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五 (9)

回本書目錄

卷五 (9)

1. 豬苓湯方第七十五

豬苓(去皮味甘平),茯苓(味甘平),阿膠(味甘平),滑石(碎味甘寒),澤瀉(味甘鹹寒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下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甘甚而反淡。淡味滲泄為陽。豬苓茯苓之甘。以行小便。鹹味湧泄為陰。澤瀉之咸。以泄伏水。滑利竅。阿膠滑石之滑。以利水道。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針經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天熱衣厚則為汗。是汗溺一液也。汗多為津液外泄。胃中乾燥。故不可與豬苓湯利小便也。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

浮為表熱。遲為裡寒。下利清穀者。裡寒甚也。與四逆湯。溫里散寒。

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噦者、咳逆是也。千金曰。咳逆者。噦逆之名。胃中虛冷。得水。則水寒相搏。胃氣逆而噦。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者。熱在經也。能食者。里和也。熱甚於經。迫血為衄。胃中虛冷。陰勝也。水入於經其血乃成。飲水者。助陰氣。逆為噦。發熱口乾。陽勝也。食入於陰。長氣於陽。能食者。助陽。血妄為衄。三者。偏陰偏陽之疾也。

王三陽云。上二條。另是中陰腑之疾。此條以下。又是陽經傳來之疾也。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表未罷而下者。應邪熱內陷也。熱內陷者。則外熱而無手足溫。今外有熱而手足溫者。熱雖內陷。然而不深。故不作結胸也。心中懊憹。飢不能食者。熱客胸中。為虛煩也。熱自胸中薰蒸於上。故但頭汗出而身無汗。與梔子豉湯。以吐胸中之虛煩。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陽明病。潮熱。為胃實。大便硬而小便數。今大便溏。小便自可。則胃熱未實而水穀不別也。大便溏者。應氣降而胸脅滿去。今反不去者。邪氣猶在半表半裡之間。與小柴胡湯。以去表裡之邪。

吳氏云。邪在半表半裡。雖潮熱。不得為里大實。故仍以半表半裡治之。何也。便溏脅滿故也。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陽明病。腹滿。不大便。舌上苔黃者。為邪熱入腑。可下。若脅下硬滿。雖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為邪未入腑。在表裡之間。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上焦得通。則嘔止。津液得下。則胃氣因和。汗出而解。

吳氏云。且有脅下硬滿在。柴胡證猶未除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又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白話文:

豬苓湯方第七十五

豬苓(去皮,味甘平)、茯苓(味甘平)、阿膠(味甘平)、滑石(碎,味甘寒)、澤瀉(味甘鹹寒,各一兩)。

以上五味藥,用四升水,先煮四味藥,煮至二升,去掉藥渣,加入阿膠融化。溫熱服用七合,每日三次。

甘味過重反而轉為淡味,淡味能滲洩,屬陽性。豬苓、茯苓的甘味,可促進排尿。鹹味能湧洩,屬陰性。澤瀉的鹹味,可排除體內積水。滑石能通利竅道,阿膠和滑石的滑利特性,有助於疏通水道。

陽明病,若出汗多且口渴,不可服用豬苓湯。因為汗多會導致胃中乾燥,豬苓湯又會利小便,加重津液流失。

《針經》記載:食物進入腸胃後,其液體分為五種。天氣寒冷或衣物單薄時,多轉為尿液;天氣炎熱或衣物厚重時,多轉為汗液。因此,汗與尿本質相同。汗多會使津液外洩,胃中乾燥,故不可再用豬苓湯利小便。

脈象浮而遲,表熱裡寒,腹瀉未消化食物者,應以四逆湯治療。浮脈表示表熱,遲脈表示裡寒,腹瀉未消化食物說明裡寒嚴重,用四逆湯溫裡散寒。

若胃中虛冷,無法進食,喝水後會打嗝。打嗝即咳逆,《千金方》稱咳逆為噦逆。胃中虛冷時,喝水會使寒氣相衝,胃氣上逆而打嗝。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若能進食,則可能流鼻血。脈浮發熱、口乾鼻燥是熱在經絡的表現,能進食說明裡氣調和。熱盛於經絡,迫血妄行則流鼻血。胃中虛冷是陰氣過盛,水液進入經絡才能化生血液,喝水會助長陰氣,導致氣逆打嗝。發熱口乾是陽氣過盛,食物滋養陰分,陽氣得以增長,能進食會助長陽氣,血液妄行則流鼻血。這三種情況皆因陰陽失衡所致。

王三陽說:前兩條屬中陰腑病,此條以下則是陽經傳來的病症。

陽明病,用下法治療後,體表仍有熱,手足溫暖,未形成結胸,但心中煩悶,飢餓卻無法進食,僅頭部出汗者,用梔子豉湯治療。表證未解而誤用下法,邪熱應內陷,但若體表仍有熱且手足溫暖,說明熱邪內陷不深,故未形成結胸。心中煩悶、飢不欲食是熱邪擾亂胸中,屬虛煩。熱氣從胸中上蒸,故僅頭汗而身無汗,用梔子豉湯以清除胸中虛煩。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稀溏,小便正常,胸脅脹滿未消者,用小柴胡湯治療。陽明病潮熱本屬胃實,應大便硬結、小便頻數,但若大便稀溏、小便正常,說明胃熱未成實證,水穀未分離。大便稀溏理應氣降而胸脅脹滿消退,若未消退,表示邪氣仍在半表半裡之間,用小柴胡湯和解表裡。

吳氏說:邪在半表半裡時,即使有潮熱,也不能認定為裡實,仍應以半表半裡證治療,因便溏和脅滿未解。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且嘔吐,舌苔白者,可服小柴胡湯。上焦通暢後,津液下行,胃氣調和,全身微微汗出而病解。

陽明病腹滿、不大便、舌苔黃者,為邪熱入腑,可用下法。若脅下硬滿、不大便且嘔吐、舌苔白者,為邪未入腑,仍在表裡之間,用小柴胡湯和解。上焦通暢則嘔止,津液下行則胃氣調和,汗出而病解。

吳氏說:脅下硬滿未消,柴胡證仍在。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氣短,腹部脹滿,脅下及心痛,按壓時氣機不暢,鼻乾、無汗,嗜睡,全身及面目發黃,小便困難,潮熱,時常打嗝,耳前後腫脹。針刺後稍緩解,但表證未除。病程超過十日,脈仍浮者,用小柴胡湯;若僅脈浮無其他症狀,用麻黃湯。若無小便、腹脹加重且打嗝者,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