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斠詮》~ 中風斠詮卷第一 (8)
中風斠詮卷第一 (8)
1. 第十一節 論張伯龍之所謂陽虛類中
伯龍又曰:北人類中多陽虛證,南人類中多陰虛證。陰虛之證治,已詳言之,而陽虛類中之治法,宜遵東垣之補中益氣及六君等為主,而順氣開痰佐之。〔批〕(順氣開痰」四字,是治氣火上升者必不可緩之要訣,伯龍論中,僅僅於此節一見,終嫌漏略。)前人治法頗詳,茲不復贅。
昌邑黃坤載主以水寒土濕、木鬱生風。左半偏枯者,主桂枝烏苓湯;右半偏枯者,主黃耆姜苓湯。余曾治北方數人,初病即進此方,嗣以補中益氣收功。大忌風藥,而參必用真人參方效,高麗參、黨參皆無濟。
白話文:
伯龍又說
北方人體內多為陽虛證,南方人體內多為陰虛證。陰虛證的治療方法,已經詳細說明過,而陽虛證的治療方法,應該以東垣的補中益氣湯及六君湯等為主,並輔以順氣開痰的方法。
批註
「順氣開痰」四個字,是治療氣火上升者必不可少的關鍵,伯龍論中只在這一節提到,顯然有所遺漏。
前人治療方法已經很詳盡,這裡就不再贅述。
昌邑黃坤載主認為
水寒土濕、木鬱生風導致半身不遂。左側半身不遂者,主用桂枝烏苓湯;右側半身不遂者,主用黃芪姜苓湯。我曾經治療過北方數人,初期就用這個方子,後來再用補中益氣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忌用風藥,參藥必須用人參,高麗參、黨參都無效。
壽頤按:內風之動,皆由於肝木之旺,木火生風,是其常態,此固伯龍之所謂陰虛類中也。若陽虛而亦為類中,其道何由,殊難索解。蓋陽氣既虛,是為虛寒之候。既屬虛寒,則內風又何自而生?若曰真陽式微,而猝為外來之寒風所乘,則仍是漢唐之所謂中風。古人散邪溫中之方甚多,正為此證而設。
然在伯龍之意,則固以彼為真中風也。且謂陽虛類中之治法,宜用補中益氣及六君為主,以順氣開痰為佐,則其證必非外來之風,而猶是內動之風。但風從內動,固無一非氣血並走於上之證,是為陽盛上僭。若曰陽虛下陷,而亦動內風,則其理安在?豈不與氣血上菀之原理大相刺謬?〔批〕(伯龍此節,別開一局,與血沖腦經本旨大相刺謬,本不可解,似此層層辨難,說理俱極圓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而其說必不可通。
白話文:
壽頤註解:內風的產生,都是因為肝木旺盛,木生火,火生風,這是正常的現象,這也正是伯龍所說的陰虛類中。如果陽氣虛弱也屬於類中,那它產生的道理是什麼呢?實在很難理解。因為陽氣虛弱,就是虛寒的狀態。既是虛寒,那內風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如果說真陽衰微,突然被外來的寒風侵襲,那還是漢唐時期所說的「中風」。古人有很多散邪溫中的方劑,就是針對這種病症而設計的。
然在伯龍之意,則固以彼為真中風也。且謂陽虛類中之治法,宜用補中益氣及六君為主,以順氣開痰為佐,則其證必非外來之風,而猶是內動之風。但風從內動,固無一非氣血並走於上之證,是為陽盛上僭。若曰陽虛下陷,而亦動內風,則其理安在?豈不與氣血上菀之原理大相刺謬?〔批〕(伯龍此節,別開一局,與血沖腦經本旨大相刺謬,本不可解,似此層層辨難,說理俱極圓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而其說必不可通。
但是,根據伯龍的意思,他認為那才是真正的中風。並且他說,陽虛類中的治療方法,應該以補中益氣和六君湯為主,以順氣開痰的藥物為輔。這樣看來,病症肯定不是外來的風,而是內風。但是,內風產生,必然是氣血都上衝的症狀,這就屬於陽氣旺盛上逆。如果說陽氣虛弱下陷,也會引起內風,那道理在哪裡呢?這豈不是與氣血上衝的原理互相矛盾嗎?[批註] (伯龍這一段,另闢蹊徑,與血衝腦經的本意大相矛盾,根本無法理解。像這樣層層辨難,說理都非常圓通。)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你的說法肯定行不通。
此壽頤之再四推敲,而終不能悟到類中之病,何以而有需於東垣補中益氣之法,並不能悟到補中益氣之方,何故而能治類中之病者也。且即以伯龍之言繹之,既曰以補中益氣為主,則必是清陽下陷之證,所以宜於參、耆、升、柴之升清。而又曰以順氣開痰佐之,則又明是氣升痰升之候,所以氣宜順而痰宜開,既欲其升,又欲其降,一主一佐,南其轅而北其轍,更是可駭。
上下二千年,何得有如此之病理醫理?況乎內風暴動,多有氣急上奔,痰涎壅塞者,「順氣開痰」四字,固是治類中者必不可少之要義,乃伯龍於上文陰虛類中之證治,反復辨論,推闡極詳,而獨無降氣化痰一著,頤已視為缺典,再三糾正,不憚辭煩,至此條而補出此法,洵是要訣,何乃反與升提之藥並轡而馳?古人之混沌湯,當不若是,而乃謂古人治法頗詳,則不知其所指者,果是何法?若謂是漢唐續命之法,則古人為外風而設,伯龍早知其非內風類中之治。若謂是東垣所論氣虛之法,則伯龍又知參、耆、術之不可誤用。
白話文:
這位壽頤先生反覆推敲,卻始終無法理解類中病的病理,不明白為何要使用東垣的補中益氣法,也無法理解補中益氣方為何能治療類中病。而且,就算按照伯龍的說法來分析,他說以補中益氣為主,就應該是清陽下陷的症狀,因此應該使用人参、黄芪、升麻、柴胡等升清藥物。他又說要用順氣開痰來輔助,就說明是氣升痰升的情況,所以要讓氣順暢,痰液化開。既要升又要降,一個主一個輔,南辕北辙,實在令人費解。
上下兩千年,怎麼會有這樣的病理醫理呢?更何況內風暴動,很多患者氣急上奔,痰涎壅塞,「順氣開痰」四字,正是治療類中病不可或缺的關鍵。伯龍在之前關於陰虛類中病症的治療中,反覆辯論,推論詳盡,卻獨獨沒有降氣化痰這一招。壽頤先生認為這是一個缺失,多次糾正,不厭其煩,直到這篇文章才補出這個方法,這才是真訣竅。為何反倒與升提藥物並駕齊驅?古人的混沌湯,應該不會這樣,反而說古人治法很詳盡,就不知道他指的是什麼方法?如果是漢唐時期的續命之法,那麼古人是为了外风而设,伯龍早就知道這不適用於內風類中病的治療。如果是東垣論述的氣虛之法,伯龍也知道人参、黄芪、甘草不能誤用。
若謂是王清任黃耆四兩之法,則本從「氣虛」兩字,附會杜撰,豈足為法?而又引昌邑黃氏,以水寒土濕、木鬱生風立說,則黃氏一生,絕大學問,無病不用溫燥,「水寒土濕」四字,在黃氏書中,不啻千百,烏、附、薑、辛之藥,固坤載所俯拾即是者,所謂扶陽抑陰雲云,直是獨一無二之奇癖,不復可以醫理相詰責者,此公之言,何可為據!且伯龍於上節,能知古人論偏枯一症,分右氣左血之非,而於此又用坤載左右分治之說,出爾反爾,更是可疑。乃謂曾治北方數人,初病即進此方,而以補中益氣收功。
今閱《雪雅堂醫案》兩卷,又未見有此方案,真是空談欺人,愚不敢信。或謂脾腎極虛而動內風之證,固亦有之,則土敗水竭,臟氣欲絕,肝失所生之母,木無附麗之土,亦必淬然暴動,震掉牽掣,不旋踵而痙厥隨之,此為絕證之肝風,一蹶而多不可救者。如小兒久瀉之有慢脾風,及久病易簧時每有抽搐震掉之變,則決非一派溫燥及補中益氣一方所能希冀於百一者,其非伯龍意中之所謂陽虛類中又可知。
白話文:
有人说王清任的黄芪四两方是根据“气虚”两字杜撰出来的,根本没有道理。又有人引用昌邑黄氏的水寒土湿、木郁生风理论,但黄氏一生学问精深,无论什么病都用温燥之法,他的书中到处都是“水寒土湿”这四个字,而且经常使用乌、附、薑、辛之类的药物,所谓扶阳抑阴之说,简直是独树一帜的奇特偏好,根本不能用医理来辩驳。这种说法毫无根据!
况且伯龙在上一段还明白古人论偏枯症时,将右气左血区分开,但在这一段又用坤载左右分治的说法,前后矛盾,更加可疑。他声称曾治疗过北方几个人,刚开始就用这个方子,并且用补中益气汤收效显著。
可是我翻遍了《雪雅堂医案》两卷,却从未看到过这种方案,真是空口说白话,欺骗人,我不敢相信。也许有人说脾肾极虚而动内风确实有这种病症,但那是因为土败水竭,脏气将要耗尽,肝脏失去生母之土,木也无土可依,必然会突然暴动,震颤抽搐,转眼之间就会出现痉挛抽搐,这是绝症的肝风,一旦发作,往往难以挽回。就像小孩子久泻导致慢脾风,以及久病体弱时常抽搐震颤,这些情况绝对不是一味温燥和补中益气汤就能解决的,这也不是伯龙所说的阳虚类疾病。
此外又有真陰告匱,而龍雷之浮焰飛越上升,亦令神志昏迷、手痙頭搖、筋掣目反,而即有面青脈伏、汗冷肢清、痰聲曳鋸之脫證者,此如電光石火,一閃即滅,亦可謂之陽虛類中,法宜戀陰固脫,合之潛降大隊,甚者又必參、附大劑,庶可挽救百中一二。此如上文頤之所謂戀陰回陽、潛鎮降逆之治,確是陽虛類中之一法,而亦非伯龍所謂補中益氣之證。
總之見證治證,為陰為陽,宜升宜降,必當隨病論治,自有一定不易之權衡,必不能以其北人南人而先設成見。伯龍必以南多陰虛,北多陽虛立論,已覺膠柱鼓瑟,似非通人之議。〔批〕(膠執南北以論病情,終是刻舟術劍之故智。要知西學之所謂血沖腦者,本是全球皆有之病,非專為吾南人而言。
白話文: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情況是真陰(體內的陰液)嚴重虧虛,導致像龍雷般的虛浮火焰向上竄升,也會造成意識模糊、手腳抽搐、頭搖、筋肉抽搐、眼睛反轉等症狀,並且伴有面色青灰、脈搏隱伏、冷汗、四肢冰冷以及痰鳴如拉鋸般的脫證(即生命機能衰竭的危重狀態),這種情況就如同電光火石,生命迅速消逝,也可稱之為陽氣虛弱導致的類似中風病狀。治療上應當注重滋養陰液、固本回陽,配合大量潛陽降逆的藥物,嚴重時還必須使用人參、附子的大劑量,才能在百例中挽回一二人的生命。這正如前文所提的,以滋養陰液、回復陽氣、潛鎮降逆的治療方法,確實是針對陽虛類似中風的一種治療策略,但這與伯龍所說的補中益氣的病症並非同一回事。
總的來說,臨床治療應根據具體的症狀來制定對策,判斷是陰虛還是陽虛,是該升提還是該降逆,必須根據病情來靈活施治,這是有固定不變的原則的,絕不能單純因為病人是北方人或南方人就先入為主地設定治療方案。伯龍堅持以南方人多陰虛、北方人多陽虛來立論,已經顯得有些固步自封,不像是通達之人的見解。【評注】(執著於南北地域來論斷病情,最終不過是刻舟求劍的舊思維。要知道,西醫所說的腦出血,本就是全球各地都會發生的疾病,並非專門針對我們南方人而言。)
)而又謂陽虛之治,必用真人參,若高麗參、黨參,則皆無濟。頤謂高麗參稟東方陽氣,其性微溫;遼參稟北方陰氣,其性微寒。《本草經》與《名醫別錄》,人參氣味,有微寒、微溫之不同者,即是遼參、高麗參之別。(人參氣味,或寒或溫,古今說解,殆如聚訟,頤如此分說,雖是創論,然實有至理,並非強作解事,姑為騎牆之說,以代兩造解紛。說詳拙編《本草正義》若治陰虛有火,固以遼參為宜;若治陽虛有寒,當以麗參為合。
何以伯龍於陽虛之病反謂麗參無濟?此皆頤之所不敢附和同聲者,不容不辨。蓋此節理論,與上文發明血沖腦經之病,全不可通,且大是枘鑿不入。既知是病之由於氣血上菀,則此節必無印合之理由,不知伯龍氏何見而發此反常之論,真不可解。
白話文:
有些人認為治療陽虛,一定要用真正的人參,高麗參和黨參則無效。這說法認為高麗參來自東方,屬陽氣,性微溫;而遼參來自北方,屬陰氣,性微寒。《本草經》和《名醫別錄》中,人參的氣味有微寒、微溫的不同,正是指遼參和高麗參的差別。雖然人參的氣味寒溫之說,古今眾說紛紜,但如此區分遼參和高麗參,雖然是新的觀點,卻有道理,不是強行解釋,而是站在中間立場,解決爭議。在我的《本草正義》中詳細說明,治療陰虛有火,應該用遼參;治療陽虛有寒,則應當用高麗參。
為什麼伯龍在治療陽虛時,反而認為高麗參無效呢?這點我不能苟同,必須澄清。這一節理論與前面所說的血沖腦經的病症,完全不通,簡直是南轅北轍。既然知道病症是由於氣血上衝造成的,那這段話就沒有道理。我不知道伯龍為何會提出這種反常的論點,實在讓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