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五 (7)

回本書目錄

卷五 (7)

1. 小承氣湯方第七十四

陽明病:熱入血室,迫血下行,使下血譫語。陽明病法多汗,以奪血者無汗,故但頭汗出也。刺期門,以散血室之熱也。隨其實而瀉之,以除陽明之邪熱。散邪除熱,榮衛得通,津液得復,濈然汗出而解。

王三陽云:此男子亦有之,不比太陽少陽證也。熱邪入腑中,故迫血下行。亦刺期門者,期門,肝之募,肝主血,刺之以瀉實也。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胃中有燥屎,則譫語。以汗出為表未罷,故云風也。燥屎在胃,則當下。以表未和,則未可下。須過太陽經,無表證,乃可下之。若下之早,燥屎雖除,則表邪乘虛,復陷於裡,為表虛里實,胃虛熱甚,語言必亂。與大承氣湯,卻下胃中邪熱則止。

王三陽云:陽明多汗,況有譫語,故又當下。但風家有汗,恐汗出則表未罷,故須過經可下。若早,燥屎雖除,表邪乘虛復陷,又將為表虛里實矣。下之則愈二句。

又申明乃可下之一句耳。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邪氣入內之時,得脈沉而喘滿,里證具也,則當下之。反發其汗,令津液越出,胃中乾燥,大便必難。久則屎燥胃實,必發譫語。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腹滿身重,難以反側,口不仁,譫語者,陽明也。針經曰:「少陽病甚則面微塵。」此面垢者,少陽也。遺尿者,太陽也。三者以陽明證多,故出陽明篇中。三陽合病,為表裡有邪。若發汗攻表,則燥熱益甚,必愈譫語。若下之攻裡,表熱乘虛內陷,必額上汗出,手足逆冷。其自汗出者:

三陽經熱甚也。內經曰:「熱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與白虎湯,以解內外之熱。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本太陽病,並於陽明,名曰並病。太陽證罷,是無表證。但發潮熱,是熱並陽明。一身汗出,為熱越。今手足漐漐汗出,是熱聚於胃也,必大便難而譫語。經曰:「手足漐然而汗出者,必大便已硬也。」與大承氣湯,以下胃中實熱。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脈浮發熱,為邪在表。咽燥口苦,為熱在經。脈緊,腹滿而喘,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為邪在裡。此表裡俱有邪,猶當雙解之。若發汗攻表,表熱雖除,而內熱益甚,故燥而憒憒,反譫語。憒憒者,心亂。經曰:「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不行,更發熱而躁煩。此表裡有熱。

白話文:

陽明病,熱邪進入血室,迫使血液下行,導致下血和胡言亂語。陽明病通常會大量出汗,但如果體內因失血而無汗,只會出現頭部出汗。這時可以針刺期門穴,以疏散血室的熱邪,並根據實際情況瀉下,清除陽明的邪熱。當邪熱散去,榮衛之氣得以暢通,津液得以恢復,就會自然出汗而痊癒。

王三陽說,這種情況男子也會發生,與太陽、少陽證不同。熱邪進入腑臟,所以迫使血液下行。針刺期門穴的原因是,期門穴是肝臟的募穴,而肝主血,針刺可以瀉去實邪。

如果病人出汗又胡言亂語,是因為胃中有乾燥的糞便積滯,這被認為是風邪所致,必須瀉下。但要等到病邪過了經絡才能瀉下,如果過早瀉下,語言一定會錯亂,因為這是表虛裡實的緣故。瀉下後就會好轉,宜用大承氣湯。

胃中有乾燥的糞便,就會胡言亂語。由於出汗表示表證還沒有解除,所以說是風邪。胃中有燥屎,就應該瀉下。但如果表證還沒解除,就不能瀉下,必須等到過了太陽經,沒有表證時才能瀉下。如果過早瀉下,即使清除了燥屎,表邪也會趁虛而入,再次陷入裡證,形成表虛裡實的情況,導致胃虛熱盛,語言錯亂。給予大承氣湯,瀉下胃中的邪熱就會停止。

王三陽說,陽明病本來就容易出汗,更何況還有胡言亂語,所以更應該瀉下。但因為風邪往往伴隨出汗,擔心出汗表示表證未解,所以要等到過了經絡才能瀉下。如果太早瀉下,即使清除了燥屎,表邪也會趁虛而入,再次陷入裡證,形成表虛裡實的情況。「下之則愈」這兩句話,只是再次申明必須要等到可以瀉下時才能瀉下。

傷寒病四五天,脈象沉而呼吸急促,感覺腹脹。脈沉表示病在裡,如果反而發汗,津液就會外泄,導致大便困難,形成表虛裡實的狀況。時間久了,就會出現胡言亂語。

邪氣進入體內時,出現脈沉、呼吸急促、腹脹等裡證,就應該瀉下。如果反而發汗,會導致津液外泄,胃中乾燥,大便必然困難,時間久了,糞便乾燥,胃實,就會出現胡言亂語。

三陽經同時發病,出現腹脹、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唇麻木、面色污垢、胡言亂語、小便失禁等症狀。如果發汗,就會加重胡言亂語。如果瀉下,額頭會出汗,手腳會冰冷。如果是自然出汗,應該服用白虎湯。

腹脹、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唇麻木、胡言亂語,這些是陽明病的症狀。《針經》說,少陽病嚴重時,面色會像蒙塵一樣,這裡說的面垢,也屬於少陽病的症狀。小便失禁則屬於太陽病的症狀。這三種情況以陽明病最為嚴重,所以放在陽明篇中。三陽合病,表示表裡都有邪氣。如果發汗攻表,會加重燥熱,必然會更加胡言亂語。如果瀉下攻裡,表熱會趁虛內陷,導致額頭出汗,手腳冰冷。如果是自然出汗,說明三陽經的熱邪非常嚴重。《內經》說,發熱會使腠理打開,榮衛之氣暢通,汗液大量排出。這時要給予白虎湯,以解除內外的熱邪。

二陽(陽明、太陽)同時發病,太陽病的症狀消失,但出現潮熱,手腳微微出汗,大便困難且胡言亂語,瀉下就會痊癒,宜用大承氣湯。

原本是太陽病,後來併發陽明病,稱為並病。太陽病的症狀已經消失,表示沒有表證。出現潮熱,表示熱邪併入陽明。全身出汗是熱邪外泄,現在手腳微微出汗,說明熱邪聚集在胃。一定會大便困難,並且胡言亂語。《經》說,手腳微微出汗,必然是大便已經硬結。給予大承氣湯,以下降胃中的實熱。

陽明病,脈象浮而緊,咽喉乾燥,口苦,腹脹,喘氣,發熱,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身體沉重。如果發汗,會導致乾燥,心煩意亂,反而會胡言亂語。如果使用燒針,必然會心慌、煩躁、無法入睡。如果瀉下,胃中會空虛,客氣會擾亂膈膜,導致心中懊惱,舌苔增厚。這種情況宜用梔子豉湯治療。

脈浮發熱,表示邪氣在表;咽喉乾燥,口苦,表示熱邪在經絡;脈緊、腹脹、喘氣、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身體沉重,表示邪氣在裡。這是表裡都有邪氣,應該同時解除。如果發汗攻表,表熱雖然可以解除,但內熱會更加嚴重,所以會乾燥且心煩意亂,反而胡言亂語。所謂「憒憒」是指心亂。《經》說,榮氣虛弱時,如果使用燒針,血液會無法運行,反而會更加發熱、煩躁。這表示表裡都有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