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 (4)

1.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夫以為疾病至急,倉卒尋按,要者難得。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比之三陰三陽篇中,此易見也。又時有不止是三陰三陽,出在諸可與不可中也。

諸不可汗、不可下病證藥方,前三陰三陽篇中,經注已具者,更不復出。其餘無者,於此以後,經注備見。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

寸關為陽,脈當浮盛。弱反在關,則裡氣不及。濡反在巔,則表氣不逮。衛行脈外,浮為在上,以候衛。微反在上,是陽氣不足。榮行脈中,沉為在下,以候榮。澀反在下,是無血也。陽微不能固外,腠理開疏,風因客之,故令汗出而躁煩。無血則陰虛,不與陽相順接,故厥而且寒。

陽微無津液,則不能作汗。若發汗,則必亡陽而躁。經曰:「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動氣者,築築然氣動也。在右者,在臍之右也。《難經》曰:「肺內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肺氣不治,正氣內虛,氣動於臍之右也。發汗則動肺氣。肺主氣,開竅於鼻。氣虛則不能衛血,血溢妄行,隨氣出於鼻為衄。亡津液胃燥,則煩渴而心苦煩。肺惡寒,飲冷則傷肺,故飲即吐水。

活人云:「先服五苓散三服,次服竹葉湯。」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難經》曰:「肝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肝氣不治,正氣內虛,氣動於臍之左也。肝為陰之主。發汗汗不止,則亡陽外虛,故頭眩筋惕肉瞤。《針經》曰:「上虛則眩。」

活人云:「先服防風、白朮、牡蠣,汗止,次服建中湯。」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難經》曰:「心內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心氣不治,正氣內虛,氣動於臍之上也。心為陽。發汗亡陽,則愈損心氣。腎乘心虛欲上凌心,故氣上衝,正在心端。

活人云:「宜服李根湯。」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暈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前。

《難經》曰:「腎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腎氣不治,正氣內虛,動氣發於臍之下也。腎者主水。發汗則無汗者,水不足也。心中大煩者,腎虛不能制心火也。骨節苦疼者,腎主骨也。目暈者,腎病則目𥇀𥇀,如無所見。惡寒者,腎主寒也。食則反吐,谷不得前者,腎水乾也。王冰曰:「病嘔而吐,食久反出,是無水也。」

活人云:「先服大橘皮湯,吐止,後服小建中湯。」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欲得蜷臥,不能自溫。

咽門者,胃之系也。胃經不和,則咽內不利。發汗攻陽,血隨發散而上,必吐血也。胃經不和,而反攻表,則陽虛於外,故氣欲絕,

白話文:

【第十五篇:辨識不可發汗的病症脈象與治療】

疾病來勢急迫時,倉促間難以掌握要領,因此重新整理「可發汗」與「不可發汗」的治療方法,與三陰三陽篇章對照,便於查閱。此外,有些病症不僅限於三陰三陽範疇,亦散見於「可與不可」的條文中。

若「不可發汗」「不可攻下」的病症與藥方已詳載於前三陰三陽篇,此處不再重複;未提及者,則於後文補充說明。


脈象與病機分析

  1. 脈濡弱
  • 關脈顯弱,主裡氣不足;寸脈浮濡,主表氣虛衰。
  • 寸脈微為陽氣不足,尺脈澀為陰血虧虛。
  • 陽虛則易中風出汗、躁動不安;血虛則四肢厥冷、畏寒。
  • 誤治:陽虛者強發汗,必致陽氣外亡,躁擾不眠。
  1. 動氣在右(肺)
  • 臍右有氣動感,按之堅硬疼痛,屬肺氣虛弱。
  • 誤汗後果:鼻衄、口渴、心煩,飲水即吐。
  • 解法:先服五苓散,再服竹葉湯。
  1. 動氣在左(肝)
  • 臍左氣動,按之堅痛,為肝氣失調。
  • 誤汗後果:頭暈、汗出不止、筋肉跳動。
  • 解法:先服防風白朮牡蠣湯止汗,再服建中湯調理。
  1. 動氣在上(心)
  • 臍上氣動,按之堅痛,屬心氣不足。
  • 誤汗後果:氣逆上衝,直抵心口。
  • 解法:宜服李根湯。
  1. 動氣在下(腎)
  • 臍下氣動,按之堅硬,為腎氣虛衰。
  • 誤汗後果:無汗、心煩、骨節痛、視物昏花、惡寒、食入即吐。
  • 解法:先服大橘皮湯止吐,再服小建中湯。
  1. 咽中閉塞
  • 咽喉為胃系所主,胃氣不和則咽部阻塞。
  • 誤汗後果:吐血、氣微欲絕、手足厥冷、蜷臥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