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二 (16)
卷二 (16)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第五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陽為熱也。陰為寒也。發熱而惡寒。寒傷陽也。無熱而惡寒。寒傷陰也。陽法火。陰法水。火成數七。水成數六。陽病七日愈者。火數足也。陰病六日愈者。水數足也。戴元禮云。凡治傷寒。須辨陰陽二候。不可誤也。陽經有三。太陽、陽明、少陽、是也。陰經亦有三。太陰、少陰、厥陰、是也。
經之陰陽。以臟腑言。腑為陽。膀胱、胃、膽、是也。臟為陰。脾、腎、肝、是也。病之陰陽。乃是外邪之陰陽。陰氣、陽氣、是也。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傷寒自一日至六日。傳三陽三陰經盡。至七日當愈。經曰。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若七日不愈。則太陽之邪。再傳陽明。針足陽明。為迎而奪之。使經不傳則愈。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巳為正陽。則陽氣得以復也。始於太陽。終於厥陰。六經各以三時為解。而太陽從巳至未。陽明從申至戌。少陽從寅至辰。至於太陰從亥至醜。少陰從子至寅。厥陰從醜至卯者。以陽行也速。陰行也緩。陽主於晝。陰主於夜。陽三經解時。從寅至戌。以陽道常饒也。陰三經解時。從玄至卯。以陰道常乏也。內經曰。陽中之
太陽。通於夏氣。則巳午未。太陽乘王也。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中風家。發汗解後。未全快暢者。十二日。大邪皆去。六經悉和。則愈。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皮膚言淺。骨髓言深。皮膚言外。骨髓言內。身熱欲得衣者。表熱裡寒也。身寒不欲衣者。表寒裡熱也。活人云。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仲景無治法。宜先與陰旦湯。寒已。次以小柴胡加桂。以溫其表。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仲景亦無治法。宜先與白虎加人參湯。熱除。次以桂枝麻黃各半湯。
以解其外。大抵病有標本。治有先後。表熱裡寒者。脈須沉遲。手或微厥。下利清穀也。所以陰證亦有發熱者。四逆湯。通脈四逆湯主之。表寒裡熱者。脈必滑而厥。口燥、舌乾也。所以少陰惡寒而蜷。時時自煩。不欲厚衣。用大柴胡湯下之而愈。此皆仲景之餘議也。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陽以候衛。陰以候榮。陽脈浮者。衛中風也。陰脈弱者。榮氣弱也。風並於衛。則衛實而榮虛。故發熱汗自出也。經曰。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者是也。嗇嗇者。不足也。惡寒之貌也。淅淅者。灑淅也。惡風之貌也。衛虛則惡風。榮虛則惡寒。榮弱衛強。惡寒復惡風者。
白話文:
病症有發燒怕冷的,這是陽氣的表現;沒有發燒但怕冷的,這是陰氣的表現。陽氣表現的病,七天會好;陰氣表現的病,六天會好。這是因為陽的數字是七,陰的數字是六的緣故。
陽代表熱,陰代表寒。發燒又怕冷,是寒邪傷了陽氣;沒有發燒但怕冷,是寒邪傷了陰氣。陽氣的特性像火,陰氣的特性像水。火的成數是七,水的成數是六。陽氣病七天會好,是因為火的數量足夠了;陰氣病六天會好,是因為水的數量足夠了。戴元禮說,凡是治療傷寒,必須分辨陰陽兩種情況,不可以搞錯。陽經有三條,分別是太陽、陽明、少陽;陰經也有三條,分別是太陰、少陰、厥陰。
經脈的陰陽,從臟腑來說,腑屬於陽,例如膀胱、胃、膽;臟屬於陰,例如脾、腎、肝。疾病的陰陽,指的是外來邪氣的陰陽,也就是陰氣和陽氣。
太陽病的頭痛,如果七天以上自己好轉,是因為太陽經的病程已經結束。如果想要防止病情轉移到其他經脈,可以針刺足陽明經,使病邪不會傳到其他經脈,這樣病就會好。
傷寒從第一天到第六天,會傳遍三陽三陰經。到了第七天應該會好。經典上說,七天時太陽病的症狀會減弱,頭痛也會稍微好轉。如果七天還不好,那麼太陽的邪氣就會轉移到陽明經。可以針刺足陽明經,來迎擊並奪走病邪,使病邪不繼續傳到其他經脈,這樣病就會好。
太陽病想要好轉的時間,是從巳時到未時(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
巳時是陽氣最盛的時候,所以陽氣能夠恢復。疾病開始於太陽經,結束於厥陰經。六條經脈各自在三個時辰會好轉,太陽經是從巳時到未時,陽明經是從申時到戌時(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少陽經是從寅時到辰時(凌晨三點到上午九點)。至於太陰經是從亥時到丑時(晚上九點到凌晨三點),少陰經是從子時到寅時(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五點),厥陰經是從丑時到卯時(凌晨一點到上午七點)。這是因為陽氣運行比較快,陰氣運行比較慢,陽氣主導白天,陰氣主導夜晚。陽經好轉的時間,是從寅時到戌時,因為陽氣比較充足。陰經好轉的時間,是從亥時到卯時,因為陰氣比較不足。《內經》說,陽中之陽。
太陽經與夏季的氣息相通,所以巳時、午時、未時是太陽經最旺盛的時候。
風邪引起的表證,如果沒有完全解除,需要十二天才能好轉。
中風的病,如果發汗後,沒有完全康復,也需要十二天。這時候大的邪氣都已經去除,六條經脈都恢復和諧,病就會好轉。
病人身體發熱,反而想穿衣服,這是因為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身體寒冷,反而不想穿衣服,這是因為寒在皮膚,熱在骨髓。
皮膚代表淺層,骨髓代表深層。皮膚代表外,骨髓代表內。身體發熱想穿衣服,是表熱裡寒;身體寒冷不想穿衣服,是表寒裡熱。《活人書》說,熱在皮膚,寒在骨髓,張仲景沒有治療方法,應該先用陰旦湯,寒症好轉後,再用小柴胡湯加桂枝,來溫暖表層。寒在皮膚,熱在骨髓,張仲景也沒有治療方法,應該先用白虎加人參湯,去除熱症,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解除表層的寒邪。總之,疾病有表有裡,治療有先後順序。表熱裡寒的病,脈象應該是沉而遲緩,手可能稍微發涼,會拉肚子,拉出清稀的糞便。所以陰證也會有發燒的情況。這種情況要用四逆湯或通脈四逆湯來治療。表寒裡熱的病,脈象一定是滑而浮,而且手腳冰涼,口乾舌燥。所以少陰病會怕冷而蜷縮身體,時常煩躁,不想穿厚衣服。這種情況要用大柴胡湯來瀉下,病就會好轉。這些都是張仲景沒有詳細說明,後人補充的內容。
太陽中風的病,脈象會是陽脈浮而陰脈弱。陽脈浮,會發熱;陰脈弱,會出汗。會微微怕冷,淅淅索索怕風,發熱,鼻子發出聲音,想嘔吐。這種情況用桂枝湯來治療。
陽脈候衛氣,陰脈候營氣。陽脈浮,是衛氣中風;陰脈弱,是營氣虛弱。風邪侵襲衛氣,衛氣就會變得充實,而營氣會變得虛弱,所以會發熱出汗。經典上說,太陽病發熱出汗,這是營氣虛弱,衛氣強盛的表現。微微,是不夠的意思,是怕冷的樣子。淅淅,是微寒的樣子,是怕風的樣子。衛氣虛就會怕風,營氣虛就會怕冷。營氣弱而衛氣強盛,就會既怕冷又怕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