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第八十五

麻黃(二兩去節味甘熱),細辛(二兩味辛熱),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內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潤之。麻黃之甘。以解少陰之寒。細辛附子之辛。以溫少陰之經。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

二三日。邪未深也。既無吐利厥逆諸里證。則可與麻黃附子甘草湯。微汗以散之。

白話文:

麻黃附子細辛湯的組成是:麻黃(去節,兩兩,味甘溫),細辛(兩兩,味辛溫),附子(炮製去皮,切成八片,一枚,味辛溫)。

將以上三味藥材,用一斗水先煎煮麻黃,煎到剩下二升,去掉浮沫後,再加入細辛和附子一起煎煮,直到煎成三升,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內經》說:寒邪侵入體內,治療要用甘溫的藥物,輔以苦辛的藥物,用辛溫的藥物來溫潤它。麻黃的甘味,可以解除少陰經的寒邪;細辛和附子的辛味,可以溫暖少陰經。

如果患了少陰病,發病二到三天,可以用麻黃附子甘草湯,稍微發汗。因為二到三天之內,病邪還未深入,所以只要稍微發汗就可以了。

如果發病二到三天,邪氣還未深入,而且沒有嘔吐、腹瀉、厥逆等裡證,就可以服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微發汗以散寒邪。

2.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第八十六

麻黃(二兩去節),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麻黃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溫寒氣。

趙嗣真云。仲景發汗湯劑。各分輕重不同。至少陰發汗二湯。其第一證。以少陰本無熱。今發熱。故云反也。蓋發熱為邪在表而當汗。又兼脈沉。屬陰而當溫。故以附子溫經。麻黃散寒。而熱須汗解。故加細辛。是汗劑之重者。第二證。既無裡寒之可溫。又無裡熱之可下。求其所以用麻黃附子之義。

則是脈亦沉。方可名曰少陰病。身亦發熱。方行發汗藥。又得之二三日。病尚淺。比之前證亦稍輕。故不重言脈證。而但曰微發汗。所以去細辛加甘草。是汗劑之輕者。

又云。四逆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二湯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脈經曰。風傷陽。寒傷陰。少陰受病。則得之於寒。二三日以上。寒極變熱之時。熱煩於內心中煩。不得臥也。與黃連阿膠湯。扶陰散熱。

白話文:

麻黃附子甘草湯的組成與用法:用麻黃(去掉節,二兩)、炙甘草(二兩)、炮製去皮的附子(一枚),加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水沸後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到剩下三升,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麻黃和甘草的甘味能疏散表面的寒邪,附子的辛味能溫暖寒邪。

趙嗣真說:張仲景的發汗藥方,輕重程度各有不同。以治療少陰病的兩個發汗方來說,第一個方子,因為少陰病原本沒有熱症,現在卻發熱,所以說是相反的。這是因為發熱是外邪在表證,需要發汗治療;同時脈象沉弱,屬於陰證,需要溫補,所以用附子溫通經脈,麻黃散寒,而熱症需要通過發汗來消除,所以加入細辛,這是發汗藥中劑量較重的。第二個方子,既沒有裡寒需要溫補,也沒有裡熱需要瀉下,探究使用麻黃附子之理,是因為脈象也沉,才能稱為少陰病,而且身體也發熱,可以服用發汗藥,而且發病二三日,病情較輕,比起前一個方子較輕,所以沒有詳細說明脈象和症狀,只說稍微發汗。因此,去掉細辛,加入甘草,這是發汗藥中劑量較輕的。

他又說:四逆湯中的附子配乾薑,是溫補之中帶有發汗作用;而這個方子(麻黃附子甘草湯)中熟附子配麻黃,是發汗之中帶有溫補作用。

少陰病發病二三日以上,心中煩躁,無法躺臥,可用黃連阿膠湯治療。

《脈經》說:風邪傷陽,寒邪傷陰。少陰病是受寒邪所致,發病二三日以上,寒邪極盛轉化為熱症的時候,內心煩躁,無法躺臥,此時可用黃連阿膠湯來滋陰散熱。

3. 黃連阿膠湯方第八十七

黃連(四兩味苦寒),黃芩(一兩味苦寒),芍藥(二兩味酸平),雞子黃(二枚味甘溫),阿膠(三兩味甘溫),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者。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陽有餘。以苦除之。黃芩黃連之苦。以除熱。陰不足。以甘補之。雞黃阿膠之甘。以補血。酸、收也。泄也。芍藥之酸。收陰氣而泄邪熱。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少陰客熱。則口燥舌乾而渴。口中和者。不苦不燥。是無熱也。背為陽。背惡寒者。陽氣弱。陰氣勝也。經曰。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灸之。助陽消陰。與附子湯。溫經散寒。

白話文:

黃連阿膠湯方

此方用黃連、黃芩清熱瀉火,芍藥收斂陰氣並泄除邪熱,雞蛋黃和阿膠補益陰血。適用於少陰病初期,症狀為口不苦不燥,但背部惡寒者。若口乾舌燥則表示有熱,此方不適用。背部惡寒則表示陽氣不足,需灸療法及服用附子湯溫經散寒。

4. 附子湯方第八十八

附子(二枚去皮味辛熱),茯苓(三兩味甘平),人參(二兩味甘溫),白朮(四兩味甘溫),芍藥(三兩味酸平),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緩之。茯苓人參白朮之甘。以補陽。酸以收之。芍藥之酸。以扶陰。所以然者。偏陰偏陽則為病。火欲實。水當平之。不欲偏勝也。

王宇泰云。背惡寒者。陰寒氣盛。此條是也。又或陽氣內陷。有背微惡寒者。經所謂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是也。一為陰寒氣盛。一為陽氣內陷。當於口中潤燥辨之。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少陰腎水而主骨節。身體疼痛。肢冷。脈沉者。寒成於陰也。身疼。骨痛。若脈浮。手足熱。則可發汗。此手足寒。脈沉。故當與附子湯溫經。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陽病。下利便膿血者。脅熱也。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下焦不約而裡寒也。與桃花湯。固下散寒。

白話文:

附子湯方第八十八:

配方:附子(去皮,兩枚,辛熱),茯苓(三兩,甘平),人參(二兩,甘溫),白朮(四兩,甘溫),芍藥(三兩,酸平)。

製法:以上五味藥材,用八升水煎煮,煮至三升,過濾掉藥渣,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藥理:辛味藥物可以散寒,附子的辛味可以驅散體內的寒氣;甘味藥物可以緩和病情,茯苓、人參、白朮的甘味可以補充陽氣;酸味藥物可以收斂,芍藥的酸味可以扶助陰氣。之所以這樣配伍,是因為陰陽失衡才會生病。陽氣(火)過盛,就需要水來調和,不能讓陰陽過度偏盛。

王宇泰說:背部怕冷的人,是因為陰寒之氣過盛,這個方子正適用於此症。也可能陽氣內陷,出現背部微微怕冷的情況,就像經書上說的傷寒無大熱,口乾渴,心煩,背部微微怕冷,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這兩種情況,一種是陰寒之氣盛,一種是陽氣內陷,要從口腔的乾燥程度來辨別。

適用症:少陰病,全身疼痛,手腳冰冷,關節疼痛,脈象沉弱者,可以用附子湯治療。

少陰病屬於腎水虧損,主司骨骼關節,全身疼痛,肢體冰冷,脈象沉弱,都是寒邪積聚在陰分所致。如果身體疼痛、骨頭疼痛,但脈象浮,手腳發熱,則可以發汗治療。而這裏手腳冰冷,脈象沉弱,所以應該用附子湯溫通經絡。

少陰病,腹瀉,排泄物帶有膿血者,應該用桃花湯治療。

陽氣盛的病症,腹瀉排泄物帶有膿血,是脅肋部位有熱;少陰病,腹瀉排泄物帶有膿血,是下焦收攝功能失調,內裡有寒邪,所以應該用桃花湯溫散寒邪。

5. 桃花湯方第八十九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味甘溫),乾薑(一兩味辛熱),粳米(一升味甘平),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澀可去脫。赤石脂之澀。以固腸胃。辛以散之。乾薑之辛。以散裡寒。粳米之甘。以補正氣。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滿。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二三日以至四五日。寒邪入里深也。腹痛者。裡寒也。小便不利者。水穀不別也。下利不止。便膿血者。腸胃虛弱。下焦不固也。與桃花湯。固腸止利也。

吳氏云。凡下血。便膿血。有陰陽冷熱之不同。古人云。見血無寒。又言血得熱而行。此大概之言也。

略曰。陽證內熱。則溢出鮮血。陰證內寒。則下紫黑如豚肝也。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下焦血氣留聚。腐化則為膿血。刺之以利下焦。宣通血氣。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吐利手足厥冷。則陰寒氣甚。煩躁欲死者。陽氣內爭。與吳茱萸湯。助陽散寒。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其支別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邪自陽經傳於少陰。陰虛。客熱下利。咽痛胸滿心煩也。與豬膚湯。調陰散熱。

白話文:

桃花湯方第八十九

這個方子用赤石脂、乾薑和粳米治療疾病。赤石脂(用一半研磨成粉末,一半不磨)性味甘溫,乾薑性味辛熱,粳米性味甘平。將三味藥材用七升水煮熟米飯,然後過濾掉米渣,取溫熱的米湯七合服用,同時服用赤石脂粉末一寸匕(約一湯匙)。每日服用三次,如果服藥一次就好轉,則不用再服。

這個方子的功效是止瀉,收斂止脫。赤石脂的收斂作用可以固護腸胃,乾薑的辛味可以散寒,粳米則可以補充正氣。

此方適用於少陰病,病程二到五天,伴有腹脹、小便不利、腹瀉不止、大便帶膿血的症狀。 二到五天病情持續,說明寒邪深入臟腑;腹痛是裡寒的表現;小便不利是因為水穀代謝失調;腹瀉不止且大便帶膿血,則說明腸胃虛弱,下焦(小腹)失於固攝。桃花湯能固腸止瀉。

吳氏(醫家)認為,凡是大便帶血或膿血,有陰陽寒熱的不同。古人說,見血不一定是寒證,也說血要靠熱才能運行,這些都是概括性的說法。簡單來說,陽證內熱則會排出鮮紅色的血,陰證內寒則會排出紫黑色像豬肝一樣的血。

少陰病伴有腹瀉及便膿血者可以針灸治療,因為下焦血氣淤滯腐敗才會形成膿血,針灸可以疏通下焦,宣通血氣。

如果少陰病患者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冰涼、煩躁不安,甚至想死的症狀,則應該使用吳茱萸湯治療。嘔吐、腹瀉、手腳冰涼說明陰寒之氣很重,煩躁想死則表示陽氣與寒邪互相爭奪。吳茱萸湯可以溫陽散寒。

如果少陰病患者出現腹瀉、咽喉疼痛、胸悶心煩的症狀,則應該使用豬膚湯治療。少陰經脈從腎臟向上經過肝臟和膈肌,進入肺臟,循行於喉嚨,其分支從肺臟出來絡於心臟,注入胸中。邪氣從陽經傳到少陰經,陰虛體質遇到外邪入侵,就會出現下利、咽痛、胸悶心煩等症狀。豬膚湯可以調補陰氣,散除餘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