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七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2)

1.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

大法。秋宜下。

秋時陽氣下行,則邪亦在下,故宜下。

凡服下藥,用湯勝丸。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也。

湯之為言蕩也,滌盪腸胃,溉灌臟腑,推陳燥結,卻熱下寒,破散邪疫,理導潤澤枯槁,悅人皮膚,益人血氣。水能淨萬物,故勝丸散。中病即止者:如承氣湯證云:「若一服利而止後服。」又曰:「若一般譫語止,更莫復服。」是不必盡劑。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下利三部脈平者,已為實而又按之,心下硬者,則邪甚也。故宜大承氣湯下之。

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經曰:「脈遲者,食乾物得之。」金匱要略曰:「滑則穀氣實。」下利脈遲而滑者,胃有宿食也。脾胃傷食,不消水穀,是致下利者,為內實。若但以溫中厚腸之藥,利必不止。可與大承氣湯,下去宿食利自止矣。

王宇泰云:「脈遲而有力,方可用此法。若無力而外證無所據者,恐虛寒,不宜妄投大承氣也。」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寸以候外,尺以候內;浮以候表,沉以候里。寸口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者,胃有宿食,裡氣不和也。與大承氣湯以下宿食。

王三陽云:「尺澀,亦有血虛者,須審外證惡食氣痞,及胸膈飽悶痞,方是。」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當下之,與大承氣湯。

傷食則惡食,故不欲食,如傷風惡風,傷寒惡寒之類也。

王三陽云:「亦有熱在胃口,不能食者,不宜下。」

下利瘥後,至其年月日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秋,則肺先受之。假令春時受病,氣必傷肝,治之難愈。邪有不盡者,至春時元受月日,內外相感,邪必復動而痛也。下利為腸胃疾,宿積不盡,故當下去之。

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

脈經曰:「脈滑者,為病食也。」下利脈滑,則內有宿食,故云當有所去,與大承氣湯以下宿食。

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曰:「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為實,可下之。」腹中滿痛者,裡氣壅實也,故可下之。

傷寒後,脈沉,沉者內實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湯。

傷寒後為表已解,脈沉為里未和。與大柴胡湯,以下內實。經曰:「傷寒瘥以後,更發熱,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曰:「脈雙弦者,寒也。」經曰:「遲為在臟。」脈雙弦而遲者,陰中伏陽也。必心下硬,大則為陽,緊則為寒;脈大而緊者,陽中伏陰也。與大承氣湯,以分陰陽。

白話文: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

治療的基本原則,秋季適宜使用瀉下法。因為秋季陽氣向下運行,病邪也容易滯留在人體下部,所以適合用瀉下法治療。

使用瀉下藥時,湯劑的效果優於丸劑。一旦病情緩解就應停藥,不必服完整劑。

湯劑的作用在於沖刷蕩滌,能清潔腸胃、滋養臟腑、清除燥結、退熱散寒、驅散疫邪、潤澤乾枯組織、改善皮膚狀態、促進氣血運行。水能淨化萬物,所以湯劑勝過丸散。所謂「中病即止」,例如承氣湯條文中提到:「若服一次後通便即停後服。」又說:「若譫語停止就勿再服。」說明不必用完完整劑量。

腹瀉時若寸關尺三部脈象平和,但按壓心窩處感到硬結,應急用瀉下法,宜選大承氣湯。

腹瀉時脈象本應微弱沈伏,若反而平和,說明體內有實邪。三部脈平已屬實證,再加心窩硬結,表示邪氣壅盛,故宜用大承氣湯攻下。

腹瀉伴隨遲脈與滑脈,是內有實邪,若腹瀉未止,當用瀉下法,宜選大承氣湯。

醫經指出:「遲脈多因進食乾硬食物所致。」《金匱要略》說:「滑脈反映穀氣充實。」腹瀉見遲滑脈,說明胃有積食。脾胃受傷不能消化,導致腹瀉的內實證。若僅用溫中固腸藥,腹瀉必不止。可用大承氣湯攻下宿食,腹瀉自止。

王宇泰註解:「遲脈必須有力才適用此法。若脈無力且無相應外證,恐屬虛寒,不宜輕用大承氣湯。」

問:「如何判斷宿食?」師答:「寸脈浮大,重按反見澀象;尺脈微弱而澀,可知有宿食。當用瀉下法,宜選大承氣湯。」

寸脈主外,尺脈主內;浮脈主表,沈脈主裡。寸脈浮大是氣實血虛,重按反澀且尺脈微澀,表示胃有宿食導致裡氣不調,用大承氣湯攻下宿食。

王三陽補充:「尺脈澀也可能屬血虛,須結合外證如厭食、胃脘痞悶、胸膈脹滿等症狀才能確診。」

腹瀉且不思飲食,是因宿食未消,當用瀉下法,予大承氣湯。

食滯會導致厭食,如同傷風惡風、傷寒惡寒之理。

王三陽提醒:「若因胃熱影響食慾,則不宜攻下。」

腹瀉痊癒後,隔年同月同日復發,是病根未除所致,當用瀉下法,宜選大承氣湯。

病邪隨季節侵襲不同臟器:春季傷肝,夏季傷心,長夏傷脾,秋季傷肺。若春季受邪傷肝,治療較難。殘留病邪會在來年相同時節受外界影響而復發。腹瀉屬腸胃病,宿積未清就應攻下。

腹瀉反見滑脈,說明有積滯需清除,瀉下可愈,宜選大承氣湯。

《脈經》雲:「滑脈主宿食。」腹瀉見滑脈是內有積食,故需攻下,用大承氣湯清除宿食。

腹中脹滿疼痛屬實證,當用瀉下法,宜選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指出:「腹滿按之不痛為虛,按之痛為實,可用下法。」腹滿疼痛是裡氣壅實,故可攻下。

傷寒病後脈沈,沈脈主內實,宜用下法,選大柴胡湯。

傷寒病後表證已解,脈沈表示裡證未除。用大柴胡湯瀉內實。醫經雲:「傷寒愈後復發熱,脈沈實者當用下法。」

雙側脈弦兼遲,必有心下硬結;脈大而緊是陽中夾陰,可用下法,宜選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說:「雙弦脈主寒。」醫經雲:「遲脈主病在臟。」雙弦遲脈是陰中伏陽,必見心下硬結。大脈屬陽,緊脈屬寒;大而緊脈是陽中藏陰。用大承氣湯調和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