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卿子傷寒論》~ 卷七 (8)
卷七 (8)
1.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硬。
陽微下之。陽氣已虛陰氣內甚。故心下痞硬。
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也。
動氣在右。肺之動也。下之傷胃動肺津液內竭。咽燥鼻乾者。肺屬金。主燥也。頭眩心悸者。肺主氣而虛也。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蜷。
動氣在左。肝之動也。下之損脾。而肝氣益勝。復行於脾。故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也。雖有身熱。以裡氣不足。故臥則欲蜷。
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動氣在上。心之動也。下之則傷胃。內動心氣。心為火。主熱。針經曰。心所生病者。掌中熱。肝為臟中之陰。病則雖有身熱。臥則欲蜷。作表熱裡寒也。心為臟中之陽。病則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作表寒裡熱也。二臟陰陽寒熱。明可見焉。
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穀。心下痞也。
動氣在下。腎之動也。下之則傷脾。腎氣則動。腎寒乘脾。故有腹滿頭眩下清穀。心下痞之證也。
咽中閉塞不可下。下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下。臥則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數十行。
咽中閉塞。胃已不利也。下之則閉塞之邪。為上輕。復傷胃氣為下重。至水漿不下。臥則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數十行。知虛寒也。
諸外實者。不可下。下之則發微熱。若亡脈。厥者。當臍握熱。
外實者。表熱也。汗之則愈。下之為逆。下后里虛。表熱內陷。故發微熱。厥深者。熱亦深。亡脈厥者。則陽氣深陷。客於下焦。故當臍握熱。
諸虛者不可下。下之則大渴。求水者欲愈。惡水者劇。
金匱玉函曰。虛者十補。勿一瀉之。虛家下之為重虛。內竭津液。故令大渴。求水者。陽氣未竭。而猶可愈。惡水者。陽氣已竭。則難可制。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可下也。
虛家下之。是為重虛。難經曰。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此者。是中工所害也。
微則為咳。咳則吐涎。下之。則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則胸中如蟲齧。粥入則出。小便不利。兩脅拘急。喘息為難。頸背相引。臂則不仁。極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語言不休。而穀氣多入。此為除中。口雖欲言。舌不得前。
內經曰。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肺感微寒為咳。則脈亦微也。下之氣下。咳雖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則奪正氣而成危惡。胸中如蟲齧。粥入則出。小便不利。兩脅拘急。喘息為難者。裡氣損也。頸背相引。臂為不仁。極寒反汗出。身冷如冰者。表氣損也。
白話文:
脈象濡弱,弱脈在關脈處明顯,濡脈在寸脈處明顯,微弱脈象則在上焦,澀滯脈象則在下焦。脈象微弱表示陽氣不足,澀滯則表示血虛。陽氣不足,中風後汗出反而煩躁;血虛則厥冷發寒。陽氣不足時不可服用瀉下藥,服用後會導致心下痞硬。
陽氣不足而服用瀉下藥,因為陽氣已虛,陰氣過盛,所以心下痞硬。
右側動氣時不可服用瀉下藥,否則會導致津液耗竭,出現咽乾鼻燥、頭暈心悸等症狀。
右側動氣是肺氣動,瀉下會傷及胃,並耗傷肺津,造成津液內竭,因此咽乾鼻燥(肺屬金,主燥);頭暈心悸則是因為肺主氣而氣虛。
左側動氣時不可服用瀉下藥,否則會導致腹內拘急,食慾不振,動氣加劇。即使有發熱,臥床時也喜歡蜷縮身體。
左側動氣是肝氣動,瀉下會傷及脾,使肝氣更盛,進而影響脾,所以腹內拘急,食慾不振,動氣加劇。即使有發熱,也是因為裡氣不足,所以臥床時喜歡蜷縮身體。
上焦動氣時不可服用瀉下藥,否則會導致手掌發熱煩躁,身上浮腫發冷,自汗不止,並且想喝大量的水。
上焦動氣是心氣動,瀉下會傷胃,並加重心氣的動亂。心屬火,主熱,針灸經典記載,心臟病變則手掌發熱;肝臟是臟腑中的陰,生病時即使身體發熱,臥床時也喜歡蜷縮身體,表現為表熱裡寒;心臟是臟腑中的陽,生病時則身上浮腫發冷,自汗不止,想喝大量的水,表現為表寒裡熱。這兩個臟腑的陰陽寒熱,由此可見。
下焦動氣時不可服用瀉下藥,否則會導致腹部脹滿,突然頭暈,飲食後大便稀溏,心下痞悶。
下焦動氣是腎氣動,瀉下會傷及脾,腎氣則會更加活躍,腎寒乘脾,所以出現腹部脹滿、頭暈、大便稀溏、心下痞悶的症狀。
咽喉閉塞時不可服用瀉下藥,否則會導致上輕下重,水穀不化,臥床時喜歡蜷縮身體,全身緊痛,瀉痢頻繁。
咽喉閉塞,胃氣已受阻礙,服用瀉下藥會加重閉塞,導致上輕下重,並加重胃氣受損,使水穀不化,臥床時喜歡蜷縮身體,全身緊痛,瀉痢頻繁,說明是虛寒之症。
所有外感實證都不宜服用瀉下藥,否則會導致發微熱,甚至出現脈象微弱,厥冷,臍周溫熱。
外感實證是表熱,發汗則可痊癒,瀉下則是逆治,瀉下後裡虛,表熱內陷,所以會發微熱。厥冷嚴重者,熱象也深;脈象微弱厥冷者,陽氣深陷下焦,所以臍周溫熱。
所有虛證都不宜服用瀉下藥,否則會導致口渴,想喝水者病情有可能好轉,不想喝水者病情會加重。
《金匱玉函要略》記載:虛證十次補益,勿一次瀉下。虛證瀉下會加重虛損,耗竭津液,所以會口渴;想喝水者,陽氣尚未耗竭,尚可痊癒;不想喝水者,陽氣已耗竭,則難以治療。
脈象濡弱,弱脈在關脈處明顯,濡脈在寸脈處明顯,弦脈在上焦,微弱脈象在下焦。弦脈為陽氣運轉,微弱脈象為陰寒,上實下虛,想要溫補。微弦脈是虛證,虛證不可瀉下。
虛證瀉下會加重虛損,《難經》記載:實證治療實證,虛證治療虛證,損不足,益有餘,這是中醫治病的大忌。
脈象微弱會導致咳嗽,咳嗽會咳出唾液,瀉下會使咳嗽停止,但腹瀉不止。腹瀉不止則胸中如蟲咬,飲食即吐,小便不利,兩脅拘急,呼吸困難,頸背牽引,手臂麻木,極度寒冷反而出汗,身體冰冷如冰,眼睛無神,言語不休,但穀氣大量進入體內,這是內臟寒邪去除的表現。雖然想說話,但舌頭卻伸不出來。
《內經》記載:受寒邪則生病,微弱則咳嗽,嚴重則腹瀉,或疼痛。肺受輕微寒邪則咳嗽,脈象也微弱。瀉下則氣機下陷,咳嗽雖然停止,但腹瀉不止。腹瀉不止則損傷正氣而危及生命,胸中如蟲咬,飲食即吐,小便不利,兩脅拘急,呼吸困難,是裡氣受損;頸背牽引,手臂麻木,極度寒冷反而出汗,身體冰冷如冰,是表氣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