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三 (2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5)

1. 抵當湯方第四十七

水蛭(三十個熬味鹹苦寒),虻蟲(三十個熬去翅足味苦微寒),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味苦甘平),大黃(三兩酒浸味苦寒),

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

苦走血。咸勝血。虻蟲水蛭之鹹苦。以除蓄血。甘緩結。苦泄熱。桃仁大黃之苦。以下結熱。

王宇泰云。按玩仍在字。則邪氣為不傳於裡。非猶淺也。膀胱為太陽本經。曰熱在下焦。曰少腹硬滿。曰小便自利。皆膀胱之證。故總結曰。隨經瘀熱也。在裡二字。要看得活。非三陰之裡。乃隨經膀胱之裡也。

成氏云。人之所有。氣與血也。氣為陽。氣留而不行者。則易散。以陽病易治故也。血為陰。血蓄而不行者。則難散。以陰病難治故也。血蓄於下。非大毒駛劑則不能抵當。故治蓄血曰抵當湯。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胃熱發黃也。可與茵陳湯。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非胃中瘀熱。為熱結下焦。而為蓄血也。與抵當湯以下蓄血。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

傷寒有熱。少腹滿。是蓄血於下焦。若熱蓄。津液不通。則小便不利。其熱不蓄津液。而蓄血不行。小便自利者。乃為蓄血。當與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下之。然此無身黃屎黑。又無喜忘發狂。是未至於甚。故不可余駛峻之藥也。可與抵當丸。小可下之也。

王宇泰云。按身黃屎黑。喜忘發狂。亦是推廣之詞。若依上文。只是滿而不硬耳。

白話文:

抵當湯方第四十七

水蛭(三十個,熬製,味鹹苦、性寒)
虻蟲(三十個,熬製,去除翅足,味苦、微寒)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味苦甘、性平)
大黃(三兩,以酒浸泡,味苦、性寒)

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末。用五升水煮沸後,取三升藥液,過濾藥渣,溫熱服用一升。若未見效果,可再服一次。

苦味能入血分,鹹味能制約血瘀。虻蟲與水蛭的鹹苦之性,可消除體內積聚的瘀血。甘味能緩解結滯,苦味能清洩熱邪。桃仁與大黃的苦味,能化解結熱。

王宇泰說:仔細推敲「仍在」二字,可知邪氣尚未深入體內,並非表淺之症。膀胱屬太陽經的本經,所謂「熱在下焦」、「少腹硬滿」、「小便自利」,皆是膀胱經的症狀,因此總結為「隨經瘀熱」。對於「在裡」二字,應靈活理解,並非指三陰之裡,而是隨經膀胱之裡。

成氏說:人體賴以生存的是氣與血。氣屬陽,若氣滯不行,較易消散,因陽病易治;血屬陰,若血瘀積不行,則難以消散,因陰病難治。若瘀血積聚於下焦,非用峻烈之藥難以抵擋,故治療蓄血之症稱為「抵當湯」。

太陽病,若出現身黃、脈沈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表示無瘀血;若小便自利,且患者狂躁不安,則明確為血證,應以抵當湯主治。

身黃、脈沈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屬胃熱發黃,可用茵陳湯。若身黃、脈沈結、少腹硬、小便自利,且患者狂躁,則非胃中瘀熱,而是熱結下焦所致的蓄血,應以抵當湯化解瘀血。

傷寒發熱、少腹滿,本應小便不利,若反而小便通利,表示有瘀血,應攻下瘀血,不可用其他藥物,宜選抵當丸。

傷寒發熱、少腹滿,為下焦蓄血。若熱邪積聚阻礙津液運行,則小便不利;若熱邪不阻津液而致血瘀不行,小便自利者,即為蓄血,應以桃仁承氣湯或抵當湯攻下。但若無身黃、大便色黑,亦無健忘、發狂等症狀,表示病情未至嚴重,不宜用過於峻烈的藥物,可選抵當丸輕微攻下。

王宇泰說:所謂「身黃屎黑、喜忘發狂」僅為推廣之詞,依上文所述,僅為腹滿而不硬的情況。

2. 抵當丸方第四十八

水蛭(二十個味苦寒),虻蟲(二十五個味苦微寒),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

上四味。杵、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睟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

飲水多而小便自利者。則水不內蓄。但腹中水多。令心下悸。金匱要略曰。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飲水多而小便不利。則水蓄於內而不行。必苦裡急也。

白話文:

抵當丸方第四十八

材料:
水蛭(二十個,味苦寒)
虻蟲(二十五個,味苦微寒)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

製法:
將以上四種藥材搗碎,分成四丸。用一升水煮一丸,煮至剩七合藥液後服用。

服用後約一天時間,應會排出瘀血;若未排出,可再服用。

補充說明:

  • 若太陽病患者小便通暢,但因飲水過多,可能導致心窩部悸動不安。
  • 若小便量少,則可能出現下腹急迫不適的症狀。

原理分析:

  1. 飲水多而小便順暢時,水分不會積聚體內,但胃中水液過多會引發心窩悸動(《金匱要略》提到:進食少而飲水多時,水液停滯心窩,嚴重時會產生悸動)。
  2. 若飲水多但小便不利,水分便會滯留體內無法排出,導致下腹脹滿急迫的不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