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五 (8)
卷五 (8)
1. 小承氣湯方第七十四
若加燒針,則損動陰氣,故怵惕煩躁不得眠也。若下之,裡熱雖去,則胃中空虛。表中客邪之氣,乘虛陷於上焦,煩動於膈,使心中懊憹而不了了也。舌上苔黃者,熱氣客於胃中。舌上苔白,知熱氣客於胸中,與梔子豉湯,以吐胸中之邪。
婁氏云:梔子豉湯,專指下後心中懊憹者設。
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下後,邪熱客於上焦者,為虛煩。此下後,邪熱不客於上焦,而客於中焦者,是為乾燥煩渴,與白虎加人參湯,散熱潤燥。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此下後客熱客於下焦者也。邪氣自表入里,客於下焦,三焦俱帶熱也。脈浮發熱者,上焦熱也;渴欲飲水者,中焦熱也;小便不利者,邪客下焦,津液不得下通也。與豬苓湯利小便,以瀉下焦之熱也。
張兼善云:脈浮發熱,上焦也;渴欲飲水,中焦也;小便不利,下焦也。津液不得下通也。但邪熱客於下焦,則津液亦不得上升,故亦有作渴者。瀉下焦之熱,熱不得阻塞中焦,肺與膀胱,津液流通,而病自愈矣。
白話文:
《小承氣湯方第七十四》
若施以燒針治療,會損傷陰氣,導致心神不寧、煩躁不安而難以入睡。
若使用瀉下法,雖然體內熱邪得以清除,但胃中空虛,表邪乘虛入侵上焦,擾動胸膈,使人心中鬱悶不舒、思緒不清。
若舌苔呈黃色,表示熱邪停留於胃;舌苔呈白色,則熱邪在胸中,應服用梔子豉湯,以驅散胸中邪氣。
婁氏說:梔子豉湯是專為瀉下後出現心中煩悶不適而設。
若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應以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若瀉下後邪熱停滯上焦,稱為虛煩;若邪熱不在上焦而停於中焦,則會出現乾燥煩渴,此時用白虎加人參湯清熱潤燥。
若脈象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暢,應以豬苓湯治療。
此為瀉下後邪熱停於下焦的表現。邪氣自表入裡,侵犯下焦,三焦皆受熱擾:
- 脈浮發熱是上焦有熱;
- 口渴飲水是中焦有熱;
- 小便不利是邪熱阻滯下焦,津液無法下行。
豬苓湯可通利小便,清除下焦熱邪。
張兼善說:
- 脈浮發熱屬上焦;
- 口渴飲水屬中焦;
- 小便不利屬下焦,津液無法下行。
但若邪熱停於下焦,津液也難以上升,因此也可能出現口渴。清除下焦熱邪後,中焦、肺與膀胱的津液恢復流通,病症自然痊癒。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