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五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0)

1. 豬苓湯方第七十五

浮大為陽,風在表也;弦則為陰,風在裡也。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風熱壅於腹中而不通也。若寒客於內而痛者,按之則寒氣散而痛止;此以風熱內壅,故雖久按而氣亦不通。陽明病,鼻乾、不得臥、自汗出者,邪在表也;此鼻乾、不得汗、而嗜臥者,風熱內攻不幹表也。

一身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者,風熱攻於胃也。陽明之脈,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熱勝則腫。此風熱在經,故耳前後腫。刺之,經氣通,腫則小瘥。如此者,外證罷,則可攻。若外證不解,雖過十日,脈續浮者,邪氣猶在半表半裡,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

若其脈但浮而不弦大,無諸里證者,是邪但在表也,可與麻黃湯以發其汗。若不尿、腹滿、加噦者,關格之疾也,故云不治。《難經》曰:「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津液內竭,腸胃乾燥,大便因硬。此非結熱,故不可攻,宜以藥外治而導引之。

白話文:

豬苓湯方第七十五

脈象浮大屬於陽證,表示風邪在體表;脈象弦緊則屬於陰證,表示風邪在體內。若出現呼吸短促、腹部脹滿,以及脅下和心窩疼痛,是因風熱鬱積於腹中,導致氣血不通。若因寒邪滯留體內而疼痛,按壓後寒氣散開,疼痛便會停止;但此處是因風熱內鬱,即使長時間按壓,氣血仍無法疏通。

陽明病若出現鼻子乾燥、無法入睡、自汗,表示邪氣在表;但若鼻子乾燥卻無汗、嗜睡,則是風熱內攻而未影響體表。

若全身皮膚和眼睛發黃、小便困難、有潮熱、時常打嗝,是因風熱侵襲胃部。陽明經脈循行經過大迎穴、頰車穴,上行至耳前,經過客主人穴;若熱邪過盛,就會引起腫脹。此處因風熱在經絡,所以耳前後腫脹,可針刺使經氣通暢,腫脹便會減輕。若外在症狀消除,便可治療內在問題;但若外在症狀未解,即使超過十天,脈象仍浮,表示邪氣在半表半裡,應投以小柴胡湯以和解。

若脈象僅浮而不弦大,且無內部症狀,表示邪氣只在體表,可用麻黃湯發汗。但若不排尿、腹脹加劇並頻繁打嗝,則是關格之症,屬於不治之症。《難經》雲:「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

陽明病若自汗,再發汗後小便通利,表示體內津液耗竭,此時即使大便硬結,也不可強攻。應等待患者自然產生便意,可用蜜煎導法通便,或使用土瓜根及大豬膽汁作為導引。

津液耗竭,腸胃乾燥,導致大便硬結。此非熱結,故不可強攻,宜以外用藥物導引通便。

2. 蜜煎導方第七十六

蜜七合。一味內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並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白話文:

蜜煎導方第七十六

取七合蜂蜜,放入銅器中,用小火慢慢煎煮。待蜂蜜稍微凝固,呈現糖漿狀時,持續攪拌,避免燒焦。當蜂蜜達到可以搓成丸的狀態時,趁熱用手捏成條狀,一端尖細,粗細如手指,長約二寸。製作時須趁熱迅速完成,冷卻後會變硬。使用時將蜜條塞入肛門,並用手緊壓固定,等到想排便時再取出。

3. 豬膽汁方第七十七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以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當責邪在裡,以微惡寒,知表未解,與桂枝湯和表。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陽明傷寒,表實脈浮,無汗而喘也,與麻黃湯以發汗。

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湯主之。

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頭而還者,熱不得越也。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熱甚於胃,津液內竭也。胃為土而色黃,胃為熱蒸,則色奪於外,必發黃也,與茵陳湯,逐熱退黃。

王三陽云:此與頭汗出,小便不通難治條,當細辨之。

白話文:

豬膽汁方第七十七
取一枚大豬膽,擠出膽汁,加入少許醋混合後,灌入肛門中。約一頓飯的時間後,即可排便。

陽明病,若脈搏遲緩、汗出多且輕微怕冷,表示表證未解,可用發汗法治療,適合服用桂枝湯。

陽明病,脈搏遲緩、汗出多,應考慮邪氣在體內。因有輕微怕寒,可知表證未解,給予桂枝湯以調和表證。

陽明病,脈浮、無汗且氣喘,發汗後即可痊癒,適合服用麻黃湯。

陽明傷寒,表實脈浮、無汗且氣喘,給予麻黃湯以發汗。

陽明病,發熱、出汗,表示熱邪外散,不會發黃。但若僅頭部出汗,身體無汗,汗液僅到頸部,小便不利且口渴想喝水,這是熱邪瘀滯在體內,必定會發黃,可用茵陳湯治療。

僅頭部出汗,身體無汗且汗液止於頭部,表示熱邪無法外散。小便不利且口渴想喝水,是因胃中熱盛,津液耗竭。胃屬土,色黃,若受熱蒸騰,黃色外現,必定發黃,給予茵陳湯以清熱退黃。

王三陽說:此條與「頭汗出、小便不通難治」的條文,應仔細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