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壽頤

《中風斠詮》~ 中風斠詮卷第一 (1)

回本書目錄

中風斠詮卷第一 (1)

1. 中風斠詮卷第一

2. 中風總論

3. 第一節 論風之為病以外因內因為兩大綱

風者,大塊之噫氣也。大之而云物晦明,陰霾晴霽,無一非此大氣之鼓盪;小之而動息掌乳,草木繁滋,又皆恃此空氣為涵濡。吾人生於氣交之中,呼吸吐納,更息息相依為命,尤為須臾不可離者焉。然在天之風,其和煦也,則為生長百物之母;其肅殺也,即為摧殘萬有之機。

而斯人之呼吸長空,賴以生活者,得其和氣,則吐故吸新,百骸滋長;而感其戾氣,即千變萬狀,疾病叢生。讀《素問》、《甲乙》、《病源》、《千金》等書,於風病言之綦詳,敘述病變,亦極繁頤。大率自外感受者,由淺入深,自經絡而腑臟,幻化百端,不可思議。古所謂善行而數變者,其故可思也。

此外因之風邪,為害固已甚厲,凡古人祛風方藥,恆主疏邪解表者,誠以外感為病,仍須治之於外,泄而散之,此外因證治之一大綱也。〔批〕(外因之風,無不由漸而來,非內風之猝然暴動,一發即重者可此。)而人之生也,常稟五行之氣化以迭為消長,則臟腑中自有此涵煦不息之機,以運用其津液氣血,而充溢肢體,敷布形骸。古所謂風氣通於肝者,則非天空中鼓盪之外風也。

其為病也,五臟之性肝為暴,肝木橫逆則風自生;五志之極皆生火,火焰升騰則風亦動。推之而陰虛於下,陽浮於上,則風以虛而暗煽;津傷液耗,營血不充,則風以燥而猖狂。所以病至末傳,時有風陽陡動,而一蹶不可復振者,是人有此生,又恆與風相為終始。大率自內而發者,由靜生動,則猝然而震撼,波譎雲詭,一往無前。

古所謂風為百病之長者,殆即指此。此內因之風火恣肆,又最難馴。凡古人熄風良法,必以潛陽鎮定者,誠以內因為病,務必治之於內,安而宅之,此內因證治之又一大綱也。斯二因者,淵源既別,見症亦自不同,而治療斯各有主義。〔批〕(內風為病,其源不一,見症本各不同,治法亦各有主義,惟潛陽熄風之品,必不可缺。

)假使病是外因,而不為疏泄,則坐令深入,譬猶開門揖盜,寧不入室升堂,傾筐倒筐?病是內因而妄與發散,則狂飈益肆,譬猶洪爐鼓扇,寧不摧枯拉朽,棟折榱崩?此則談醫者所必明辨於機先,而不能混淆不清,指鹿為馬者。故古之中風,皆是外因,治必溫散解表者,所以祛外來之邪風也;今之中風,多是內因,治必潛降鎮攝者,所以靖內動之風陽也。誠能判別此外內二因之來源去委,則於古今中風證治,思過半矣。

白話文:

[第一節 討論風作為疾病的外在和內在因素]

風,是大自然的一種氣息。它的影響範圍廣泛,從天氣的變化,如陰晴雨霧,到生物的成長,如動植物的繁衍,都是這種自然氣息的影響。我們生活在這種氣息交織的環境中,呼吸吐納,生命活動與其息息相關,一刻也離不開它。然而,當風平和溫暖時,它是萬物生長的源泉;但當風變得嚴厲時,便成為摧毀一切的力量。

人們呼吸空氣以維持生命,吸收其中的和諧氣息,身體得以滋養成長;若吸入了惡劣的氣息,則可能引發各種疾病。古籍如《素問》、《甲乙》、《病源》、《千金》等書,對風引起的疾病有詳細的描述,指出其變化多端,令人難以捉摸。一般來說,由外部環境導致的風邪,會由淺入深,從皮膚肌肉深入到內臟,變化莫測,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風邪善於迅速變化的原因。

外部的風邪對人體的危害極大,古人用來驅除風邪的藥方,通常以疏風解表為主,因為這種疾病是由外界入侵所致,應當從外治療,將其排出體外,這是處理外部因素引起疾病的原則。

然而,人體的生命活動,常常受到自然界的五行氣化影響,臟腑中存在著一種不斷滋潤的機制,用以運行津液和血液,充盈四肢,滋養全身。古人所說的「風氣通於肝」,並不是指天空中的風,而是指肝臟的風氣。

當肝臟性情暴躁,或五臟之氣過度亢奮,便可能產生風邪;情緒過度激動也會生出風邪。若陰虛陽亢,或津液虧損,營血不足,也可能導致風邪肆虐。因此,在疾病晚期,常見風陽突然爆發,病情急轉直下,這表明風邪與人體的生命活動相伴始終。一般來說,由內部產生的風邪,起源自靜態,突然爆發,如波瀾壯闊,一發不可收拾。

古人稱風邪為「百病之長」,大概就是指這種由內部產生的風邪。這種內因引起的風火,極為難以控制。古人治療風邪的良方,通常以潛陽鎮定為主,因為這種疾病源自內部,必須從內部治療,使其平穩,這是處理內部因素引起疾病的原則。

外因和內因的風邪,來源不同,表現的症狀也不同,因此治療方法也各自不同。如果疾病由外因引起,卻未及時疏導,就會讓風邪深入,如同開門揖盜,風邪勢必進一步侵襲身體;如果疾病由內因引起,卻錯誤地使用散發法,會讓風邪更加肆虐,如同在大火中吹風,勢必造成更大的破壞。因此,醫學人士在診斷之初,必須明確區分外因和內因,不能混淆不清,誤判病情。

古人所說的中風,通常是外因所致,治療時必須溫散解表,以驅除外來的風邪;而現代的中風,多是內因所致,治療時必須潛降鎮攝,以平息內部的風陽。如果能夠清楚地區分外因和內因的來源和結果,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古今中風的診治原則。

4. 第二節 論中風之病,漢唐治法皆是外因,金元辨證乃識內因

中風病名,導源《素問》,演於《甲乙》,並見於《難經》及仲景之《傷寒論》、《金匱要略》,下逮隋唐,則巢氏《病源》、孫氏《千金》、王氏《外臺》,分析各證,言之尤詳,而治療方藥,亦最明備,此皆吾邦醫學百世不遷之大宗也。似乎後之學者,欲求中風證治之綱領,必當守此數家之言,奉為圭臬,而可以探驪得珠,生死肉骨矣。

抑知言非一端,義各有當,古人立論,各道其道,有不可不分而觀之者乎!夫《難經》所謂傷寒有五,之一曰中風,及仲景《傷寒論》所謂太陽中風之桂枝湯證,固明明外感初步之風寒也。其病在經,未嘗深入,則與猝然昏僕之中風,迥不相侔,是必異病同名,不可相提並論。

此其義固人人能知之而能言之。不意《千金》、《外臺》之治猝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忽忽,神情悶亂者,首推小續命湯一方,仍是仲景之麻桂二方加味,則可知彼時之所謂中風,雖其證與仲景之太陽中風不同,而制方之意,固以為即是太陽病之外感風寒,所以用藥同此一轍。

是蓋古人所見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語之猝然中風,必有太陽外寒見症,則仍與仲景之所謂太陽中風,無甚差池。所以金元以來,每謂中風中經絡者,外有六經形症,通以小續命湯加減主治,張潔古氏且有桂枝續命、麻黃續命等六經加減,號為定法,豈非以風從表受,病在經絡立論?是又與《傷寒論》六經皆有中風之意,同一理論。

更證以《外臺秘要》中風方,首列深師之桂枝湯、麻黃湯,所治之證,所用之藥,皆與《傷寒論》之太陽中風吻合,益可知六朝隋唐之所謂中風,未嘗不與《難經》、《傷寒論》之所謂中風同一畦町,然必非近今所見眩暈暴僕、痰涎上湧、神志昏迷之中風,可斷言也。〔批〕(謂續命諸方為附會《傷寒論》太陽中風而作,語雖新奇,卻有至理。

再申之以方中所用諸藥,何以能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語諸病?則雖有儀秦之辯,亦必不能為切當之解說。可見古人制方之時,本在五里霧中,今既大放光明,則似此雜亂無章之古方,必不可復存,以淆惑學者視聽。作者能推測古人制方之意,宛如身歷其境,真是傳神之筆。

)(壽頤按:《千金》、《外臺》小續命湯,所謂治猝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忽忽,神情悶亂等症,其實已無一非內風暴動,氣血上菀,激動腦神經,失其功用之病。

何嘗有外來之風邪,且何嘗有太陽經見症?而制此方者,乃比附於《傷寒論》之太陽中風,合用麻桂二方加味,本不可解,蓋制方者知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語等症之名為中風,而又見《傷寒論》有太陽中風之明文,遂誤認此之中風即彼之中風,因而依門傍壁,竟用太陽經例,製成此怪不可識之方。

白話文:

中風的病名,最早見於《素問》,之後在《甲乙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都有記載。到了隋唐時期,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孫思邈《千金要方》、王焘《外台秘要》等醫書,對中風的各種症狀和治療方法都有詳細的論述,這些都是我國醫學歷久彌新的重要成就。後世的學者想要了解中風的診治規律,就必須研讀這些醫籍,才能有所領悟,掌握生死攸關的醫術。

然而,古人的觀點並不完全一致,各有各的道理,我們不能不加以區分。 《難經》中提到的五種傷寒,其中一種就是中風;而《傷寒論》中提到的太陽中風,以及用桂枝湯治療的證候,明顯是風寒外感初期。疾病停留在經絡階段,還沒有深入臟腑,這和突然昏倒的中風完全不同,這屬於同名異病,不能混為一談。

這一點,大家都明白。但令人意外的是,《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治療猝然發作、危及生命的中風(症狀包括身體抽搐、口眼歪斜、舌頭僵硬不能說話、神志恍惚、神情煩躁)的藥方,首推小續命湯,此方是仲景的麻黃湯和桂枝湯加味而成。這說明當時所指的中風,雖然症狀與仲景的太陽中風不同,但用藥思路卻認為還是外感風寒,所以用藥方法也一樣。

這是因為古人所見到的身體抽搐、口眼歪斜、舌頭僵硬等猝然發作的中風,都伴有太陽經受寒的症狀,因此與仲景所說的太陽中風差別不大。所以,金元時期的醫家認為中風是經絡受邪,都有六經的症狀表現,都用小續命湯加減來治療,張元素還有桂枝續命湯、麻黃續命湯等六經加減方,號稱定法,這不也是認為風邪從表而入,病在經絡嗎?這與《傷寒論》認為六經都有中風的理論是一致的。

再看看《外台秘要》的中風方,首列的就是深師(指張仲景)的桂枝湯、麻黃湯,治療的證候和使用的藥物,都與《傷寒論》中的太陽中風相符。這更證明了六朝隋唐時期的中風,與《難經》、《傷寒論》中的中風是同一類疾病。但這與現代所見的眩暈昏倒、痰涎湧出、神志不清的中風,卻是大相徑庭的。 (批語:認為續命諸方是附會《傷寒論》太陽中風而作,雖然觀點新奇,但卻是至理。)

再說,方中所用的藥物,為什麼能治療身體抽搐、口眼歪斜、舌頭僵硬等病症呢?即使有精妙的辯解,也無法作出恰當的解釋。可見,古人制定這些方劑的時候,其實是摸不著頭腦的,現在醫學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像這些雜亂無章的古方,就應該廢棄,以免混淆學者的視聽。(作者能推測古人制方用意,如同親身經歷一樣,真是神來之筆。)

(壽頤按語:《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的小續命湯,用於治療猝然發作、危及生命的中風(症狀包括身體抽搐、口眼歪斜、舌頭僵硬不能說話、神志恍惚、神情煩躁),實際上都是內風暴動、氣血逆亂、衝擊腦神經導致腦神經功能失常的疾病。

根本沒有外來風邪,也沒有太陽經的症狀。而制定這個方子的醫家,是比附於《傷寒論》的太陽中風,將麻黃湯、桂枝湯合用加味而成,這種做法本身就不可理解。這是因為制定方子的醫家,知道身體抽搐、口眼歪斜、舌頭僵硬等症狀被稱為中風,又看到《傷寒論》中有太陽中風的記載,於是誤以為這兩種中風是同一種病,所以就依樣畫葫蘆,沿用太陽經的治療方法,制定出這個怪異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