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

《張卿子傷寒論》~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真武湯方第九十七

茯苓(三兩味甘平),芍藥(三兩味酸平),生薑(三兩切味辛溫),白朮(二兩味甘溫),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脾惡濕。甘先入脾。茯苓白朮之甘。以益脾逐水。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濕淫所勝。

佐以酸平。附子芍藥生薑之酸辛。以溫經散濕。

後加減法。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

氣逆咳者。五味之酸。以收逆氣。水寒相搏則咳。細辛乾薑之辛。以散水寒。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小便利。則無伏水。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

芍藥之酸泄氣。乾薑之辛散寒。

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

氣逆則嘔。附子補氣。生薑散氣。千金曰。嘔家多服生薑。此為嘔家聖藥。

論云。真武、北方水神也。水氣在心下。外帶表而屬陽。必應發散。故治以真武湯。青龍湯主太陽病。真武湯主少陰病。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下利清穀。手足厥逆。脈微欲絕。為裡寒。身熱不惡寒。面色赤。為外熱。此陰甚於內。格陽於外。不相通也。與通脈四逆湯。散陰通陽。

白話文:

真武湯方第九十七

茯苓、白芍、生薑、白朮、附子等五味藥材,用八升水煎煮成三升,過濾後溫服七合,一日三次。此方針對脾胃濕邪,以茯苓、白朮的甘味益脾利水;寒邪入侵,則用辛熱藥材溫中散寒;濕邪過盛,則用酸平藥材調理。附子、白芍、生薑的酸辛溫性,能溫經散濕。

若咳嗽,可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氣逆而咳者,用五味子的酸味收斂逆氣,細辛、乾薑的辛味則能散寒止咳。

若小便不利,則去除茯苓,因小便不利表示體內並無積水。

若腹瀉,則去除白芍,並加入乾薑二兩。白芍味酸會泄氣,乾薑辛溫可散寒止瀉。

若嘔吐,則去除附子,增加生薑用量至半斤。氣逆會導致嘔吐,附子溫補,生薑則能散氣止嘔,《千金要方》也記載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良藥。

真武湯名稱源於北方水神真武大帝,因其能治療心下水氣,並兼顧表裡,故名。青龍湯主治太陽病,真武湯則主治少陰病。

少陰病症狀包括腹瀉、大便清稀、裡寒外熱、手足厥冷、脈象微弱、瀕臨死亡,但患者卻不覺得寒冷,反而面赤,可能伴隨腹痛、乾嘔、咽痛等,甚至腹瀉停止,脈搏摸不到,此時應使用通脈四逆湯。

少陰病的腹瀉、大便清稀、手足厥冷、脈象微弱等屬於裡寒證,而身體發熱卻不惡寒、面色紅潤則是外熱證。這說明寒邪深入內部,陽氣被阻於外,不能相互流通。通脈四逆湯能散寒通陽,改善此症狀。

2. 通脈四逆湯方第九十八

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後加減法。

面色赤者。加蔥九莖。

蔥味辛。以通陽氣。

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

芍藥之酸。通寒。利腹中痛。為氣不通也。

嘔者。加生薑二兩。

辛以散之。嘔為氣不散也。

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

咽中如結。加桔梗則能散之。

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一兩。

利止脈不出者。亡血也。加人參以補之。經曰。脈微而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脈病皆與方相應者。乃可服之。

王宇泰云。方與四逆湯同。但此倍乾薑耳。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者。四肢不溫也。傷寒邪在三陽。則手足必熱。傳到太陰。手足自溫。至少陰。則邪熱漸深。故四肢逆而不溫也。及至厥陰。則手足厥冷。是又甚於逆。四逆散。以散傳陰之熱也。

白話文: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兩錢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切成八片),乾薑(三錢,體質強壯者可加至四錢)。以上三味藥材,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二合,過濾藥渣,分次溫服。脈搏恢復跳動者即可痊癒。

加減方法:

臉色紅赤者,加蔥九莖(蔥味辛辣,可以通達陽氣)。

腹部疼痛者,去掉蔥,加白芍藥兩錢(白芍藥味酸,可以通利寒邪,緩解腹部疼痛,因為是氣機不通暢)。

嘔吐者,加生薑兩錢(辛辣之味可以散寒止嘔,嘔吐是因為氣機不暢)。

咽喉疼痛者,去掉白芍藥,加桔梗一錢(咽喉阻塞感,加桔梗可以使其散開)。

腹瀉停止,但脈搏仍未恢復者,去掉桔梗,加人參一錢(腹瀉停止,脈搏不顯,是氣血虧損,加人參補益氣血。《內經》說:脈搏微弱而腹瀉,是氣血虧損,四逆加人參湯主治此症)。脈症與此方相符者,方可服用。

王宇泰說:此方與四逆湯相同,只是乾薑用量加倍而已。

少陰病,四肢厥逆,病人可能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腹部疼痛、或腹瀉下墜等症狀,都可用四逆散治療。

所謂「四逆」,是指四肢冰冷。傷寒邪氣在三陽經,則手足發熱;傳到太陰經,手足溫熱;傳到少陰經,則邪熱深入,所以四肢厥逆冰冷。到了厥陰經,則手足冰涼厥冷,比四逆更嚴重。四逆散的作用,是散去傳入陰經的寒邪。

3. 四逆散方第九十九

甘草(炙味甘平),枳實(破水漬炙乾味苦寒),柴胡(味苦寒),芍藥(味酸微寒),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內經曰。熱淫於內。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枳實甘草之甘苦。以泄裡熱。

芍藥之酸。以收陰氣。柴胡之苦。以發表熱。

後加減法。

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痢。

肺寒氣逆則咳。五味子之酸。收逆氣。乾薑之辛。散肺寒。並主下痢者。肺與大腸為表裡。上咳下痢。治則頗同。

悸者。加桂枝五分。

悸者。氣虛而不能通行。心下築築然悸動也。桂猶圭也。引導陽氣。若熱以使。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茯苓味甘而淡。用以滲泄。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拆。

裡虛。遇邪則痛。加附子以補虛。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泄利下重者。下焦氣滯也。加薤白以泄氣滯。

論云。四肢者。諸陽之本。陽氣不足。陰寒加之。陽氣不相順接。是致手足不溫而成四逆。此湯中發陽氣。走散陰寒。溫經暖肌。故以四逆名。此奇制之大劑也。四逆屬少陰。少陰者腎也。腎肝位遠。非大劑不能達。內經曰。遠而奇偶。制大其服。此之謂也。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下利不渴者。裡寒也。經曰。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寒故也。此下利嘔渴。知非裡寒。心煩不得眠。知脅熱也。與豬苓湯滲泄小便。分別水穀。經曰。復不止。當利其小便。此之謂歟。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傷寒傳經五六日。邪傳少陰。則口燥舌乾而渴。為邪漸深也。今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邪氣未深入之時。便作口燥咽乾者。是邪熱已甚。腎水乾也。急與大承氣湯下之。以全腎也。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不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腎水也。青、肝色也。自利色青。為肝邪乘腎。難經曰。從前來者為實邪。以腎蘊實邪。必心下痛。口乾燥也。與大承氣湯。以下實邪。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少陰入腑也。六七日。少陰之邪入腑之時。陽明內熱壅甚。腹滿不大便也。陽明病。土勝。腎水則干。急與大承氣湯下之。以救腎水。

張兼善云。陽明與少陰。皆有急下之條。然而證雖不同。其入腑之理則一。是以皆用大承氣也。

王三陽云。少陰病。下利七六日。以下諸條。方是陽證傳經之少陰也。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不云急溫。此少陰病脈沉。而云急溫者。彼雖寒甚。然而證已形見於外。治之則有成法。此初頭脈沉。未有形證。不知邪氣所之。將發何病。是急與四逆湯溫之。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傷寒表邪傳裡。至於少陰。少陰之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邪既留於胸中而不散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陽受氣於胸中。邪既留於胸中。則陽氣不得宣發於外。是以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此是胸中實。不可下而當吐。其膈上有寒飲。亦使人心中溫溫而手足寒。

吐則物出。嘔則物不出。吐與嘔別焉。胸中實。則吐而物出。若膈上有寒飲。則但乾嘔而不吐也。此不可吐。可與四逆湯。以溫其膈。

王三陽云。此少陰寒中陰經者也。俱未入於腑。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脈微為亡陽。澀為亡血。下利嘔而汗出。亡陽亡血也。津液不足。里有虛寒。必數更衣。反少者。溫其上。以助其陽也。灸之以消其陰。

白話文:

四逆散方第九十九

本方由炙甘草、破水漬炙乾枳實、柴胡、芍藥四味藥組成,每味各十分,搗碎過篩,用白開水調和服用,每次服用一湯匙,每日三次。

《內經》記載,體內熱邪過盛,可用甘、苦味藥物治療,用酸味藥物收斂,用苦味藥物發散邪氣。本方中,枳實與甘草的甘苦之性,能瀉除裡熱;芍藥的酸味,能收斂陰氣;柴胡的苦味,能發散體表之熱。

以下為加減法:

若咳嗽,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此方也主治下痢。肺寒氣逆而致咳,五味子酸味能收斂逆氣,乾薑辛味能散寒,因肺和大腸互為表裡,故上咳下痢的治療方法相似。

若心悸,加桂枝五分。心悸是氣虛不能通行,導致心下悸動不安。桂枝能引導陽氣,如同圭臬一般,導引正氣。

若小便不利,加茯苓五分。茯苓味甘淡,能利水滲濕。

若腹部疼痛,加炮製後的附子一枚。裡虛遇邪則痛,加附子補虛。

若泄瀉下墜,先取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煎至三升,去渣,取方寸匕三匙加入藥湯中,再煎至一升半,分溫熱服兩次。泄瀉下墜是下焦氣滯,加薤白以瀉氣滯。

論述:四肢是諸陽之根本,陽氣不足,陰寒侵襲,陽氣不能互相接續,就會導致手足冰冷,形成四逆症。此方能發散陽氣,驅散陰寒,溫經暖肌,故名四逆散。此方是治療四逆的奇效方劑。四逆屬少陰,少陰屬腎,腎與肝相距較遠,非大劑量藥物難以奏效。《內經》記載,治療遠隔部位的病症,需用大劑量藥物,此方正是如此。

少陰病,下痢,六七日咳嗽並伴有口渴,心煩不得眠者,用豬苓湯治療。下痢不口渴者,是裡寒,經書記載:「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寒故也。」此例下痢且口渴,則知非裡寒;心煩不得眠,則知脅有熱邪。豬苓湯能利尿滲濕,分別水谷,經書說:「復不止,當利其小便」,此方正是如此。

少陰病,得病二三日,口乾咽燥者,應急下之,宜用大承氣湯。傷寒傳經五六日,邪氣傳至少陰,則口燥舌乾而渴,是邪氣日深所致。但少陰病得病二三日,邪氣尚未深入,便出現口乾咽燥,則說明邪熱已甚,腎水虧虛,需急用大承氣湯攻下,以保全腎之陰液。

少陰病,自利清水,顏色純青,心不必痛,口乾燥者,應急下之,宜用大承氣湯。少陰屬腎,青色屬肝,自利色青,是肝邪乘腎。難經記載:「從前來者為實邪」,腎中蘊藏實邪,必然心下疼痛,口乾燥。用大承氣湯攻下實邪。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應急下之,宜用大承氣湯。這是少陰邪氣入腑,六七日,少陰之邪入腑,陽明內熱壅盛,腹脹不大便。陽明屬土,土性克水,腎水受損,需急用大承氣湯攻下,以救護腎水。

張兼善說:陽明與少陰,都有急下之條文,然而證狀雖不同,但邪氣入腑的道理相同,因此都用大承氣湯。

王三陽說:少陰病,下痢六七日,以下諸條,才是陽證傳經至少陰。

少陰病,脈沉者,應急溫之,宜用四逆湯。既吐且瀉,小便又利,並大汗淋漓,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不需急溫。此少陰病脈沉,而說急溫者,雖然寒邪很重,但病症已顯露在外,治療有章法可循。而初起脈沉,未有明顯病症,不知邪氣所歸,將要發何種疾病,應急用四逆湯溫之。

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中溫溫欲吐,但又吐不出,病初起時,手足冰冷,脈象弦細而遲者,這是胸中實熱,不可攻下,應當催吐。若膈上有寒飲而乾嘔者,不可催吐,應急溫之,宜用四逆湯。傷寒表邪入裡,到達少陰,少陰之脈,從肺而出,絡於心,注於胸中。邪氣停留在胸中而不散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陽氣受阻於胸中,邪氣停留在胸中,陽氣不能宣發於外,所以病初起時,手足冰冷,脈象弦細而遲。這是胸中實熱,不可攻下,應當催吐。若膈上有寒飲,也會使人心中溫溫欲吐,手足冰冷。

吐則排出食物,嘔則食物不出,吐與嘔不同。胸中實熱,則能吐出食物;若膈上有寒飲,則只是乾嘔而不吐。這時不可催吐,可用四逆湯溫暖膈肌。

王三陽說:這是少陰寒邪侵犯陰經,都未入腑。

少陰病,下痢,脈象微弱而澀滯,嘔吐並伴有汗出,必須多次更衣,反而覺得寒冷者,應溫暖其上部,並用艾灸治療。脈微弱是陽氣虛衰,澀滯是血虛。下痢嘔吐並出汗,是陽氣和血都虛損。津液不足,裡有虛寒,必須多次更衣,反而覺得寒冷,應溫暖其上部,以助陽氣。用艾灸來消除陰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