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斠詮
中風一症,自古以來便是中醫學中複雜且棘手的病症之一。歷代醫家對其病因、病機、治法多有論述,然而見解各異,臨床療效亦參差不齊。在清末民初這一中西醫學碰撞交融的時代背景下,醫學家張山雷(字壽頤)窮數十年之心力,著成《中風斠詮》一書,對中風病的傳統認知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與矯正,並融匯新知,提出了獨到的理論與治療體系。此書不僅是張山雷個人學術思想的結晶,更是中醫學在近代變革時期對疑難重症認識深化的重要標誌。
《中風斠詮》開篇的數篇序言,已直抒胸臆,點明了作者著書立說的宗旨與核心思想。作者首先對自漢唐以來中風理論的主流觀點提出了質疑。他指出,雖然漢唐時期的醫書如《金匱要略》、《甲乙經》等在辨證論治方面具有精義,可謂萬世不易之法守,但在中風一證上,卻誤將其視為外感寒風所致。這與《素問》中潛藏的「內動之風」觀點(如氣血並走於上)枘鑿不合。後世醫家,即使認識到病有內因(如金元時期的劉河間、朱丹溪主張的火、痰),卻依然戀戀於古人驅散外邪的方藥,未能徹底為「內風」昭示正軌。這種誤解延續了兩千年,使得中風的治療始終未能擺脫「外風」論治的窠臼,療效難以突破。
張山雷生活的年代,正是西方醫學傳入中國,對傳統醫學形成巨大衝擊的時期。西方醫學對中風的認識,基於解剖學和病理學的觀察,提出了「血沖腦經」、「腦失血」、「腦溢血」、「腦血管破裂」等概念。這些觀點雖未能完全解釋血為何上衝傷腦的原理,但其基於屍體解剖得出的腦部病變證據,無疑為中風的內因學說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證支持。這促使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思考如何融會中西醫學,以更全面地認識中風。
蓬萊醫家張伯龍(張士驤)便是其中的先行者。他在其醫案著作《雪雅堂醫案》中,結合《素問·調經論》的「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一節,參照西醫「血沖腦經」之說,明確提出中風實為「肝火自熾,生風上揚,迫令氣血逆湧,沖激入腦,震動神經」所致。他認為,中風諸多危急症狀,如猝倒昏瞀、痰氣上壅、肢體不遂、言語不清等,皆是腦神經功能失常的表現。因此,治療的關鍵在於「潛陽鎮逆」,抑制氣火上浮,避免氣血衝腦。張伯龍的見解,被張山雷高度推崇,認為其「融會中西學說,以闡明此病之淵源,信而有徵,同條共貫」,是「中外醫學溝通之初步」、「科學中一大發明」。
然而,張山雷在高度肯定張伯龍核心理論的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修正與完善。他在序言中批評張伯龍在治療上「鎮肝滋腎,不分次序」,尤其在氣升痰塞的危急時刻,過早使用滋膩藥物(如二地、阿膠)反而會助長壅滯,不利於痰濁的清除和氣血的潛降攝納。這一點,正是張山雷在張伯龍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治療原則的體現。
《中風斠詮》的「斠詮」二字,體現了作者對中風理論進行「校正」、「衡定」、「闡釋」的決心。張山雷認為,要徹底糾正長達兩千年的誤解,必須從源頭辨析,理清病機的本質。他不僅引用張伯龍所據的《素問》「氣血並走於上」,更進一步引證《素問·生氣通天論》的「血菀於上」,以及「巔疾」、「氣上不下」、「上實下虛」等條文,來佐證中風的核心病機是「內風上擾」,是氣血上逆、腦神經受損。他指出,《素問》早已描述了這種病理狀態,只是沒有將其稱為「中風」,而後人卻拘泥於《金匱》等書對「中風」的外感論述,誤入迷途。張山雷此舉,不僅為內風學說找到了古籍的強力支持,更揭示了歷史上對經典理解的偏差,具有撥亂反正的意義。
在理清中風的內因病機、確立肝陽上亢、氣血逆湧、痰濁內生為核心病理的基礎上,張山雷在《中風斠詮》中建立了一套系統化的治療體系。根據書籍介紹,他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八種治療中風的方法。這八法是針對不同的病理階段和症狀特徵提出的,體現了精細的辨證論治思想,同時又緊扣其內因病機的理論核心:
- 對於閉塞性症狀應該開通: 這針對中風急性期常見的痰濁、瘀血、氣滯等導致經絡或竅道閉阻的病機,需要運用豁痰開竅、活血化瘀、理氣通絡等方法。這與其強調痰濁隨氣上逆導致昏瞀的觀點一致。
- 對於脫力症狀應該加強固定: 這可能指中風後遺症或某些特殊類型中風導致肢體癱軟無力,難以自主活動的情況。治療上需要扶助正氣,可能包含健脾益氣、固攝等方法,幫助穩定病勢或恢復功能。
- 對於肝陽上亢的應該鎮靜: 這是直接針對其核心病機——肝陽化風上擾提出的。需要使用平肝潛陽、鎮肝熄風的藥物,以抑制氣血的逆湧衝擊。
- 對於痰涎過多的應該清除: 痰濁是中風病程中常伴隨甚至成為主要矛盾的病理產物。特別是急性期昏瞀、痰鳴等,滌痰化痰、豁痰開竅至關重要,這也是他修正張伯龍之處的體現。
- 對於氣逆(氣的流向相反)應該調順: 肝陽上亢、氣血上逆是中風的主要病機之一,導致頭暈、眩暈、嘔吐、氣喘等氣逆症狀。需要理氣降逆、順氣化痰等方法,使氣機條暢,氣血不再逆行犯腦。
- 對於心液和肝陰不足的應該培養補充: 肝陽上亢往往耗傷陰液,心肝陰血不足則無法制約陽氣,形成惡性循環。在病程穩定後或兼有陰虛體質者,需要滋養心肝陰血,以標本兼治,防止復發。
- 對於腎陰虛的應該逐步滋補: 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本,腎陰虧虛可導致肝陽失制,也是中風的潛在病因或導致恢復緩慢的原因。滋補腎陰有助於鎮攝虛陽,培本固元。這裡強調「逐步滋補」,可能意味著需在痰瘀清理、陽亢平息後進行,避免助濕生痰或陽氣無制時滋補反礙。
- 對於偏癱症狀應該促進血液循環和通暢: 偏癱是中風常見的後遺症,主要是由於氣血不暢、經絡痹阻所致。治療需要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益氣養血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功能恢復。
這八種方法涵蓋了中風病從急性期到恢復期的主要治療原則,從平息風陽、清除痰濁等治標急法,到滋補肝腎、活血通絡等培本緩法,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治療體系。其核心是緊扣「內風」病機,治療重心從外感轉向內傷,從疏散轉向潛降、化痰、活血、培本,這與傳統外風論治的理念截然不同,體現了作者開創性的思路。
除了理論闡述和治療方法的總結,《中風斠詮》的第三卷還體現了作者將理論應用於臨床實踐的努力。張山雷在這一卷中選取了古代和現代治療中風的成熟處方,並根據其「內風」理論對這些處方進行了分類和詮釋。這並非簡單地羅列方藥,而是對古方進行辨證,指出其適用範圍或不足之處,並根據新的病機認識進行改進。例如,他可能分析傳統治療外風的方劑為何對內風無效,或者哪些古方(如針對痰火、陰虛陽亢的方劑)反而符合內風病機,只是過去未被如此認識。通過對經典方劑的重新審視和改造,張山雷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臨床指導,使得讀者能夠將其學說應用於實際治療,提高了臨證處方的精準性。
《中風斠詮》的問世,在中醫學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不僅是近代中醫界融匯中西醫學、對傳統理論進行批判性繼承與發展的典範,更是徹底廓清中風「外風」與「內風」之爭,確立內風為中風主要病機的關鍵著作。張山雷基於《素問》的內在邏輯和西方醫學的病理觀察,深刻闡釋了中風的本質是肝陽上亢、氣血逆沖犯腦,並由此構建了系統化的八法治療體系,為中風的臨床診治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更為有效的手段。
張山雷本人作為清末民初的著名醫學家,不僅著述頗豐(除《中風斠詮》外,還有《霍亂論》、《濕溫時疫論》等),更投身於中醫教育事業,自辦醫校並在蘭溪中醫專門學校任教,為近代中醫人才的培養做出了貢獻。他的學術思想繼承了張伯龍融匯中西的思路,並在此基礎上更深入地發掘中醫古籍的精髓,用古籍來印證新知,實現了古今、中西的有機結合。
《中風斠詮》一書,正如後序作者所言,是「由學問中生經驗,而能以理論申明其治效者」。它打破了兩千年來對中風病因的誤解,將治療從無效的「外風」驅散轉向針對內在病機的潛降、化痰、活血、扶正,極大地提高了中風的治療效果。其辨析之精微,立論之透闢,對後世醫家影響深遠。即使在今天,儘管現代醫學對腦血管疾病的認識更加深入,但張山雷在一個世紀前對中風病機的闡釋和治療原則的歸納,依然閃耀著深刻的學術光芒,對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本書不僅是研究張山雷學術思想的必讀之作,也是每一位中醫臨床工作者深入理解和治療中風的珍貴參考資料。其價值,在於它勇敢地挑戰傳統權威,融匯新知,重塑理論,最終為中風這一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開闢了更為明確、有效的治療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