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六 (6)

1. 豬膚湯方第九十

豬膚(一斤味甘寒),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溫、分六服。

豬、水畜也。其氣先入腎。少陰客熱。是以豬膚解之。加白蜜以潤燥除煩。白粉以益氣斷利。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

陽邪搏於少陰。邪熱為咽痛。服甘草湯則瘥。若寒熱相搏為咽痛者。服甘草湯。若不瘥。與桔梗湯。以和少陰之氣。

白話文:

豬膚湯方第九十

豬膚(一斤,味甘寒)。

將上述藥材加入十升水,煮至剩五升,濾去渣滓。加入一升白蜜、五合白粉,熬煮至香氣散發,混合均勻。溫熱後分六次服用。

豬屬水畜,其氣先入腎。少陰經受外熱侵襲,故用豬膚來緩解。加入白蜜以潤燥除煩,白粉則能補氣止瀉。

少陰病患者,若二三日後出現咽喉疼痛,可先服用甘草湯。若未痊癒,再給予桔梗湯。

陽邪侵襲少陰經,邪熱導致咽喉痛,服用甘草湯即可緩解。若因寒熱相搏而咽喉痛,服甘草湯未癒,則用桔梗湯調和少陰之氣。

2. 甘草湯方第九十一

甘草(二兩),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一服。

白話文:

甘草湯方第九十一

使用甘草二兩。

將上述藥材加入三升水,煎煮至剩一升半藥液。過濾去除藥渣,溫熱後服用七合(約140毫升)。每日服用一次。

3. 桔梗湯方第九十二

桔梗(一兩味辛甘微溫),甘草(二兩味甘平),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桔梗辛溫以散寒。甘草味甘平以除熱。甘梗相合。以調寒熱。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熱傷於絡。則經絡乾燥。使咽中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者。與苦酒湯。以解絡熱。愈咽瘡。

白話文:

桔梗湯方第九十二

桔梗(一兩,味道辛甘,性微溫),甘草(二兩,味道甘甜,性平)。

將以上兩味藥材,加入三升水,煮至剩下一升,過濾藥渣,分兩次溫熱服用。

桔梗性辛溫,能驅散寒氣;甘草味甘平,能清除熱氣。兩者配合,可調和寒熱。

若少陰病患者咽喉受傷、生瘡,無法說話或發聲,可用苦酒湯治療。

熱邪損傷經絡,導致經絡乾燥,使咽喉生瘡,言語困難或失聲。此時服用苦酒湯,可解除經絡熱毒,治癒咽喉瘡傷。

4. 苦酒湯方第九十三

半夏(洗破如棗核大十四枚味辛溫),雞子(一枚去黃內上苦酒著雞子殼中甘微寒),

上二味。內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劑服之。

辛以散之。半夏之辛。以後音聲。甘以緩之。雞子之甘。以緩咽痛。酸以收之。苦酒之酸。以斂咽瘡。

王宇泰云。按苦酒。本草注曰醯。而成氏復云苦酒之酸。余則以為名義俱乖。安知酒之味苦者。不可以已咽痛耶。若嫌苦酒性熱。則半夏湯更辛。況此味苦哉。下文發字。與斂字目相反。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甘草湯。主少陰客熱咽痛。桔梗湯。主少陰寒熱相搏咽痛。半夏散及湯。主少陰客寒咽痛也。

白話文:

苦酒湯方第九十三

材料:

  • 半夏(洗淨後切碎如棗核大小,共十四枚,性味辛溫)
  • 雞蛋(一顆,去除蛋黃,將苦酒倒入蛋殼中,性味甘微寒)

做法:
將半夏放入苦酒中,再將裝有苦酒的蛋殼放在刀環上,置於火上煮沸三次。過濾藥渣後,少量含在口中緩緩吞服。若未痊癒,可再製作三劑服用。

藥理作用:

  • 辛味能發散:半夏的辛味可疏通咽喉,恢復聲音。
  • 甘味能緩和:雞蛋的甘味可舒緩咽喉疼痛。
  • 酸味能收斂:苦酒的酸味可收斂咽喉潰瘍。

王宇泰評論:
《本草》註解稱苦酒為「醯」(醋),而成氏又說苦酒性酸。我認為這兩種解釋都不恰當。難道味道苦的酒就不能治療咽喉痛嗎?若嫌苦酒性熱,半夏湯更為辛熱,何況此方本就有苦味?且文中「發散」與「收斂」的作用看似矛盾。

補充說明:

  • 少陰病患者咽喉疼痛,可用「半夏散」或「半夏湯」治療。
  • 「甘草湯」適用於少陰病外感熱邪引起的咽痛。
  • 「桔梗湯」適用於少陰病寒熱交爭引起的咽痛。
  • 「半夏散及湯」則針對少陰病外感寒邪所致的咽痛。

5. 半夏散及湯方第九十四

半夏(洗味辛溫),桂枝(去皮味辛熱),甘草(炙味甘平以上各等分),

以上三味。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散一兩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內經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半夏桂枝之辛。以散經寒。甘草之甘。以緩正氣。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少陰主水。少陰客寒。不能制水。故自利也。白通湯溫里散寒。

白話文:

半夏散及湯方第九十四

半夏(洗過,味道辛溫),桂枝(去皮,味道辛熱),甘草(炙過,味道甘平,以上三種藥材分量相同)。

將這三味藥材分別搗碎過篩後,混合均勻。用白米湯調和,每次服用方寸匕的量,一天三次。如果無法服用散劑,可用一升水,煮沸七次後,加入一兩方寸匕的藥散,再煮沸三次,熄火稍微放涼,慢慢少量吞服。

《內經》提到:寒氣過盛時,可用辛熱的藥物調和,輔以甘苦的藥材。半夏和桂枝的辛味能驅散經絡中的寒氣,甘草的甘味能調和正氣。

少陰病出現腹瀉時,應以白通湯治療。

少陰主司水液代謝,若受外寒侵襲,無法調節水液,因而導致腹瀉。白通湯的作用是溫暖體內、驅散寒氣。

6. 白通湯方第九十五

蔥白(四莖味辛溫),乾薑(一兩味辛熱),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內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蔥白之辛。以通陽氣。乾薑附子之辛。以散陰寒。

張兼善云。白通湯。及白通加豬膽湯。真武湯。與通脈四逆湯。皆為少陰下利而設。除用姜附相同。其餘之藥各異。何也。蓋下陰下利。寒氣已甚。非姜附則不能治。然下利之理無殊。而兼有之證不一。用藥故不同耳。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少陰病。下利。脈微為寒極陰勝。與白通湯。復陽散寒。服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寒氣太甚。內為格拒。陽氣逆亂也。與白通湯和豬膽汁湯。以和之。內經曰。逆而從之。從而逆之。又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此之謂也。服湯脈暴出者。正氣因發泄而脫也。故死。脈微續者。陽氣漸復也。故生。

白話文:

白通湯方第九十五

藥材組成:
蔥白(四根,味道辛辣溫和)
乾薑(一兩,味道辛辣熱性)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後切成八片,味道辛辣熱性)

煎服方法:
將以上三味藥材加入三升水,煮至剩一升,過濾藥渣,分兩次溫熱服用。

醫理說明:
《內經》提到,腎臟怕乾燥,應立即服用辛辣藥物來滋潤它。蔥白的辛辣能疏通陽氣,乾薑和附子的辛辣則能驅散陰寒。

張兼善的觀點:
白通湯、白通加豬膽湯、真武湯及通脈四逆湯,都是針對少陰病腹瀉而設的方劑。這些方劑雖然都使用乾薑和附子,但其他藥物各有不同,原因是腹瀉的病理雖然相似,但伴隨的症狀卻有差異,因此用藥也不同。

臨床應用:

  1. 少陰病腹瀉,脈搏微弱:可用白通湯來恢復陽氣、驅散寒氣。
  2. 服藥後腹瀉不止,四肢冰冷無脈搏,乾嘔煩躁:表示寒氣過盛,體內陽氣逆亂,此時應改用白通加豬膽汁湯來調和。
  3. 服藥後脈搏突然增強:這是正氣外脫的危險徵兆,預後不良。
  4. 脈搏逐漸恢復:表示陽氣正在慢慢恢復,預後較好。

理論依據:
《內經》提到「逆治法」與「從治法」,即針對病情採取相反或順應的治療策略。此處的加豬膽汁即為反治法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