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六 (8)
卷六 (8)
1. 真武湯方第九十七
茯苓(三兩味甘平),芍藥(三兩味酸平),生薑(三兩切味辛溫),白朮(二兩味甘溫),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脾惡濕。甘先入脾。茯苓白朮之甘。以益脾逐水。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濕淫所勝。
佐以酸平。附子芍藥生薑之酸辛。以溫經散濕。
後加減法。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
氣逆咳者。五味之酸。以收逆氣。水寒相搏則咳。細辛乾薑之辛。以散水寒。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小便利。則無伏水。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
芍藥之酸泄氣。乾薑之辛散寒。
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
氣逆則嘔。附子補氣。生薑散氣。千金曰。嘔家多服生薑。此為嘔家聖藥。
論云。真武、北方水神也。水氣在心下。外帶表而屬陽。必應發散。故治以真武湯。青龍湯主太陽病。真武湯主少陰病。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下利清穀。手足厥逆。脈微欲絕。為裡寒。身熱不惡寒。面色赤。為外熱。此陰甚於內。格陽於外。不相通也。與通脈四逆湯。散陰通陽。
白話文:
真武湯方第九十七
藥材:
茯苓(三兩,味甘平)
芍藥(三兩,味酸平)
生薑(三兩,切片,味辛溫)
白朮(二兩,味甘溫)
附子(一枚,炮製後去皮,切八片,味辛熱)
製法與服法:
以上五味藥,加水八升,煮至剩三升,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七合,每日三次。
藥理說明:
脾臟厭惡濕氣,甘味藥物先入脾。茯苓和白朮的甘味能補益脾臟、驅逐水濕。寒邪過盛時,用辛熱藥物調和;濕邪過盛時,輔以酸平藥物。附子、芍藥、生薑的酸辛味能溫暖經絡、驅散濕氣。
加減法:
- 若咳嗽,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
- 氣逆咳嗽時,五味子的酸味能收斂逆氣。水寒相衝導致咳嗽,細辛、乾薑的辛味能散除水寒。
- 若小便通暢,去除茯苓。
- 小便通暢表示體內無積水,故不需茯苓。
- 若腹瀉,去除芍藥,加乾薑二兩。
- 芍藥的酸味會洩氣,乾薑的辛味能散寒。
- 若嘔吐,去除附子,增加生薑用量至半斤。
- 氣逆則嘔吐,附子補氣,生薑散氣。《千金方》提到,嘔吐者宜多服生薑,因其為止嘔聖藥。
理論說明:
真武是北方水神的名稱。水氣積聚在心下,外帶表證而屬陽,需發散治療,故用真武湯。青龍湯主治太陽病,真武湯主治少陰病。
少陰病症狀包括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內寒外熱、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幾乎消失、身體反而不怕冷、臉色發紅,可能伴隨腹痛、乾嘔、咽喉痛,或腹瀉停止但脈搏仍未恢復。此時應使用通脈四逆湯。
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屬內寒;身體發熱不怕冷、面色發紅,屬外熱。這是陰寒內盛,陽氣被格拒於外,陰陽不通的表現。通脈四逆湯能驅散陰寒、疏通陽氣。
2. 通脈四逆湯方第九十八
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後加減法。
面色赤者。加蔥九莖。
蔥味辛。以通陽氣。
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
芍藥之酸。通寒。利腹中痛。為氣不通也。
嘔者。加生薑二兩。
辛以散之。嘔為氣不散也。
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
咽中如結。加桔梗則能散之。
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一兩。
利止脈不出者。亡血也。加人參以補之。經曰。脈微而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脈病皆與方相應者。乃可服之。
王宇泰云。方與四逆湯同。但此倍乾薑耳。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者。四肢不溫也。傷寒邪在三陽。則手足必熱。傳到太陰。手足自溫。至少陰。則邪熱漸深。故四肢逆而不溫也。及至厥陰。則手足厥冷。是又甚於逆。四逆散。以散傳陰之熱也。
白話文:
通脈四逆湯方第九十八
組成:
甘草(二兩,炙)、附子(大顆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乾薑(三兩,體壯者可用四兩)。
製法與服法:
將以上三味藥材,加入三升水,煎煮至剩一升二合,濾去藥渣,分兩次溫服。若服藥後脈象恢復,即表示痊癒。
後續加減法:
- 面色發紅者:加九根蔥白。
- 蔥味辛,能疏通陽氣。
- 腹中疼痛者:去除蔥白,加芍藥二兩。
- 芍藥味酸,能緩解寒氣,改善腹中氣滯疼痛。
- 嘔吐者:加生薑二兩。
- 辛味能散氣,嘔吐是因氣機不暢所致。
- 咽喉疼痛者:去除芍藥,加桔梗一兩。
- 咽喉如有阻塞感,桔梗能散結通氣。
- 腹瀉停止但脈象未恢復者:去除桔梗,加人參一兩。
- 腹瀉止而脈弱,是氣血虧損之象,人參能補益氣血。
- 經典記載:「脈微而腹瀉,是氣血不足」,此時宜用四逆加人參湯。
- 需脈象與病症相符,方可服用此方。
王宇泰註解:
此方與四逆湯相同,僅乾薑用量加倍。
少陰病症狀與四逆散應用:
少陰病出現四肢冰冷,可能伴隨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腹中疼痛或腹瀉後重感,此時宜用四逆散。
說明:
- 四肢不溫(四逆):傷寒邪氣在陽經時,手足發熱;傳至太陰經時,手足尚溫;至少陰經則邪熱加深,四肢轉冷;至厥陰經則手足厥冷,比「逆」更嚴重。
- 四逆散作用:疏散傳入陰經的熱邪。
3. 四逆散方第九十九
甘草(炙味甘平),枳實(破水漬炙乾味苦寒),柴胡(味苦寒),芍藥(味酸微寒),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內經曰。熱淫於內。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枳實甘草之甘苦。以泄裡熱。
芍藥之酸。以收陰氣。柴胡之苦。以發表熱。
後加減法。
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痢。
肺寒氣逆則咳。五味子之酸。收逆氣。乾薑之辛。散肺寒。並主下痢者。肺與大腸為表裡。上咳下痢。治則頗同。
悸者。加桂枝五分。
悸者。氣虛而不能通行。心下築築然悸動也。桂猶圭也。引導陽氣。若熱以使。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茯苓味甘而淡。用以滲泄。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拆。
裡虛。遇邪則痛。加附子以補虛。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泄利下重者。下焦氣滯也。加薤白以泄氣滯。
論云。四肢者。諸陽之本。陽氣不足。陰寒加之。陽氣不相順接。是致手足不溫而成四逆。此湯中發陽氣。走散陰寒。溫經暖肌。故以四逆名。此奇制之大劑也。四逆屬少陰。少陰者腎也。腎肝位遠。非大劑不能達。內經曰。遠而奇偶。制大其服。此之謂也。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下利不渴者。裡寒也。經曰。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寒故也。此下利嘔渴。知非裡寒。心煩不得眠。知脅熱也。與豬苓湯滲泄小便。分別水穀。經曰。復不止。當利其小便。此之謂歟。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傷寒傳經五六日。邪傳少陰。則口燥舌乾而渴。為邪漸深也。今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邪氣未深入之時。便作口燥咽乾者。是邪熱已甚。腎水乾也。急與大承氣湯下之。以全腎也。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不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腎水也。青、肝色也。自利色青。為肝邪乘腎。難經曰。從前來者為實邪。以腎蘊實邪。必心下痛。口乾燥也。與大承氣湯。以下實邪。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少陰入腑也。六七日。少陰之邪入腑之時。陽明內熱壅甚。腹滿不大便也。陽明病。土勝。腎水則干。急與大承氣湯下之。以救腎水。
張兼善云。陽明與少陰。皆有急下之條。然而證雖不同。其入腑之理則一。是以皆用大承氣也。
王三陽云。少陰病。下利七六日。以下諸條。方是陽證傳經之少陰也。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不云急溫。此少陰病脈沉。而云急溫者。彼雖寒甚。然而證已形見於外。治之則有成法。此初頭脈沉。未有形證。不知邪氣所之。將發何病。是急與四逆湯溫之。
白話文:
四逆散方第九十九
組成與製法:
炙甘草(味甘平)、枳實(破開後水泡,炙乾,味苦寒)、柴胡(味苦寒)、芍藥(味酸微寒)。
以上四味藥,各取等量,搗碎過篩後,用米湯調和。每次服用一平匙(方寸匕),每日三次。
理論依據:
《內經》提到,熱邪侵襲體內時,需輔以甘苦藥物,用酸味收斂,苦味發散。枳實、甘草的甘苦能清洩內熱;芍藥的酸味可收斂陰氣;柴胡的苦味能發散表熱。
加減法:
- 咳嗽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兼治下痢。
- 肺寒氣逆則咳嗽,五味子酸收逆氣,乾薑辛散肺寒。肺與大腸相表裡,上咳下痢的治法相似。
- 心悸者:加桂枝五分。
- 心悸因氣虛運行不暢,桂枝能引導陽氣。
-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 茯苓味甘淡,能滲濕利水。
- 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一枚。
- 裡虛遇邪則痛,附子可溫補虛寒。
- 洩瀉肛門重墜者:先用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取汁後加入藥散三平匙,再煮至一升半,分兩次溫服。
- 此症因下焦氣滯,薤白能疏通氣機。
方義解析:
四肢為陽氣之本,若陽虛陰寒侵襲,陽氣不達則手足冰冷(四逆)。此方發散陽氣、驅散陰寒,溫通經絡,故名「四逆散」。少陰病涉及腎肝,需用大劑量藥物才能深入病所,如《內經》所言「遠而奇偶,制大其服」。
相關條文補充:
- 少陰病下利咳嘔:若伴隨口渴、心煩失眠,用豬苓湯利水滲濕。
- 少陰病口燥咽乾:發病二三日即出現,為熱邪耗傷腎水,急用大承氣湯瀉熱存陰。
-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青:肝邪犯腎,心不痛但口乾燥,亦用大承氣湯攻下實邪。
- 少陰病腹脹便秘:邪入陽明腑實,急下以保腎水。
- 少陰病脈沈:即使未見明顯寒象,亦需急用四逆湯溫裡,防患未然。
註解:
- 張兼善指出,陽明與少陰的「急下」條文雖症狀不同,但病機同屬腑實,故均用大承氣湯。
- 王三陽認為,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後的條文屬陽證傳經,非純陰寒證。
- 脈沈時急溫,是因邪氣未顯,需提前阻截病勢,與已現寒證的治法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