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2. 辨太陽脈證並治下第七
問曰。病有結胸,有臟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何謂臟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
結胸者,邪結在胸;臟結者,邪結在臟。二者皆下後邪氣乘虛入里所致。下後邪氣入里,與陽相結者,為結胸,以陽受氣於胸中故爾;與陰相結者,為臟結,以陰受之,則入五臟故爾。氣宜通,而塞故痛。邪結陽分,則陰氣不得上通;邪結陰分,則陽氣不得下通。是二者,皆心下硬痛。
寸脈浮關脈沉,知邪結在陽也。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知邪結在陰也。陰結而陽不結,雖心下結痛,飲食亦自如故。陰氣乘腸虛而下,故時時自下利。陰得陽則解。臟結得熱證多,則易治。舌上白苔滑者,邪氣結,胸中亦寒,故云難治。
王宇泰云。按本文云,「如結胸狀」,則與結胸當有分別矣。注曰「是二者,皆心下硬痛」,欠穩當。「如結胸狀,飲食如故」,只是按之不痛耳。既結於臟,而舌白苔,又為胸寒,外證上下俱病,故難治也。
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臟結,於法當下,無陽證,為表無熱;不往來寒熱,為半表半裡無熱;其人反靜,為里無熱。經曰:「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以表裡皆寒,故不可攻。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而反下之,則表中陽邪入里,結於胸中,為結胸。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而反下之,表中陰邪入里,結於心下,為痞。
張兼善云。或謂成注「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既無熱而惡寒,為陰證,安可有下之理?又豈止作痞而已哉。夫仲景所謂陰陽者,指表裡而言也。病在表則當汗,而反下之,因作結胸。病在裡,尚未入腑,而輒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與痞者,下之太早故也。
又云。風邪入里則結胸,寒邪入里則為痞。然此皆太陽病之所致,非陰證之所為也。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結胸病項強者,為邪結胸中,胸膈結滿,心下緊實,但能仰而不能俯,是項強,亦如柔痓之狀也。與大陷胸丸,下結泄滿。
白話文:
辨太陽脈證並治下第七
問:病有結胸和臟結,症狀如何區別?
答:按壓胸部會痛,寸脈浮、關脈沈,稱為結胸。
何謂臟結?
答:症狀類似結胸,但飲食正常,時常腹瀉,寸脈浮、關脈細小沈緊,稱為臟結。若舌苔白滑,則難治癒。
結胸是邪氣積聚在胸中;臟結是邪氣積聚在臟腑。兩者皆因誤下後邪氣乘虛內侵所致。誤下後邪氣入裡,若與陽氣相結,形成結胸(因胸中主陽氣);若與陰氣相結,形成臟結(因陰氣內入五臟)。氣機本應通暢,若阻塞則疼痛。邪結陽分,陰氣無法上達;邪結陰分,陽氣無法下行,故兩者皆有心下硬痛。
寸脈浮、關脈沈,表示邪結陽分;寸脈浮、關脈細小沈緊,表示邪結陰分。陰結而陽未結時,雖心下結痛,飲食仍正常。陰氣趁腸虛下迫,故時常腹瀉。陰證若得陽氣相助則可解。臟結若現熱證多,較易治;舌苔白滑者,因邪氣凝結、胸中寒盛,故難治。
王宇泰認為:原文「如結胸狀」說明臟結與結胸應有區別。註解稱「二者皆心下硬痛」不夠準確。「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應是按壓不痛。邪結臟腑兼舌苔白滑,表示胸中寒盛,上下皆病,故難治。
臟結無陽熱證候,無寒熱往來,患者反而安靜。舌苔滑者不可攻下。
臟結按理應攻下,但無陽證表示表無熱;無寒熱往來表示半表半裡無熱;患者安靜表示裡無熱。《內經》雲:「舌上苔滑者,因丹田有熱、胸中有寒。」表裡皆寒,故不可攻下。
病發於陽(表證)卻誤用下法,熱邪內陷成結胸;病發於陰(裡證)卻誤下,則成痞證。結胸成因是攻下太早。
發熱惡寒屬陽證,誤下則表邪入裡,結於胸中成結胸;無熱惡寒屬陰證,誤下則陰邪入裡,結於心下成痞證。
張兼善指出:註解稱「無熱惡寒屬陰證」,但陰證本不應攻下,豈僅致痞?仲景所言陰陽指表裡:病在表當汗反下,成結胸;病在裡未入腑即下,成痞證。結胸與痞皆因下法過早。
又說:風邪入裡成結胸,寒邪入裡成痞證。然此皆屬太陽病範疇,非純陰證所致。
結胸患者頸項強直,如柔痙症狀,攻下可緩解,宜用大陷胸丸。
結胸項強是因邪結胸中,胸膈脹滿,心下緊實,只能仰不能俯,狀似柔痙。用大陷胸丸攻下邪結、疏通脹滿。
3. 大陷胸丸方第四十九
大黃(半斤味苦寒),葶藶(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鹹寒),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溫),
上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大黃芒硝之苦鹹。所以下熱。葶藶杏仁之苦甘。所以泄滿。甘遂取其直達。白蜜取其潤利。皆以下泄滿實物也。
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結胸為邪結胸中。屬上焦之分。得寸脈浮。關脈沉者。為在裡則可下。若脈浮大。心下雖結。是在表者猶多。未全結也。下之。重虛邪氣復結。則難可制。故云下之則死。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結胸證悉具。邪結已深也。煩躁者。正氣散亂也。邪氣勝正。病者必死。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
動數。皆陽脈也。當責邪在表。睡而汗出者。謂之盜汗。為邪氣在半表半裡。則不惡寒。此頭痛發熱。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當發其汗。醫反下之。虛其胃氣。表邪乘虛則陷。邪在表。則見陽脈。邪在裡。則見陰脈。邪氣內陷。動數之脈所以變遲。而浮脈獨不變者以邪結胸中。
上焦陽結。脈不得而沉也。客氣者。外邪乘胃中空虛入里。結於胸膈。膈中拒痛者。客氣動膈也。金匱要略曰。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短氣躁煩心中懊憹。皆邪熱為實。陽氣內陷。氣不得通於膈。壅於心下。為硬滿而痛。成結胸也。與大陷胸湯。以下結熱。若胃中空虛陽氣內陷。
不結於胸膈。下入於胃中者。遍身汗出。則為熱越不能發黃。若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者。熱不得越。必發黃也。
白話文:
大陷胸丸方第四十九
大黃(半斤,味苦寒),葶藶(半升,炒過,味苦寒),芒硝(半升,味鹹寒),杏仁(半升,去皮尖,炒至黑色,味苦甘溫)。
以上四味藥,先將大黃和葶藶搗碎過篩,再加入杏仁和芒硝,一起研磨成油脂狀,混合均勻。取如彈丸大小的一枚藥丸,另取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加水二升,煮至一升,趁熱一次服下。服藥後約一晚會瀉下,若未瀉下,可再服一次,以瀉下為有效。服藥期間需遵守相關禁忌。
大黃和芒硝的苦鹹之性,能清熱瀉下;葶藶和杏仁的苦甘之味,能消除脹滿;甘遂能直達病所,白蜜則潤滑通利,這些藥物共同作用,能瀉下胸中的實邪。
結胸證的脈象若浮大,不可用瀉下法,否則可能致死。
結胸是因邪氣結聚於胸中,屬上焦範疇。若寸脈浮、關脈沈,表示邪在裡,可用瀉下法治療。但若脈象浮大,即使心下硬結,表示邪氣仍在表,未完全結聚於裡。此時若用瀉下法,會使正氣更虛,邪氣再度結聚,難以控制,故說「下之則死」。
若結胸證症狀完全具備,且出現煩躁,也可能致死。
結胸證症狀齊全,表示邪氣已深結;煩躁則是正氣散亂的表現。邪氣勝過正氣,患者極可能死亡。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為風邪,數為熱象,動為疼痛,數又表示虛弱。患者頭痛發熱,輕微盜汗卻仍惡寒,表示表證未解。若醫生誤用瀉下法,動數脈會轉為遲脈,胸膈內疼痛拒按,胃中空虛,外邪擾動胸膈,導致氣短、煩躁、心中鬱悶。陽氣內陷,心下硬滿,形成結胸,此時應以大陷胸湯治療。若未形成結胸,僅頭部出汗,身體無汗,汗出至頸部而止,小便不利,則可能發黃疸。
動數脈皆屬陽脈,代表邪在表。睡眠時出汗稱為盜汗,通常表示邪在半表半裡,此時不應惡寒。但此處患者頭痛發熱、微盜汗卻仍惡寒,說明表證未解,應發汗解表。若誤用瀉下法,胃氣受損,表邪乘虛內陷。邪在表時見陽脈,邪在裡則見陰脈。邪氣內陷後,動數脈轉為遲脈,唯獨浮脈不變,是因邪結胸中,上焦陽氣鬱結,脈象不會完全沈伏。
「客氣」指外邪趁胃中空虛內侵,結於胸膈。胸膈疼痛拒按,是外邪擾動胸膈的表現。《金匱要略》提到,氣短呼吸困難是實證的表現。氣短、煩躁、心中鬱悶,皆因邪熱壅實。陽氣內陷,氣機不通,壅塞於心下,形成硬滿疼痛,即為結胸,應以大陷胸湯瀉下熱結。若胃中空虛,陽氣內陷,未結於胸膈,而是下入胃中,則可能全身出汗,熱邪外散而不發黃疸。但若僅頭汗出,身無汗,汗出至頸部而止,小便不利,則熱邪無法外散,必然發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