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斠詮》~ 中風斠詮卷第一 (32)
中風斠詮卷第一 (32)
1. 第十節,論張伯龍之《類中秘旨》
壽頤按:西學腦經之說,其始譯西人之書者,譯之為「腦氣筋」。(咸豐時,江寧管氏譯英醫合信氏《全體新論》等書是)東瀛人則譯之為「神經」。今通稱之為「腦經」者,以其發源於腦,而分布於全體也。頤謂「筋」是附骨之筋,堅韌之質,所以連屬骨節而利機關者。今之譯西書者,謂之韌帶,乃一定之質,而無運行之性。
〔批〕(認得真實,方能辨得清楚。)惟「經」字是經脈之經,吾國醫學本以十二經絡及奇經八脈為全體氣血循行之道路,則腦經司一身之知覺、運動,有運行傳遞之功用。以訓詁之學言之,當作「腦經」為長。知舊譯之作「腦氣筋」者,尚未盡穩愜,所以近人譯書,亦不復用。
若東人之譯為「神經」者,則以其分布全體,而為知覺、運動之主宰,有神妙不可思議之意,其命名甚為允當。但中醫十二經絡及奇經八脈之說,本以血絡循環,周流不息言之,是全體之脈道。以言西學,則即譯書之所謂「發血管」、「回血管」(東瀛人譯為「動脈」、「靜脈」),乃發源於心房,以周行於全體者。而腦經則發源於腦及脊髓,以分支於四體百骸。
考譯書謂腦之神經,共有十二對;脊髓神經,共有三十二對。皆是髓質,而主一身之知覺、運動,此西學之所謂血管及腦經之大旨,各是一類,不可混淆。伯龍此節,乃謂西醫腦經之說,即《內經》之所謂經絡、脈絡,又謂西人知經脈之俱從腦出,則伯龍氏未嘗以西人學說詳考之而誤會者也。
伯龍又曰:中風一證,腎水虛而內風動者多,若真為外來之風所中者,則甚少。此當分內風、外風二證。其外來之中風,「中」字當讀去聲,如矢石之中人。然外邪傷人,必由漸而入,自淺及深,雖有次第傳變,必有惡風惡寒見症,縱在極虛之體,萬無毫不自覺,而猝為邪風所侵,即已深入五臟,昏迷不醒之理,當有凜寒身熱,或手足麻木及疼痛等症。
其內動之中風,則「中」字當讀平聲,是為肝風自中而發,由於水虧木動,火熾風生,而氣血上奔,痰涎猝壅,此即《素問》氣血並走於上之大厥,亦即西醫所謂血沖腦經之證。若激擾後腦,則昏不知人;激擾前腦,則肢體不動;激擾一邊,則口眼喎斜,或為半身不遂,左右癱瘓等症。是以猝然昏僕、左右喎斜、痰涎壅塞者,皆無凜寒身熱外感見症。
即間有微見發熱者,亦斷無畏風惡寒也。此病而以古方中風之溫升燥烈疏散之藥治之,未有不輕病致重、重病致死者。蓋腎水本虛,根源已竭,而下虛上實,再以風藥燥藥煽狂飈之勢,鑠垂絕之陰,譬猶大木已搖,而颶風連至,安有不速其蹶者?所以除鎮攝肝腎之外,更無別法,始知河間屬火之說,最為允協。
白話文:
壽頤按:西方醫學關於腦的學說,最初翻譯西方書籍的人,將其翻譯為「腦氣筋」。(咸豐年間,江寧管氏翻譯英國醫生合信的《全體新論》等書就是這樣翻譯的。)日本人則翻譯為「神經」。現在普遍稱呼為「腦經」,是因為它起源於腦,然後分布到全身。我認為「筋」是指附著在骨頭上的筋,是堅韌的物質,用來連接骨節,使關節活動靈活。現在翻譯西方書籍的人,稱之為韌帶,它是一種固定的物質,沒有運行的特性。
(註解:只有真正認識到事物的本質,才能辨別清楚。)只有「經」字,才是經脈的「經」。我們中國的醫學本來就以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作為全身氣血運行的通道,那麼腦經掌管全身的知覺、運動,具有運行和傳遞的功能。從訓詁學的角度來說,稱作「腦經」比較恰當。知道以前翻譯成「腦氣筋」的人,還沒有完全理解,所以現在翻譯書籍的人,也不再使用這個名稱。
如果日本人翻譯為「神經」,那是因為它分布全身,並且是知覺和運動的主宰,具有神奇不可思議的意義,這個命名非常恰當。但是中醫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的理論,本來就說明氣血循環,周而復始,是全身的脈道。從西方醫學來說,就是翻譯書籍中所說的「發血管」和「回血管」(日本人翻譯為「動脈」和「靜脈」),它們發源於心房,然後在全身運行。而腦經則發源於腦和脊髓,然後分支到四肢和全身。
考證翻譯的書籍,說腦的神經,共有十二對;脊髓神經,共有三十二對。它們都是髓質,掌管全身的知覺和運動。這是西方醫學關於血管和腦經的大致意思,它們是不同的類別,不能混淆。伯龍在這段文字中,卻認為西方醫學的腦經理論,就是《內經》所說的經絡、脈絡,又認為西方人知道經脈都從腦部發出,這是伯龍先生沒有仔細研究西方醫學而產生的誤會。
伯龍又說:中風這種疾病,多數是因為腎水虛弱而導致內風妄動,如果是真的被外來的風邪侵襲而中風,情況就很少見。這裡應該區分內風和外風兩種情況。如果是外來風邪導致的中風,「中」字應該讀去聲,就像箭或石頭射中人一樣。但是外邪侵襲人體,必定是由淺入深,逐漸傳變,一定會有怕風怕冷的症狀,即使是體質極度虛弱的人,也不可能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突然被風邪侵襲,並且馬上深入五臟,導致昏迷不醒。應該會有身體發冷發熱,或手腳麻木疼痛等症狀。
如果是體內風邪妄動導致的中風,「中」字應該讀平聲,這是肝風從內部發作,是由於腎水虧虛導致肝木失養,火氣旺盛而產生風邪,導致氣血上湧,痰液突然阻塞。這就是《素問》所說的氣血同時向上奔湧的大厥,也就是西方醫學所說的血衝腦經的疾病。如果刺激到後腦,就會昏迷不省人事;如果刺激到前腦,就會肢體不能動彈;如果刺激到一邊的腦部,就會口眼歪斜,或者導致半身不遂,左右癱瘓等症狀。所以突然昏倒、口眼歪斜、痰液阻塞的人,都沒有怕冷發熱的外感症狀。
即使偶爾有輕微發熱的現象,也絕不會怕風怕冷。如果用古代治療中風的溫熱、燥烈、疏散的藥物來治療這種病,沒有不使病情加重,甚至導致死亡的。因為腎水本來就虛弱,根源已經枯竭,而呈現下虛上實的狀態,再用風藥燥藥來助長這種狂風暴雨的勢頭,就會加速陰液的耗竭,就像大樹已經搖搖欲墜,又遇到強烈的颶風,怎麼能不加速它的倒塌呢?所以除了鎮靜肝腎之外,沒有其他辦法,從這裡可以知道河間學派認為中風屬於火熱的觀點,是最為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