傳到里證的,只是適合用瀉下方法治療,所以編入陽明篇中。」
如果脈數的現象沒有消失,而且腹瀉不止,就一定會出現胸脅發熱,並排出膿血便。
如果使用瀉下的方法後,脈數的現象沒有消失,而且沒有大便,表示熱邪不能排出,血液積聚在下,形成瘀血。如果使用瀉下的方法後,脈數的現象沒有消失,而且腹瀉不止,表示熱邪通過瀉下排出,迫使血液向下流動,一定會排出膿血便。
傷寒發汗後,身體和眼睛都變黃,這是因為體內有寒濕沒有解決。一般認為這種情況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應該從治療寒濕的角度入手。
《金匱要略》說:「黃疸的發生,是由於濕邪引起的,發汗後熱邪去除,就不會出現黃疸。」發汗後,身體和眼睛都變黃,是因為風邪去除了,但濕邪還存在。脾臟不喜歡濕邪,濕邪在體內積聚,奪取了脾臟的顏色,所以身體和眼睛都變黃。如果是由於體內有瘀血而引起的黃疸,就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這裏是說由於體內有寒濕,所以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應該從治療寒濕的角度入手。
傷寒七八天,身體變黃像橘子一樣,小便不暢,腹部微微脹滿,應該使用茵陳蒿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