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二 (14)
卷二 (14)
1. 辨痓濕暍脈證第四
徐氏云:此條無治法。東垣以清暑益氣湯主之,所謂發千古之秘也。
王宇泰云:中暍、中暑、中熱,名雖不同,實一病也。若冬傷於寒,至夏而變為熱病者,此則過時而發,自內達表之病,俗謂晚發是也。又非暴中暑熱新病之可比。或曰:新中暑病脈虛,晚發熱病脈盛。
張氏云: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風寒濕者,地之氣,系濁邪,所以俱中足經;惟暑乃天之氣,系清邪,所以中手少陰心經也。其證多與傷寒相似,但證與脈不同耳。傷寒雖惡寒發熱,初病未至於煩渴;中暍不然,初病即渴。且傷寒之脈浮盛,中暑之脈虛弱,或弦細芤遲者有之。經曰:「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此之謂也。
汪氏云:以證言之,傷寒惡寒,傷熱惡熱;以脈言之,傷寒脈盛,傷暑脈虛。且暑脈虛細,與濕痙之脈有相似者,而證則不同。暑則自汗而渴;濕則不渴;痙則身不疼也。
白話文:
[辨痓濕暍脈證第四]
徐氏說:這一條沒有治療方法。李東垣用清暑益氣湯來主治,可說是揭示了千古以來的奧秘。
王宇泰說:中暍、中暑、中熱,名稱雖然不同,實際上是同一種病。如果是冬天受寒,到夏天轉變為熱病的,這屬於過期發作、由內向外的疾病,俗稱「晚發」。這又與突然中暑熱的新病不同。有人說:新中暑的病症脈象虛弱,晚發熱病的脈象旺盛。
張氏說:清邪侵犯上部,濁邪侵犯下部。風寒濕屬於地之氣,是濁邪,因此都侵犯足部經脈;唯有暑氣是天之氣,屬於清邪,所以會侵犯手少陰心經。其症狀多與傷寒相似,但證候與脈象不同。傷寒雖有惡寒發熱,初期病症不會立即煩渴;中暍卻不同,初期就會出現口渴。而且傷寒的脈象浮而有力,中暑的脈象虛弱,或呈現弦細、芤遲等脈象。經書說:「脈象旺盛卻身寒,是傷寒;脈象虛弱卻身熱,是傷暑。」就是這個意思。
汪氏說:從證候來看,傷寒會惡寒,熱病會惡熱;從脈象來看,傷寒脈象旺盛,傷暑脈象虛弱。而且暑病的脈象虛細,與濕痙的脈象有相似之處,但證候不同。暑病表現為自汗、口渴;濕病則不渴;痙病則身體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