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七 (10)
卷七 (10)
1.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衛為陽。榮為陰。衛氣強實。陰血虛弱。陽乘陰虛。下至陰部。陰部。下焦也。陽為熱。則消津液。當小便赤而難。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者。陰氣內弱也。經曰。陰弱者汗自出。是以衛家不微。而反更實。榮竭血盡。干煩而不眠。血薄則肉消而成暴液者。津液四射也。醫反下之。
又虛其里。是為重虛。孤陽因下而又脫去。氣血皆竭。胃氣內盡。必下如汙泥而死也。
脈數者。久數不止。止則邪結。正氣不能復。正氣卻結於臟。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脈數者不可下。下之則必煩。利不止。
數為熱。止則邪氣結於經絡之間。正氣不能復行於表。則邪結於臟。邪氣獨浮於皮毛。下之虛其里。邪熱乘虛而入。裡虛葉熱。必煩。利不止。
脈浮大。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浮大屬表。故不可下。
病欲吐者不可下。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為邪猶在胸中也。
大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
表未解者。雖有里證。亦不可下。當先解外為順。若反下之。則為逆也。經曰。本發汗而反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硬。
陽熱證多。則津液少。下之。雖除熱。復損津液。必便難也。或謂陽多者表熱也。下之則心下硬。
戴元禮云。陽明下證已具。其人喘嗽。或微惡寒。為太陽陽明。或往來寒熱。為少陽陽明。於陽明證中而有太陽少陽證未罷。此非正陽明也。慎未可遽下。所以古注陽明有三。常須識此。
無陽陰強。大便硬者。下之。則必清穀腹滿。
無陽者。亡津液也。陰強者。寒多也。大便硬。則為陰結。下之虛胃。陰寒內甚。必清穀腹滿。
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發汗則不識人。熏之則喘。不得小便。心腹滿。下之則短氣。小便難。頭痛背強。加溫針則衄。
傷寒則無汗。發熱頭痛。微汗出者。寒邪變熱。欲傳於裡也。發汗則亡陽增熱。故不識人。若以火熏之。則火熱傷氣。內消津液。結為裡實。故喘。不得小便。心腹滿。若反下之。則內虛津液。邪欲入里。外動經絡。故短氣。小便難。頭痛背強。若加溫針。益陽增熱。必動其血。而為衄也。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復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者便清穀。熱多者便膿血。若熏之。則身發黃。若熨之。則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難者。為危殆。
脈陰陽俱緊。則清邪中上。濁邪中下。太陽少陰俱感邪也。惡寒者少陰。發熱者太陽脈欲厥者。表邪欲傳裡也。惡寒甚者。則變熱。翕翕汗出。喉中痛。以少陰之脈。循喉嚨故也。熱多者。太陽多也。目赤脈多者。睛不慧。以太陽之脈。起於目故也。發汗攻陽。則少陰之熱因發而上行。
白話文: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身體的防禦之氣(衛氣)屬於陽,營養之氣(榮氣)屬於陰。當衛氣強盛而陰血虛弱時,陽氣就會因陰虛而上衝,甚至下達陰部。這裡的陰部指的是下焦。陽氣屬熱,會消耗體內津液,正常情況下應該會出現小便赤黃且困難,但如果反而小便順暢、大量出汗,就表示體內陰氣虛弱。就像經典說的「陰氣虛弱的人會自己出汗」。這是因為衛氣沒有虛弱反而更強盛,而營養之氣耗竭,導致血也耗盡,使人煩躁難眠。當血液稀薄時,肌肉就會消瘦,形成突發性的水腫,這都是因為津液外洩。如果醫生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就會更加虛損身體內部,這是雙重虛弱。原本就虛弱的陽氣會因瀉下而脫失,導致氣血都耗盡。胃氣也跟著衰竭,最終會排出像汙泥一樣的糞便而死亡。
如果脈象呈現數脈,且持續很久沒有停止,一旦停止就會變成邪氣凝結,正氣無法恢復正常運作,正氣反而會凝結在臟腑之中,導致邪氣浮於表面,與皮膚毛髮相互結合。出現這種數脈就不能使用瀉下法,否則一定會煩躁不安,腹瀉不止。
數脈代表體內有熱,一旦停止,就表示邪氣凝結在經絡之間。正氣無法回到體表,邪氣就會凝結在臟腑之中,只有邪氣獨自浮於皮膚毛髮。如果使用瀉下法,就會使體內更加虛弱,邪熱會趁虛進入,導致內裡虛弱、邪熱積聚,必定會煩躁不安,腹瀉不止。
如果脈象浮大,應該用發汗法治療,但如果醫生反而用瀉下法,這就是大逆之舉。
脈象浮大表示病邪在表,所以不能用瀉下法。
病人想吐的時候,不能使用瀉下法。即使嘔吐很多,出現陽明證的症狀,也不能使用攻下法。
這是因為邪氣還停留在胸中。
太陽病,如果外表的症狀還沒解除,就不能使用瀉下法,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表證還沒有解除,即使出現裡證,也不能使用瀉下法。應該先解除表證為宜,如果反而使用瀉下法,就會適得其反。經典說過「本來應該用發汗法,反而用瀉下法,這是錯誤的。」如果先用發汗法治療,就不會造成錯誤。
如果病人的陽氣過盛而發熱,使用瀉下法反而會導致腹部硬滿。
陽熱證狀多表示體內津液少,如果使用瀉下法,雖然能清除熱邪,但會更加損耗津液,必定會導致排便困難。有人認為陽氣過盛是指體表有熱,使用瀉下法就會導致心下硬滿。
戴元禮說:「陽明病的瀉下證已經出現,但如果病人有喘咳、輕微怕冷,這是太陽陽明病;或是出現忽冷忽熱,這是少陽陽明病。在陽明病的症狀中,如果有太陽或少陽病的症狀還沒解除,這就不是純粹的陽明病。要謹慎,不可立即使用瀉下法。所以古籍註解陽明病有三種情況,必須要了解。」
如果體內沒有陽氣,而陰氣過盛,導致大便堅硬,使用瀉下法,必定會導致排泄物中出現未消化的食物,以及腹脹。
「無陽」是指津液已經耗盡,「陰強」是指寒氣過多。大便堅硬表示陰寒凝結,使用瀉下法會導致胃氣虛弱,陰寒更為嚴重,必定會排出未消化的食物並且腹脹。
如果傷寒發熱、頭痛、稍微出汗,使用發汗法會導致意識不清,如果用熏烤法會導致喘息、無法排尿、心腹脹滿。如果使用瀉下法,會導致呼吸短促、排尿困難、頭痛背僵。如果再使用溫針療法,則會流鼻血。
傷寒本來是沒有汗的,如果發熱頭痛,又稍微出汗,表示寒邪轉為熱邪,要侵入體內了。如果使用發汗法,會耗損陽氣,使熱更加嚴重,所以會意識不清。如果用火熏烤,火熱會損傷氣,消耗體內津液,凝結成內部的實證,所以會喘息、無法排尿、心腹脹滿。如果反而使用瀉下法,會使體內更加虛弱、津液不足,邪氣想要侵入體內,導致外在經絡震盪,所以會呼吸短促、排尿困難、頭痛背僵。如果再使用溫針,會增加陽氣,使熱更盛,必定會使血妄動而流鼻血。
如果傷寒脈象陰陽都緊,同時怕冷發熱,脈象會呈現將要虛脫的狀態。「虛脫」是指脈搏剛來時大,漸漸變小,然後又漸漸變大的情形。這種情況表示病人怕冷,嚴重時會全身出汗,喉嚨疼痛。熱證嚴重時,眼睛會發紅,脈搏跳動加快,眼睛無神。如果醫生又用發汗法治療,喉嚨就會受到損傷。如果再使用瀉下法,兩眼就會閉合。寒證嚴重的人會排出未消化的食物,熱證嚴重的人會排出膿血便。如果用熏烤法,身體會發黃;如果用熨燙法,喉嚨會乾燥。如果病人能夠小便順暢,還有救治的機會;如果排尿困難,就危險了。
脈象陰陽都緊表示清邪侵襲上方,濁邪侵襲下方,太陽和少陰都感受到了邪氣。怕冷是少陰病,發熱是太陽病。脈象將要虛脫,表示表邪要侵入體內了。如果怕冷嚴重,則會轉為熱證,全身出汗,喉嚨疼痛,這是因為少陰經脈循行喉嚨。熱證嚴重是太陽病,眼睛發紅,脈搏跳動加快,眼睛無神,是因為太陽經脈起於眼睛。如果用發汗法攻陽,少陰的熱就會因發汗而向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