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二 (13)
卷二 (13)
1. 辨痓濕暍脈證第四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病有淺深,證有中外;此則濕氣淺者也。何以言之?濕家不云關節煩疼,而云身上疼痛,是濕氣不流關節,而外客肌表也;不云發熱身似熏黃,復云發熱面黃而喘,是濕不幹於脾,而薄於上焦也。陰受濕氣,則濕邪為深;今頭痛鼻塞而煩,是濕客於陽,而不客於陰也。濕家之脈,當沉細,為濕氣內流;脈大者,陽也,則濕不內流而外在表也。又以自能飲食,胸腹別無滿痞,為腹中和無病,知其濕氣微淺。內藥鼻中,以宣泄頭中寒濕。
王宇泰云:瓜蒂散。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一身盡疼者,濕也;發熱日晡所劇者,風也。若汗出當風而得之者,則先客濕而後感風;若久傷取冷得之者,則先傷風而後中濕。可與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見金匱要略中。
黃氏云:太陽濕家病,與太陽傷寒相似。其不同者,濕脈沉而細也。濕脈與痙脈亦有相似者,而證則不同;濕則身疼,痙則身不疼也。
趙氏云:頭疼,發熱,背強,身痛,與傷寒相似。其不同者:脈而沉細,頭汗,面黃,能飲食也。夫太陽傷寒,脈必浮盛;今脈沉細,面黃,頭汗,其為濕也明矣。濕家能飲食者,為病在經,而不幹於裡也;大便反快而小便滯者,亦經絡澀滯,不能施化所致也。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汗出惡寒,身熱而不渴者,中風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中暍也。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見金匱要略中方。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經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身熱脈微弱者,暍也;身體疼重者,水也。夏時暑熱,以水灌洗而得之。一物瓜蒂散主之,見金匱要略中。
王宇泰云:瓜蒂一物散,或云五苓散。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病有在表有在裡者,有表裡俱病者;此則表裡俱病者也。發熱惡寒身重疼痛者,表中暍也;脈弦細芤遲者,中暑脈虛也;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者,太陽經氣不足也;小有勞身即熱者,謂勞動其陽而暍即發也;口開前板齒燥者,重有熱也。內經曰:因於暑汗,煩則喘喝;口開,謂喘喝也;以喘喝不止,故前板齒乾燥。若發汗以去表邪,則外虛陽氣,故惡寒甚;若以溫針助陽,則火熱內攻,故發熱甚;若下之以除裡熱,則內虛而膀胱燥故淋甚。
白話文:
辨痓濕暍脈證第四
濕氣引起的疾病,會出現全身疼痛、發燒、臉色發黃且呼吸急促、頭痛鼻塞、煩躁不安等症狀,脈象通常比較大。如果病人還能正常飲食、腹部平和沒有不適,就表示沒有嚴重的疾病,病因是頭部受到寒濕侵襲,導致鼻塞。這時候只要在鼻腔內用藥,就能痊癒。
疾病有深淺之分,症狀也有內外之別。這裡描述的是濕氣比較淺的情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般的濕氣病會提到關節煩痛,而這裡卻說全身疼痛,表示濕氣沒有侵入關節,而是停留在體表的肌肉。另外,濕氣病通常會形容發熱時身體像被煙熏過一樣發黃,而這裡卻說發熱臉色發黃且呼吸急促,表示濕氣沒有影響到脾臟,而是影響到上焦(胸膈以上)。陰虛受到濕氣侵襲,濕邪就會比較深入。現在說頭痛鼻塞煩躁,是濕氣侵襲陽經,而不是陰經。濕氣引起的疾病,脈象應該是沉而細,表示濕氣在體內流動。而現在脈象大,是陽氣的表現,表示濕氣沒有在體內流動,而是停留在體表。如果病人還能正常飲食、胸腹沒有脹滿不適,表示腹部平和沒有疾病,可以判斷濕氣輕微且淺,只要在鼻腔用藥,宣散頭部的寒濕即可。
王宇泰說可以用瓜蒂散。
如果病人出現全身疼痛、發燒、在下午時加重的情況,這就是風濕病。這種病是因為出汗後吹風,或者長期受寒引起的。
全身疼痛是濕氣的表現,發燒且下午加重是風邪的表現。如果是出汗後吹風引起的,就是先受濕氣,後感受風邪。如果是長期受寒引起的,就是先受風邪,後中濕氣。可以用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來治療。(詳見《金匱要略》)
黃氏說,太陽濕邪引起的疾病,和太陽傷寒很相似。它們的不同點在於,濕邪的脈象是沉而細。濕邪的脈象和痙病的脈象也有相似之處,但症狀不同。濕邪會引起身體疼痛,而痙病則不會。
趙氏說,頭痛、發燒、背部僵硬、全身疼痛等症狀,和傷寒很相似。它們的不同點在於,濕邪引起的脈象是沉而細,還會有頭汗、臉色發黃、能正常飲食等症狀。太陽傷寒的脈象一定是浮而盛,而濕邪的脈象是沉而細,再加上臉色發黃、頭部出汗,可以明顯判斷是濕邪引起的。濕邪引起的疾病,如果病人還能正常飲食,說明病邪在經絡,而沒有影響到內臟。如果大便反而通暢,小便不暢,也是因為經絡阻滯,不能正常運化導致的。
太陽中暑引起的疾病,就是熱病。病人會出汗、怕冷、身體發熱且口渴。
出汗、怕冷、身體發熱但不口渴,是中風。出汗、怕冷、身體發熱且口渴,是中暑。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詳見《金匱要略》)
太陽中暑引起的疾病,會出現身體發熱、疼痛、沉重,脈象微弱。這也是因為夏天沖洗冷水,導致寒水停留在皮膚所引起的。
《黃帝內經》說,脈象虛弱、身體發熱,是中暑引起的。身體發熱、脈象微弱是中暑的表現。身體疼痛沉重是水邪引起的。夏天因為天氣炎熱,用冷水沖洗身體就容易導致這種情況。可以用瓜蒂散來治療。(詳見《金匱要略》)
王宇泰說可以用瓜蒂一味散,也有人說可以用五苓散。
太陽中暑引起的疾病,會出現發燒、怕冷、身體沉重疼痛,脈象弦細且按下去感覺空虛而遲緩。小便後,會感覺身體寒冷,汗毛豎立,手腳冰涼。稍微勞累一下,身體就會發熱。會張著嘴巴,前牙乾燥。如果發汗來解除表邪,反而會更怕冷。如果用溫針來幫助陽氣,反而會發熱更嚴重。如果用瀉藥來去除裡熱,反而會小便淋漓不暢。
疾病有在表、在裡,也有表裡同時發病的。這裡描述的是表裡都生病的情況。發熱、怕冷、身體沉重疼痛,是表證中暑的表現。脈象弦細且按下去感覺空虛而遲緩,是中暑脈虛的表現。小便後,感覺身體寒冷,汗毛豎立,手腳冰涼,是太陽經氣不足的表現。稍微勞累一下,身體就發熱,是因為勞動消耗了陽氣,所以中暑的症狀就顯現出來。張著嘴巴,前牙乾燥,是體內熱氣很重的表現。《黃帝內經》說,這是因為暑熱出汗而導致的。
煩躁時會喘氣,嘴巴也會張開。因為喘氣不止,所以前牙才會乾燥。如果用發汗來去除表邪,會使體外陽氣虛弱,所以怕冷更嚴重。如果用溫針來幫助陽氣,會使火熱內攻,所以發熱更嚴重。如果用瀉藥來去除裡熱,會使體內虛弱,膀胱乾燥,所以會小便淋漓不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