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五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2)

1. 茵陳蒿湯方第七十八

上焦主內。胃為之市。食谷欲嘔者。胃不受也。與吳茱萸湯。以溫胃氣。得湯反劇者。上焦不內也。以治上焦法治之。

白話文:

上焦的病症主要在於體內,而胃就像一個市場,負責消化食物。如果吃了東西想吐,表示胃無法接受。這時應該用吳茱萸湯來溫暖胃氣。如果喝了吳茱萸湯反而更嚴重,就表示病不在胃,而在上焦。這時候應該用治療上焦的方法來處理。

2. 吳茱萸湯方第七十九

吳茱萸(一升洗味辛熱),人參(三兩味甘溫),生薑(六兩切味辛溫),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內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吳茱萸生薑之辛以溫胃。人參大棗之甘以緩脾。

婁氏云。得湯反劇者。火也。當用生薑黃連治之。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太陽病。脈陽浮陰弱。為邪在表。今寸緩關浮尺弱。邪氣漸傳裡。則發熱汗出復惡寒者。表未解也。傳經之邪入里。里不和者必嘔。此不嘔。但心下痞者。醫下之早。邪氣留於心下也。如其不下者。必漸不惡寒而渴。太陽之邪。轉屬陽明也。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小便數。大便硬者。

當與小承氣湯和之。此不因吐下發汗後。小便數。大便硬。若是無滿實。雖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候津液還入胃中。小便數少。大便必自出也。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以潤胃氣。但審邪氣所在。以法救之。如渴不止。與五苓散是也。

張兼善云。十日不更衣而不用攻伐。何也。曰、此非結熱。乃津液不足。夫不便者。若有潮熱譫語。可下之證者。然後可以攻之。其不大便而無諸下證者。此津液不足。當須審慎。勿以日數久而輒為攻下也。

王三陽云。此處五苓散難用。不然。經文渴字上。當有缺文也。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

脈陽微者。邪氣少。汗出少者為適當。故自和。汗出多者。反損正氣。是汗出太過也。

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於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陽脈實者。表熱甚也。因發汗。熱乘虛蒸。津液外泄。致汗出太過。汗出多者亡其陽。陽絕於里。腸胃乾燥。大便因硬也。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浮芤相搏。陰陽不諧。胃氣獨治。鬱而生熱。消爍津液。其陽為絕。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趺陽者。脾胃之脈。診浮為陽。知胃氣強。澀為陰。知脾為約。約者。儉約之約。又約束之約。內經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於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大便難。與脾約丸。通腸潤燥。

白話文:

吳茱萸湯方第七十九

吳茱萸、人參、生薑、大棗等四味藥材,用水煎煮,服用後能溫暖脾胃。此方用於治療太陽病,症狀包括發熱、出汗、再次畏寒、心下痞塞等,不嘔吐。若服用後病情沒有好轉,反而出現不畏寒但口渴的症狀,則病情轉為陽明病。 小便頻數,大便必然乾燥。即使十天不換衣物,也沒有其他不適,但口渴想喝水,應少量多次給予水分。若口渴嚴重,則需使用五苓散。

太陽病,脈象寸脈緩、關脈浮、尺脈弱,表示邪氣由表入裡,導致發熱、出汗後又畏寒。若無嘔吐,僅心下痞塞,則需及時服用此方以瀉下。若瀉下無效,則病情轉為陽明病。 若在嘔吐、瀉下、發汗後出現小便頻數、大便乾燥,則應同時服用小承氣湯。但若無腹脹滿實的症狀,即使十天不更衣,也沒有其他不適,則不必急於攻下,應待體內津液恢復後,小便減少,大便自然通暢。口渴想喝水,應少量多次給予,滋潤胃氣。治療時需仔細判斷邪氣所在,對症下藥。 若口渴不止,則需使用五苓散。

十天不換衣物而不使用攻伐之法,是因為這不是由於積熱所致,而是由於津液不足。若有潮熱、譫語等需要瀉下的症狀,方可使用攻下之法。若無大便不通暢等症狀,則為津液不足,需謹慎施治,切勿因病程時間長而輕易攻下。

此方使用五苓散較為困難,除非經文中「渴」字上方有缺失的文字。

脈象陽氣微弱而汗出量少,是身體自行恢復的表現;汗出量多則為過度。脈象陽氣微弱,說明邪氣較少,汗出量少則為適中,故能自行恢復;汗出量多則損傷正氣,為汗出過多。

陽脈實證,因發汗而汗出量多,也屬於汗出過多,導致陽氣衰竭於裡,津液損耗,大便乾燥。陽脈實證表示表證熱盛,因發汗而致虛熱蒸騰,津液外洩,導致汗出過多,汗出過多則耗傷陽氣,陽氣衰竭於裡,腸胃乾燥,大便乾燥。

脈象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並見,表示胃氣生熱,陽氣衰竭。浮芤並見,陰陽失調,胃氣獨盛,鬱而化熱,灼傷津液,陽氣衰竭。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頻數,浮澀並見,大便不通,脾氣虛弱,宜用麻仁丸治療。趺陽脈是脾胃之脈,脈象浮則胃氣強盛,澀則脾氣虛弱。脾氣虛弱,導致津液運行不暢,小便頻數,大便不通,宜用脾約丸,以通利腸道,潤澤燥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