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一 (13)
卷一 (13)
1. 平脈法第二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願聞其說。 師曰:病家人請云:「病人若發熱,身體疼,病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
望以觀其形證,問以知其所苦,脈以別其表裡。病苦發熱身疼,邪在表也;當臥不安,而脈浮數。今病人自臥,而脈沉遲者,表邪緩也。是有里脈,而無表證,則知表邪當愈也。
王三陽云:亦有病與脈相反者,必自臥方瘥。
假令病人云:「腹內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脈浮大,故知愈也。
腹痛者,裡寒也;痛甚,則不能起,而脈沉細。今病人自坐,而脈浮大者,裡寒散也。是有表脈,而無里證也;則知里邪當愈。是望證、問病、切脈,三者相參而得之,可為十全之醫。針經曰:知一為上,知二為神,知三神且明矣。
王三陽云:腹痛諸因不同,亦有其脈自浮大者,必自坐方愈。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下和,處言已愈。
發熱煩極,則不能靜臥;今向壁靜臥,知熱已去。
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蓋三言三止。脈之,嚥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處言:「汝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詐病者非善人,以言恐之,使其畏懼則愈。醫者意也,此其是歟?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
針經曰: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欠。陰陽不相引則病,陰陽相引則和;是欠者無病也。
脈之,呻者,病也。
呻為呻吟之聲,身有所苦則然也。
言遲者,風也。
風客於中,則經絡急、舌強,難運用也。
搖頭言者,里痛也。
里有病,欲言則頭為之戰搖。
行遲者,表強也。
表強者,由筋絡引急,而行步不利也。
坐而伏者,短氣也。
短氣者,里不和也,故坐而喜伏。
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
內經曰:腰者,身之大關節也。腰痛,為大關節不利;故坐不能正,下一腳,以緩腰中之痛也。
裡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心痛則不能伸仰,護腹以按其痛。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痛。」雖爾,今復欲下利。
冬時感寒,伏藏於經中,不即發者,謂之伏氣。至春分之時,伏寒欲發,故云:「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伏氣已發,當須脈之,審在何經。得脈微弱者,知邪在少陰。少陰之脈循喉嚨,寒氣客之,必發咽痛。腎司開闔,少陰治在下焦;寒邪內甚,則開闔不治,下焦不約,必成下利。故云:「雖爾咽痛,復欲下利。」
白話文:
平脈法第二
有人問:「高明的醫生看病,看一眼就能知道病情;中等的醫生需要問診才能知道;而下等的醫生只能靠把脈來判斷。我想聽您解釋一下這是怎麼回事。」
老師回答說:「病人家屬來請醫生的時候說,病人發燒、全身疼痛,自己躺在床上。醫生到家後,把脈發現脈象沉而遲緩,就知道病快好了。為什麼呢?因為表面的病,脈象應該是浮而大的,現在脈象反而沉而遲緩,所以知道病快好了。」
「觀察病人的外形和症狀,就可以知道病在哪裡;問診可以了解病人哪裡不舒服;把脈可以區分病在身體的表面還是內部。病人如果發燒、全身疼痛,那是邪氣在身體表面,應該會躺臥不安、脈象浮數。但現在病人自己躺在床上休息,而且脈象沉而遲緩,表示表面的邪氣已經緩和了,身體內部有脈象,但沒有表面的症狀,所以知道表面的邪氣快要好了。」
王三陽說:「有時也會出現病情和脈象相反的情況,病人一定要能自己躺臥才表示快好了。」
「假設病人說肚子突然疼痛,自己可以坐起來。醫生到家後,把脈發現脈象浮而大,就知道病快好了。為什麼呢?因為肚子裡的病,脈象應該沉而細,現在脈象反而浮而大,所以知道病快好了。」
「腹痛是裡面受寒引起的,痛得很嚴重的話,應該會痛到不能起身,脈象沉細。現在病人可以坐起來,而且脈象浮大,表示裡面的寒氣已經散開了,身體表面有脈象但沒有裡面疼痛的症狀,所以知道裡面的邪氣快要好了。這就是觀察症狀、詢問病情、把脈三者互相參照,才能成為一位十全的醫生。《針經》說:『知道一種情況是上等的醫生,知道兩種情況是神奇的醫生,知道三種情況就是非常高明的醫生了。』」
王三陽說:「腹痛的原因有很多種,也可能出現脈象自己變浮大的情況,病人一定要能自己坐起來才表示快要痊癒。」
老師說:「病人家屬來請醫生說,病人發燒、煩躁不安,第二天醫生到家時,病人背對著牆躺臥。這表示熱已經退了。如果脈象平和,就可以說病人快好了。」
「發燒、煩躁不安的人,應該沒辦法安靜地躺著。現在背對著牆安靜躺著,表示熱已經退了。」
「假設病人背對著牆躺著,聽到醫生來也不驚慌,還起身看著醫生,並且說話時斷斷續續,把脈時吞口水。這是裝病。如果脈象平和,就對病人說:『你的病很嚴重,必須吃藥、催吐、通便,甚至要針灸很多地方才會好。』」
「裝病的人都不是好人,用這種話恐嚇他,讓他害怕就會好。這也是醫生的一種策略。」
「醫生把脈時,病人如果打呵欠,表示沒有病。」
「《針經》說:『陽氣向上引,陰氣向下引,陰陽互相牽引,所以會打呵欠。』如果陰陽不互相牽引,就會生病;陰陽互相牽引,表示身體平和,所以打呵欠表示沒有病。」
「把脈時,病人如果發出呻吟聲,表示生病了。」
「呻吟是痛苦的聲音,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就會發出。」
「說話遲緩,是風邪引起的。」
「風邪侵入身體,會導致經絡緊張、舌頭僵硬,難以活動。」
「搖頭說話,表示肚子痛。」
「身體內部有病,想說話的時候頭就會搖晃。」
「走路遲緩,是身體表面太過僵硬引起的。」
「身體表面僵硬,是筋絡拉扯緊繃,所以走路不順暢。」
「坐著的時候喜歡趴著,表示呼吸不順暢。」
「呼吸不順暢,是身體內部不協調,所以坐著的時候喜歡趴著。」
「坐著的時候只放下一隻腳,表示腰痛。」
「《內經》說:『腰是身體的大關節。』腰痛表示大關節不順暢,所以坐著的時候無法端正,放下一隻腳來減緩腰部的疼痛。」
「肚子裡面感覺好像有東西,需要護著腹部,表示心痛。」
「心痛時無法伸直身體,所以會護著腹部來減輕疼痛。」
老師說:「潛伏在體內的疾病,需要用心去推測。這個月內可能會出現潛伏的疾病。假設以前就有潛伏的疾病,應該要替病人把脈,如果脈象微弱,表示喉嚨會痛得像受傷一樣,但不是喉嚨發炎。病人可能會說,喉嚨真的在痛,而且想要拉肚子。」
「冬天感受到的寒氣,潛伏在經絡中沒有馬上發作,這就稱為潛伏的疾病。到了春分時節,潛伏的寒氣可能會發作,所以說這個月內可能會出現潛伏的疾病。假設潛伏的疾病已經發作,就應該把脈,確認病在什麼經絡。如果脈象微弱,表示邪氣在少陰經。少陰經的脈絡會經過喉嚨,寒氣侵入就會引起喉嚨痛。腎臟掌管開合,少陰經負責下焦,寒邪太強就會導致開合失常,下焦不收縮,就會導致腹瀉。所以說,即使喉嚨痛,也可能會想拉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