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七 (5)

1.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乾。胃燥而煩。其形相像。根本異源。

動數之脈。為熱在表。微弱之脈。為熱在裡。發汗亡津液。則熱氣愈甚。胃中乾燥。故大便難。腹中乾。胃燥而煩根本雖有表裡之異。逆治之後。熱傳之則一。是以病形相像也。

脈微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

弦在上。則風傷氣。風勝者。陽為之運動。微在下。則寒傷血。血傷者。里為之陰寒。外氣怫鬱為上實。里有陰寒為下虛。表熱裡寒。意欲得溫。若反發汗。亡陽陰獨。故寒慄不能自還。

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飢煩。晬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慄。咳而發汗。蜷而苦滿。腹中復堅。

肺寒氣逆咳者則劇。吐涎沫。亡津液。咽中必干。小便不利。膈中陽氣虛。心中飢而煩。一日一夜。氣大會於肺。邪正相擊。晬時而發。形如寒瘧。但寒無熱。虛而寒慄。發汗攻陽。則陽氣愈虛。陰寒愈甚。故蜷而苦滿。腹中復堅。

厥脈緊。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聲不得前。

厥而脈緊。則少陰傷寒也。法當溫里。而反發汗。則損少陰之氣。少陰之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腎為之本。肺為之標。本虛則標弱。故聲亂咽嘶舌萎。聲不得前。

諸逆發汗。病微者難瘥。劇者言亂目眩者死。命將難全。

不可發汗。而強發之。輕者因發汗而重。而難瘥。重者脫其陰陽之氣。言亂目眩而死。難經曰。脫陽者見鬼。是此言亂也。脫陰者目盲。是此目眩也。眩非玄而見玄。是近於盲也。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逆冷。

肺經虛冷。上虛不能治下者。咳而小便利。或失小便。上虛發汗。則陽氣外亡。四肢者。諸陽之本。陽虛則不與陰相接。故四肢厥逆冷。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飢。發汗則致痓。身強難以屈伸。熏之則發黃。不得小便。灸則發咳唾。

傷寒當無汗惡寒。今頭痛發熱。微汗出。自嘔。則傷寒之邪。傳而為熱欲行於里。若反下之。邪熱乘虛。流於胸中。為虛煩心懊憹如飢。若發汗。則虛表。熱歸經絡。熱甚生風。故身強直而成痓。若熏之。則火熱相合。消爍津液。故小便不利而發黃。肺惡火。灸則火熱傷肺。必發咳嗽而唾膿。

永類鈐方云。傷寒發汗有四難。凡發熱頭疼。有汗而非無汗。惡風而非惡寒。例發其汗。汗不止為漏風。間有發而為痙者。此分外症發汗之一難也。至於發熱頭痛。尺脈遲者。為榮虛血少。不可發汗。發熱頭痛。脈弦細。屬少陽不可汗。汗則譫語。此分脈發汗之二難也。動氣在左不可汗。

白話文:

凡是脈搏呈現數動(頻繁跳動)、微弱等情況,都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就會導致大便困難,腹部乾燥,胃部燥熱而煩躁。這些症狀看起來很相似,但根本原因卻不同。

數動的脈象,表示熱邪在體表;微弱的脈象,表示熱邪在體內。發汗會耗損津液,反而會讓熱邪更加嚴重,導致胃中乾燥,所以會大便困難,腹部乾燥,胃部燥熱而煩躁。雖然表熱和裡熱的原因不同,但如果用錯誤的治療方法,熱邪傳遞之後,病症的表現就會變得相似。

脈象微弱,而且脈搏在關部(手腕部位)反而更加虛弱,脈象濡滑卻在頭部,脈象弦緊卻在上部,脈象微細卻在下部,弦脈代表陽氣運行,微脈代表陰寒。這是上實下虛的表現,身體會想要溫暖。微弱又帶有弦緊的脈象是虛弱的表現,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會導致身體發冷顫抖,無法恢復正常。

弦脈出現在上部,表示風邪侵犯了氣,風邪旺盛會使陽氣運行;微脈出現在下部,表示寒邪侵犯了血,血受傷會導致體內陰寒。體表之氣鬱結會導致上部充實,體內有陰寒會導致下部虛弱。這是一種表熱裡寒,身體會想要溫暖的情況,如果反而發汗,會耗損陽氣,陰氣獨盛,所以會發冷顫抖,無法恢復正常。

咳嗽劇烈,不斷吐出痰沫,咽喉一定會乾燥,小便不順暢,心中飢餓煩躁,每天固定時間發作,症狀像瘧疾,只有寒冷沒有發熱,身體虛弱而發冷顫抖。如果咳嗽又發汗,身體會蜷縮且感到腹部脹滿,肚子又變硬。

肺部寒冷,導致氣向上逆行,咳嗽就會很劇烈,吐出痰沫,喪失津液,咽喉一定會乾燥,小便不順暢,這是因為膈中陽氣虛弱,所以心中飢餓煩躁。一天一夜之間,氣會大量聚集在肺部,邪氣和正氣互相衝擊,所以每天固定時間發作,症狀像寒瘧,但只有寒冷沒有發熱,身體虛弱而發冷顫抖。如果發汗來攻伐陽氣,就會讓陽氣更加虛弱,陰寒更加嚴重,所以身體會蜷縮且感到腹部脹滿,肚子又變硬。

脈象呈現厥冷又緊繃,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會導致聲音嘶啞混亂,舌頭萎縮,聲音發不出來。

脈象呈現厥冷又緊繃,這是少陰經受寒的表現。應該用溫熱的方法來治療體內,如果反而發汗,就會損耗少陰之氣。少陰經脈會進入肺部,沿著喉嚨,夾著舌根。腎是根本,肺是表象,根本虛弱,表象也會虛弱,所以會聲音嘶啞混亂,舌頭萎縮,聲音發不出來。

凡是出現逆症(不該發汗而發汗)的情況,如果病情輕微,會難以痊癒;如果病情嚴重,會導致胡言亂語、眼睛發花,甚至死亡,性命難保。

不應該發汗卻強行發汗,輕微的會因為發汗而加重病情,難以痊癒;嚴重的會導致陰陽之氣脫失,出現胡言亂語、眼睛發花,最後死亡。《難經》說,陽氣脫失的人會看到鬼怪,就是指胡言亂語;陰氣脫失的人會眼睛失明,就是指眼睛發花。這裡說的眼睛發花不是指眼前出現黑影,而是接近失明。

咳嗽而且小便正常,或者小便失禁的人,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會導致四肢厥冷。

肺經虛冷,上部虛弱無法固攝下部,就會咳嗽而且小便正常,或者小便失禁。上部虛弱卻發汗,會導致陽氣外散,四肢是陽氣的根本,陽氣虛弱就會無法與陰氣銜接,所以四肢厥冷。

傷寒引起頭痛,身體發熱,感覺像中風,常常有輕微出汗,自己嘔吐的人,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會更加煩躁,心中感到懊惱如飢餓。如果發汗,會導致抽搐,身體僵硬難以彎曲伸展。如果用熱熏的方法,會導致身體發黃,無法小便。如果用艾灸,會導致咳嗽吐痰。

傷寒應該是沒有汗且怕冷,現在卻頭痛發熱,輕微出汗,自己嘔吐,表示傷寒的邪氣已經轉化為熱邪,想要往體內發展。如果反而用瀉下的方法,邪熱會乘虛進入胸中,導致虛煩,心中感到懊惱如飢餓。如果發汗,會使體表更加虛弱,熱邪進入經絡,熱盛會生風,所以會導致身體僵硬而抽搐。如果用熱熏的方法,火熱會相互結合,消耗津液,所以會小便不順暢而發黃。肺部厭惡火,艾灸會用火熱損傷肺部,一定會導致咳嗽吐膿痰。

《永類鈐方》說,傷寒發汗有四種困難。凡是發熱頭痛,有汗卻不像無汗,怕風卻不像怕冷,照例發汗,汗如果停不下來就稱為漏風,有時會導致抽搐,這是發汗的第一個困難。至於發熱頭痛,尺脈遲緩的,表示營血虛少,不可以發汗;發熱頭痛,脈象弦細,屬於少陽經,不可以發汗,如果發汗會導致說胡話,這是從脈象判斷是否可以發汗的第二個困難。脈搏在左邊跳動異常,也不可以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