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七 (3)
卷七 (3)
1. 竹葉石膏湯方第一百一十一
竹葉(二把辛平),石膏(一斤甘寒),半夏(半升洗辛溫),人參(三兩甘溫),甘草(二兩甘平炙),粳米(半升甘微寒),麥門冬(一升甘平去心),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辛甘發散而除熱。竹葉石膏甘草之甘辛。以發散餘熱。甘緩脾而益氣。麥門冬人參粳米之甘。以補不足。辛者散也。氣逆者欲其散。半夏之辛。以散逆氣。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陽明王於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日暮微煩。當小下之。以損宿谷。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方第一百一十一
藥材組成:
竹葉(兩把,味辛性平)
石膏(一斤,味甘性寒)
半夏(半升,洗淨,味辛性溫)
人參(三兩,味甘性溫)
甘草(二兩,味甘性平,炙用)
粳米(半升,味甘微寒)
麥門冬(一升,味甘性平,去除中心)
煎服方法:
將以上七味藥材加入一斗水,煮至剩六升,過濾藥渣後放入粳米,煮至米熟後去除米粒,藥湯即完成。每次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藥理作用:
辛甘之性能發散並清除餘熱,如竹葉、石膏、甘草的甘辛組合可發散殘留熱氣。甘味能緩和脾胃並補益氣力,如麥門冬、人參、粳米的甘味可補充不足。辛味具有散結作用,對於氣逆症狀需用辛散之藥,如半夏的辛味能消散上逆之氣。
症狀說明:
若病人脈象已恢復正常,但傍晚時分略感煩躁,是因疾病初癒時勉強進食,脾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復,無法消化食物所致。此時減少進食量即可改善。
病理分析:
陽明經氣旺盛於申時至戌時(下午3至9點),若胃中殘留未消化食物,便會在傍晚出現輕微煩躁。此時應少量瀉下,以消除積滯的食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