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斠詮》~ 卷第三 (21)
卷第三 (21)
1. 第七節,清熱之方
〔批〕(外臺)、《千金》是漢魏六朝醫方之淵藪,習醫者皆不可不一問津,但終是類書體例,瑕瑜互見,不可盡信耳。),此方雖未及潛降一層,以治氣血上菀,沖激腦經,或未必遽有捷效,然柔潤清勢,亦未嘗不可少殺其沖激之勢。《千金》亦用此方,以治肢體不收、神情恍惚及不識不言之症,更可見內熱生風之病,本是古人所恆有,而似此清熱涼潤之方,又是六朝隋唐通用之治法。後之學者,慎弗徒執《金匱》寒虛相搏邪在皮膚一節,而止知有外邪之中風也。
壽頤又按:葛根氣味俱薄,能鼓舞胃氣,升舉清陽,發泄肌表,故為傷寒陽明經主藥。仲景桂枝加葛根湯,治太陽病項背強,汗出惡風,是風寒入絡、經隧不利之病,則葛根有通絡散邪之功也。葛根湯治項背強,無汗惡風,則葛根為升陽泄表之用也。葛根湯又治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葛根黃芩黃連湯治太陽病誤下而利遂不止,是葛根能升舉脾胃下陷之清陽也。〔批〕(證之於古。
),葛根功用,觀此數方之主治,已可得其神髓。下逮六朝,則有用鮮葛根搗汁以治胃熱者,是以《名醫別錄》有生根汁大寒之說,而《本草經》亦有主嘔吐一條,似又為清胃定嘔之用。然使果能定嘔止逆,則必與升舉脾胃清陽一層自相矛盾,亦即與治二陽合病下利一條枘鑿不合。
今治麻疹不透、面部不發者,恆用乾葛根三五分,和入泄表開肺隊中,一劑即能透出,是其上升胃氣極為迅速之明證。〔批〕(驗之於今。)而用之過當,則為頭痛、巔頂痛、夜不成寐。若其人本有痰涎而胸滿泛惡者,誤服乾葛,必嘔吐不已,則升陽而引動胃家逆氣,為害不小。
蓋葛根上升至捷,殊覺古人以治嘔逆,必不穩愜,雖曰鮮者搗汁,涼潤可以下行,當與乾者有間。須知利於清氣之下陷者,必不利於濁氣之上逆。《外臺》、《千金》以此方治諸風,為內熱而設,其時未知是氣血上升為病,用之以清胃熱,固是古人常法。然今既悟徹氣血上菀之理,則葛根挾上升之性,必非此病針對之藥,不可盡信古書,率爾效顰,反以貽害。蓋凡用一藥,皆不可不細心體會,而深知其實在之利弊也。
近賢王孟英輩,論溫熱之病,忌表忌升,於柴、葛二藥,恨於切齒,畏如砒鴆,雖有時未免言之太甚,然輕率用之,貽禍甚巨,升散發表之僨事,固非陶節庵輩所能知也。〔批〕(每用一藥,而能如是體會研求,醫學哪有不昌明之理?然心粗氣浮之流,必不可以語此。)
生地黃煎
《千金》,治熱風心煩悶,及脾胃間熱,食不下方。
生地黃汁,枸杞根汁(各二升),生薑汁,酥(各三升)
荊瀝,竹瀝(各五升),天冬,人參(各八兩),茯苓(六兩)
白話文:
第七節,清熱之方
《外臺秘要》和《千金要方》是漢魏六朝時期醫方的寶庫,學習中醫的人都應該參考,但它們畢竟是像百科全書一樣的書籍,優缺點並存,不能完全相信。這個方子雖然沒有更深層次地去降火,來治療氣血上湧,衝擊腦部的問題,可能不會馬上見效,但它柔和滋潤的清熱力量,也還是可以稍微減緩這種衝擊的勢頭。《千金要方》也用這個方子來治療肢體不能自主、精神恍惚、以及不說話不認人的症狀,更可見體內生熱而導致「生風」的病症,本來就是古人經常遇到的,而像這種清熱涼潤的方子,也是六朝隋唐時期常用的治療方法。後世的學者,千萬不要只執著於《金匱要略》中寒虛相搏、邪在皮膚的說法,而只知道有外感風邪引起的中風。
壽頤按:葛根氣味都很薄弱,能鼓舞胃氣,向上提升清陽之氣,向外發散肌表的邪氣,所以是治療傷寒陽明經病的主要藥物。張仲景的桂枝加葛根湯,治療太陽病引起的脖子後背僵硬、出汗怕風,是因為風寒進入經絡、經脈不通暢,葛根有疏通經絡、散邪的作用。葛根湯治療脖子後背僵硬,沒有汗又怕風,則葛根是利用其升陽發散表邪的功效。葛根湯還治療太陽陽明兩經合病的下痢,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太陽病誤用下法導致下痢不止,說明葛根能向上提升脾胃下陷的清陽之氣。 (從古籍驗證。)葛根的功效,從這些方子的主要治療方向來看,已經可以把握它的精髓。到了六朝時期,則有使用新鮮葛根搗汁來治療胃熱的用法,所以《名醫別錄》有說生葛根汁大寒的說法,而《本草經》也有提到它能治療嘔吐,似乎又是用來清胃止嘔的。但如果真的能止嘔逆,就一定會與它提升脾胃清陽的作用互相矛盾,也與治療太陽陽明兩經合病下痢的用法不一致。
現在治療麻疹疹子發不出來、臉部沒有疹子的情況,經常會用乾葛根三五分,加入發散表邪、宣通肺氣的藥方中,一劑藥就能使疹子透出來,這證明了它提升胃氣的速度非常快。(從現代驗證。)但如果用過量,就會導致頭痛、頭頂痛、晚上睡不著覺。如果這個人本身就有痰涎、胸悶噁心,誤服乾葛根,必定會嘔吐不止,這是因為葛根升陽之性引動胃中逆氣,危害不小。
葛根上升的作用太快,讓人覺得古人用它來治療嘔逆,一定不穩妥。雖然說新鮮的葛根搗汁,涼潤可以向下走,但肯定和乾葛根有區別。要知道,有利於清氣下陷的,必定不利於濁氣上逆。《外臺秘要》、《千金要方》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各種「風病」,是針對體內有熱的情況而設的。當時還不知道是因為氣血上湧導致的疾病,用它來清胃熱,本來是古人常用的方法。但現在既然已經了解氣血上湧的道理,那麼葛根挾帶著上升的特性,就肯定不是針對這種疾病的藥,不能完全相信古書,隨便模仿,反而會留下禍患。大凡用藥,都必須仔細體會,深入了解它的實際利弊。
近代的名醫王孟英等人,議論溫熱病的治療時,反對使用發散的藥物,對於柴胡、葛根這兩種藥,恨之入骨,畏懼它們如同砒霜毒藥。雖然有時他們的說法可能有些過於極端,但如果輕率地使用這些藥,會留下很大的禍患,發散表邪而導致的失敗,不是陶節庵等人所能理解的。(每用一藥,都能像這樣體會研究,醫學哪有不興盛的道理?然而粗心浮躁的人,是不能跟他們說這些的。)
生地黃煎
《千金要方》記載,這個方子治療熱風導致的心煩悶、以及脾胃間有熱、吃不下飯的情況。
生地黃汁、枸杞根汁(各二升),生薑汁、酥油(各三升),荊瀝、竹瀝(各五升),天冬、人參(各八兩),茯苓(六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