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
《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十五 (1)
卷之十五 (1)
1. 病機
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痎瘧。蓋傷之淺者,近而暴;傷之重者,遠而為痎。痎者,久瘧也。是知夏傷暑,氣閉而不能發泄於外,邪氣內行,至秋而為瘧也。良由乳母抱時解脫,不避風寒;又因觸冒暑溫,致令邪氣客於皮膚,痎積於臟腑,陰陽偏勝,邪正相攻,而作往來寒熱也。陽盛則熱,陰盛則寒。
先寒而後熱者,陽不足也;先熱而後寒者,陰不足也;寒多而熱少者,陰勝陽也;熱多而寒少者,陽勝陰也;寒熱相半,陰陽交攻也;寒熱相間,陰陽乍離也。大抵小兒皆自飲食上得之者為多,須用先與消導,然後隨其得病所由而調理之,斯為良法。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夏天如果受到暑氣的傷害,秋天就一定會發生瘧疾。」這是因為暑邪傷人比較輕微的,發病就會比較快而且突然;如果暑邪傷人比較嚴重,就會比較慢,形成痎瘧,而痎瘧就是持續很久的瘧疾。由此可知,夏天受到暑氣傷害,導致身體的氣機閉塞而無法向外發散,邪氣就往身體內部走,到了秋天就引發瘧疾。
這通常是因為母親在抱孩子的時候沒有注意保暖,讓孩子吹到風寒,加上孩子又直接接觸到暑熱的環境,導致邪氣停留在皮膚表面,積聚在內臟,造成體內陰陽失衡,邪氣和正氣互相攻擊,於是就產生忽冷忽熱的症狀。陽氣旺盛時就會發熱,陰氣旺盛時就會發冷。
先感到寒冷然後才發熱的,是陽氣不足;先發熱然後才感到寒冷的,是陰氣不足。寒冷症狀多於發熱症狀的,是陰氣勝過陽氣;發熱症狀多於寒冷症狀的,是陽氣勝過陰氣。寒冷和發熱症狀相當的,是陰陽氣在互相攻擊;寒冷和發熱症狀交替出現的,是陰陽氣在時而分離。
總體來說,小孩子得這種病多半是因為飲食引起的,必須先用藥物幫助消化,然後再根據病因進行調理,這才是最好的方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