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七 (12)
卷七 (12)
1.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
大法。秋宜下。
秋時陽氣下行,則邪亦在下,故宜下。
凡服下藥,用湯勝丸。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也。
湯之為言蕩也,滌盪腸胃,溉灌臟腑,推陳燥結,卻熱下寒,破散邪疫,理導潤澤枯槁,悅人皮膚,益人血氣。水能淨萬物,故勝丸散。中病即止者:如承氣湯證云:「若一服利而止後服。」又曰:「若一般譫語止,更莫復服。」是不必盡劑。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下利三部脈平者,已為實而又按之,心下硬者,則邪甚也。故宜大承氣湯下之。
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經曰:「脈遲者,食乾物得之。」金匱要略曰:「滑則穀氣實。」下利脈遲而滑者,胃有宿食也。脾胃傷食,不消水穀,是致下利者,為內實。若但以溫中厚腸之藥,利必不止。可與大承氣湯,下去宿食利自止矣。
王宇泰云:「脈遲而有力,方可用此法。若無力而外證無所據者,恐虛寒,不宜妄投大承氣也。」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寸以候外,尺以候內;浮以候表,沉以候里。寸口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者,胃有宿食,裡氣不和也。與大承氣湯以下宿食。
王三陽云:「尺澀,亦有血虛者,須審外證惡食氣痞,及胸膈飽悶痞,方是。」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當下之,與大承氣湯。
傷食則惡食,故不欲食,如傷風惡風,傷寒惡寒之類也。
王三陽云:「亦有熱在胃口,不能食者,不宜下。」
下利瘥後,至其年月日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秋,則肺先受之。假令春時受病,氣必傷肝,治之難愈。邪有不盡者,至春時元受月日,內外相感,邪必復動而痛也。下利為腸胃疾,宿積不盡,故當下去之。
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
脈經曰:「脈滑者,為病食也。」下利脈滑,則內有宿食,故云當有所去,與大承氣湯以下宿食。
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曰:「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為實,可下之。」腹中滿痛者,裡氣壅實也,故可下之。
傷寒後,脈沉,沉者內實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湯。
傷寒後為表已解,脈沉為里未和。與大柴胡湯,以下內實。經曰:「傷寒瘥以後,更發熱,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曰:「脈雙弦者,寒也。」經曰:「遲為在臟。」脈雙弦而遲者,陰中伏陽也。必心下硬,大則為陽,緊則為寒;脈大而緊者,陽中伏陰也。與大承氣湯,以分陰陽。
白話文:
秋季適合服用下瀉藥。秋季陽氣下降,邪氣也隨之向下,因此適合使用下瀉藥物治療。
服用下瀉藥時,湯劑比丸散更好。藥效達到即可停止,不必服用完畢。湯劑能蕩滌腸胃,灌溉臟腑,去除陳舊燥結的邪氣,消除內熱和寒邪,驅散邪疫,滋潤乾燥的臟腑,使皮膚光澤,益氣養血。水能淨化萬物,因此湯劑比丸散更有效,見效即停。例如承氣湯的用法,就是一劑見效就停,不再服用;如果服用一劑後譫語停止,也不要再服用了。
如果患者腹瀉,三部脈象都平和,按壓心下部位覺得堅硬,則應該立即服用下瀉藥,宜用大承氣湯。
如果患者腹瀉,脈象應該微弱虛弱,但卻反而平和有力,這是內部實證。如果腹瀉時三部脈象平和,已經是實證,再按壓心下部位覺得堅硬,則邪氣很盛,應該服用大承氣湯瀉下。
如果患者腹瀉,脈象遲緩而滑利,是內部實證,瀉利尚未停止,應當服用下瀉藥,宜用大承氣湯。
古籍記載,脈象遲緩是因為吃了乾燥的食物;《金匱要略》說,脈象滑利是因為穀氣實證。腹瀉且脈象遲緩而滑利,表示胃中有宿食,脾胃受損,消化不良,導致腹瀉,屬於內部實證。如果只用溫中補腸的藥物,瀉利就不會停止。可以用大承氣湯瀉下宿食,瀉利自然會停止。
王宇泰說,脈象遲緩但有力,才能使用這種方法;如果脈象無力,且外在症狀缺乏依據,恐怕是虛寒,不宜隨便使用大承氣湯。
有人問:如何辨別患者是否有宿食?老師說:寸口脈浮大,按壓反而澀滯,尺脈也微弱澀滯,就說明有宿食,應該服用大承氣湯瀉下。
寸脈診斷外感,尺脈診斷內臟;浮脈診斷表證,沉脈診斷裡證。寸口脈浮大,表示氣實血虛;按壓反而澀滯,尺脈也微弱澀滯,表示胃中有宿食,裡氣不和。用大承氣湯瀉下宿食。
王三陽說,尺脈澀滯,也可能是血虛,必須仔細觀察外在症狀,例如惡食、氣痞、胸膈飽悶痞塞等,才能確診。
腹瀉不想吃東西,是因為有宿食,應該服用大承氣湯瀉下。
傷食會導致惡食,就像傷風惡風,傷寒惡寒一樣。
王三陽說,也可能是胃口有熱,導致不能進食,不宜服用下瀉藥。
腹瀉痊癒後,在某年某月某日復發,是因為病邪未盡,應該服用大承氣湯瀉下。
春天肝氣先受影響,夏天心氣先受影響,長夏(指夏末秋初)脾氣先受影響,秋天肺氣先受影響。例如春天得病,氣機必然傷及肝臟,治療起來很難痊癒,如果邪氣未盡,到第二年春天同一個月份和日期,內外邪氣交感,邪氣必然再次活動而導致疼痛。腹瀉是腸胃疾病,宿積未盡,所以應該瀉下。
腹瀉,脈象反而滑利,應該瀉下,瀉下後就能痊癒,宜用大承氣湯。
脈經說,脈象滑利,是食物積滯。腹瀉且脈象滑利,表示內有宿食,所以應該瀉下,用大承氣湯瀉下宿食。
腹部脹滿疼痛,這是實證,應該服用大承氣湯瀉下。
《金匱要略》說,腹部脹滿,按壓不痛是虛證,疼痛是實證,可以瀉下。腹部脹滿疼痛,是裡氣壅塞,所以可以瀉下。
傷寒病後,脈象沉伏,沉伏的脈象表示內部實證,應該瀉下,宜用大柴胡湯。
傷寒病後,表證已解,脈象沉伏表示裡證未解,用大柴胡湯瀉下內部實證。古籍記載,傷寒痊癒後再次發熱,脈象沉實,應該瀉下。
脈象雙弦且遲緩,必然心下堅硬;脈象大而緊,是陽中有陰,可以瀉下,宜用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說,脈象雙弦是寒證;古籍記載,脈象遲緩是臟腑病證。脈象雙弦且遲緩,是陰中伏陽;心下堅硬而大是陽證,緊是寒證;脈象大而緊,是陽中伏陰。用大承氣湯來分清陰陽。
《活人方》說,傷寒裡證,需要觀察熱氣的淺深,所以張仲景有的方子直接瀉下,例如大小承氣湯、十棗大柴胡湯;有的方子則調理胃氣,例如調胃承氣湯、脾約丸、少量小承氣湯調理胃氣等。
李東垣說,瀉下藥中,大承氣湯最重要,小承氣湯次之,調胃承氣湯再次之,大柴胡湯再次之。
王宇泰說,《屠氏四時治要》說,張仲景《活人書》中,下瀉的證候都齊全了,應該使用大承氣湯;但必須先用小承氣湯試探,合用大柴胡湯也必須先用小柴胡湯試探。按湯劑、丸散是人命的掌握者,生死壽夭,傷寒病的變化瞬息萬變,怎麼可以用試探的方法呢?從前雞峰張銳,是宋朝的神醫,治療一個傷寒病人,診脈察色都是熱極,煮好承氣湯準備服用,又猶豫了幾次,好像有人在掣肘一樣,暫時停止服藥,病人突然發冷戰,加蓋棉被四五層,稍稍穩定後,出了一身大汗,第二天病就好了。如果當時服用了藥,人早就死了。
由此可見,屠氏的試探方法,雖然不是張仲景的本意,卻是粗心醫生的鑒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