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二 (1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5)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第五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經曰。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太陽主表。為諸陽主氣。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者。太陽表病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風、陽也。寒、陰也。風則傷衛。發熱汗出惡風者。衛中風。榮病發熱無汗。不惡風而惡寒。衛病則發熱汗出。不惡寒而惡風。以衛為陽。衛外者也。病則不能衛固其外。而皮腠疏。故汗出而惡風也。傷寒脈緊。傷風脈緩者。寒性勁急。而風性懈緩故也。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經曰。凡傷於寒。則為病熱。為寒氣客於經中。陽經怫結而成熱也。中風即發熱者。風為陽也。及傷寒。云或已發熱。或未發熱。以寒為陰邪。不能即熱。鬱而方變熱也。風則傷衛。寒則傷榮。衛虛者惡風。榮虛者惡寒。榮傷寒者。必惡寒也。氣病者則麻。血病者則痛。風令氣緩。

寒令氣逆。體痛嘔逆者。榮中寒也。經曰。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陰陽俱緊者。知其傷寒也。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太陽主表。一日。則太陽受邪。至二日。當傳陽明。若脈氣微而不傳。陽明胃經受邪。則喜吐。寒邪傳裡者則變熱。如頗欲吐。若煩躁脈急數者。為太陽寒邪變熱。傳於陽明也。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傷寒二三日。無陽明少陽證。知邪不傳。止在太陽經中也。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發熱而渴。不惡寒者。陽明也。此太陽受邪。知為溫病。非傷寒也。積溫成熱。所以發熱而渴。不惡寒也。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傷寒發汗已。則身涼。若發汗已。身灼熱者。非傷寒。為風溫也。風傷於上。而陽受風氣。風與溫相合。則傷衛。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者。衛受邪也。衛者、氣也。風則傷衛。溫則傷氣。身重、多眠睡者。衛受風溫而氣昏也。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者。風溫外甚。而氣壅不利也。

若被下者。則傷臟氣。太陽膀胱經也。內經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癃者。小便不利也。太陽之脈。起目內眥。內經曰。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小便不利。直視失溲。為下後竭津液。損臟氣。風溫外勝。經氣欲絕也。為難治。若被火者。則火助風溫成熱。

微者熱瘀而發黃。劇者熱甚生風。如驚癇而時瘛瘲也。先曾被火。為一逆。若更以火熏之。是再逆也。一逆尚猶延引時日而不愈。其再逆者。必致危殆。故云促命期。

白話文:

太陽病的脈象浮腫,患者頭項部疼痛僵硬且畏寒。

經書記載:寸關尺三部脈象都浮腫,是太陽經受邪氣侵犯的表現。太陽經主司人體外表的衛氣,是諸陽之氣的統帥,脈象浮腫、頭項部疼痛僵硬且畏寒,都是太陽經表證的表現。

太陽病發熱、出汗且怕風,脈象緩和,稱為中風。

風屬陽,寒屬陰。風邪傷及衛氣,發熱、出汗且怕風是衛氣受風邪侵襲的表現;而榮氣受邪則發熱不出汗,不畏風但畏寒。衛氣屬陽,在體表起保護作用,若生病則不能固護體表,導致汗出而怕風。傷寒的脈象緊,傷風的脈象緩,這是因為寒邪性質急迫,而風邪性質舒緩的緣故。

太陽病,可能已經發熱,也可能尚未發熱,但一定畏寒,伴隨身體疼痛、嘔逆,脈象陰陽俱緊,稱為傷寒。

經書記載:凡是受寒邪侵犯,都會發熱,這是因為寒邪滯留在經絡之中,陽經氣機阻滯而化生為熱。中風則立刻發熱,因為風屬陽邪;而傷寒,則可能已經發熱,也可能尚未發熱,這是因為寒邪屬陰邪,不能立即化熱,鬱積之後才轉化為熱。風邪傷及衛氣,寒邪傷及榮氣;衛氣虛弱則怕風,榮氣虛弱則畏寒,榮氣受寒邪侵犯一定畏寒。氣機病變則麻木,血脈病變則疼痛。風邪使氣機舒緩,寒邪使氣機逆亂。身體疼痛、嘔逆是榮氣受寒邪侵襲的表現。經書記載:脈象洪大而身體畏寒,是受寒邪侵犯所致;脈象陰陽俱緊,則知道是傷寒。

傷寒病發一日,太陽經受邪,脈象如果平和,則病邪不會傳變;如果想嘔吐,且煩躁不安,脈象數而急促,則病邪會傳變。

太陽經主司人體外表的衛氣,一日內,太陽經受邪氣侵犯,到第二天,應該傳變到陽明經。如果脈象微弱而病邪不傳變,陽明經(胃經)受邪氣侵犯,則患者喜歡嘔吐。寒邪入裡則化熱,例如想嘔吐,如果煩躁不安,脈象急數,這是太陽經的寒邪化熱,傳變到陽明經的表現。

傷寒病發二三日,陽明經、少陽經的症狀沒有出現,則病邪不會傳變。

傷寒病發二三日,沒有陽明經、少陽經的症狀,知道邪氣沒有傳變,只停留在太陽經。

太陽病發熱且口渴,但不畏寒,是溫病。

發熱且口渴,但不畏寒,是陽明經的表現。這是太陽經受邪氣侵犯,知道是溫病,而不是傷寒。積熱成熱,所以發熱且口渴,但不畏寒。

如果已經發汗,但身體仍然灼熱,稱為風溫。風溫病的脈象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體沉重,嗜睡,睡覺時必打鼾,說話困難。如果病邪下傳,小便不利,目光直視而尿失禁;如果病邪如火邪,則略微發黃,嚴重則像驚癇一樣,時而抽搐。如同被火燒灼一樣,一次犯病尚且能延緩幾天,再次犯病則會加速死亡。

傷寒發汗後,身體會涼爽;如果發汗後,身體仍然灼熱,則不是傷寒,而是風溫。風邪侵犯於上,陽氣受風邪影響,風邪與溫邪相合,則傷及衛氣。脈象陰陽俱浮,自汗出,是衛氣受邪的表現。衛氣是氣,風邪傷及衛氣,溫邪傷及正氣。身體沉重、嗜睡,是衛氣受風溫邪侵襲而氣機昏濁的表現。鼻息必打鼾,說話困難,是風溫邪外盛,氣機壅塞不通的表現。

如果病邪下傳,則傷及臟腑之氣,太陽經與膀胱經相表裡。內經記載: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不利,膀胱氣化失約則尿失禁。小便不利,目光直視而尿失禁,是因為下焦津液耗竭,損傷臟腑之氣,風溫邪外盛,經氣將絕,難以治療。如果病邪如火邪,則火邪助長風溫邪化熱。

輕者,熱邪瘀滯而發黃;重者,熱邪甚盛而生風,像驚癇一樣,時而抽搐。先前曾受火邪侵犯,為一次犯病;如果再次受火邪侵犯,是再次犯病。一次犯病尚且能延緩幾天而不痊癒,再次犯病,則必致危殆,所以說會加速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