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壽頤

《中風斠詮》~ 卷第三 (2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20)

1. 第七節,清熱之方

中風證治,但讀古書續命諸方,每謂古人皆為外感寒風設法,寧不與肝風自煽、氣血上菀之旨背道而馳?然細繹《千金》、《外臺》二書,則涼潤之劑,亦所恆有,已可見內熱生風之證,本是古今所同。而如許仁則之論內風,尤其剴切詳明,大開覺悟,固不待河間、丹溪,而始知其為內因也。

惜乎末學淺近自安,不求博覽,遂令古人良法幾若無聞,以此談醫,能無弇陋?茲錄涼潤清熱之劑,列為一類,可知續命一派,本是一偏之見,必不可以療治內因之風,而學者欲為切實有用之學,又安可擯絕古書,束之高閣耶?〔批〕(古書固不可不讀,然醫界中能讀古書之人,已恐不可多得。若能於古書之中擇善而從,自具隻眼,苟非真學識、真閱歷,亦復談何容易。

奈何不學無術之流,偏喜藉此一門,以為謀生捷徑,此洄溪老人所以有行醫之嘆也。)

生菖根三味湯

《外臺》引許仁則療諸風病方

原文曰:此病多途,有失音不得語,精神如醉人,手足俱不得運用者;有能言語,手足不廢,精神恍惚,不能對人者;有不能言語,手足廢,精神昏亂者;有言語、手足、精神俱不異平常,而發作有時,每發即狂浪言語,高聲大叫,得定之後,都不自省者;有發則狂走叫喚者;有發則作牛羊禽獸聲,醒後不自覺者;有發即頭旋目眩,頭痛眼花,心悶輒吐,經久方定者;有每發頭痛流汗,不能自勝舉者。此等諸風,形候雖別,尋其源也,俱失於養生。

本氣既羸,偏有所損,或以男女,或以飲食,或以思慮,或以勞役,既極於事,能無敗乎!當量已所傷而舍割之,靜養息事,兼助以藥物,亦有可復之理。風有因飲酒過節,不能言語,手足不遂,精神昏恍,得病經一兩日,宜服此方。

生葛根(一挺,長一尺,徑三寸),生薑汁(一合),竹瀝(二大升)

壽頤按:權量之制,皆古小而今大。隋以前之一兩、一升,大率當唐以後三分之一。唐世通用之權量,固已皆大,惟藥劑猶用古法,所以唐世藥方,其分量大約與古方相近,此唐人所以有大稱、小稱之名也。然藥劑中或有用當時之權量者,則加「大」字以別之,如此方所謂「二大升」,是其例矣。

上藥取生葛根洗刷,搗極碎,榨取汁令盡,又搗,即以竹瀝灑,再榨取汁,汁盡又搗,不限遍數,以葛根粉汁盡為度,和生薑汁,棉濾之,細細溫服。

附:千金竹瀝湯,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方。

竹瀝(二升),生葛汁(一升),生薑汁(三合)

上三味,相和,溫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

壽頤按:竹瀝、生葛,皆涼潤以清內熱,薑汁以化痰壅,且以監製竹瀝、葛汁之過於寒涼。讀許氏之論,謂失於養生,是即河間水不制火之旨。所述失音不語、精神如醉、手足不用諸症,豈非《金匱》之所謂不遂、不仁、不識人、舌難言?而許氏能知其病由內因,藥主涼潤,豈得謂古人之治中風者,止有續命湯一法?許氏此論,豈不較之《金匱》切近病情?惟近人多見《金匱》,少見《外臺》,遂不知有此議論耳。

白話文:

第七節,清熱之方

中風的治療,只讀古代延命救急的方劑,往往認為古人都是針對外感寒風而設方,難道不與肝風自發、氣血上逆的道理相違背嗎?然而仔細研讀《千金方》、《外台秘要》兩書,就會發現涼潤的藥劑也經常出現,足以證明內熱生風的病症,古今都是共通的。而許仁則關於內風的論述,尤其精闢詳盡,讓人豁然開朗,根本不需要等到河間派、丹溪派,就已經知道中風的內因了。

可惜的是,許多後學淺薄自滿,不肯廣泛學習,以致於古人許多好方法幾乎沒聽聞過,這樣談醫,能不淺薄嗎?這裡列出一些涼潤清熱的藥方,歸為一類,可以看出延命一派的觀點只是一方面,不能用來治療內因引起的風症,而學習者想要學習真正有用的醫術,怎麼能摒棄古書,束之高閣呢?(批註:古書確實不能不讀,但是醫界中能夠讀懂古書的人,恐怕已經不多了。如果能夠從古書中擇善而從,獨具慧眼,如果不是真學識、真經歷,又談何容易呢?可惜的是,那些不學無術的人,卻偏愛藉此為生,以為是謀生的捷徑,這就是洄溪老人感嘆行醫之難的原因。)

生菖根三味湯

《外台秘要》引用許仁則治療各種風病的方劑:

原文說:這種病有很多類型,有的失音不能說話,精神恍惚像醉酒一樣,手腳都不能活動;有的能說話,手腳沒事,但精神恍惚,不能與人交流;有的不能說話,手腳癱瘓,精神昏亂;有的說話、手腳、精神都和平常一樣,但偶爾發作,每次發作就胡言亂語,大聲喊叫,發作停止後,自己都不記得了;有的發作時狂奔亂叫;有的發作時發出牛羊禽獸的聲音,清醒後自己也不記得;有的發作時頭暈目眩,頭痛眼花,噁心嘔吐,很久才能平靜;有的每次發作都頭痛冒汗,難以忍受。這些風症,雖然症狀不同,但追究其根源,都是由於養生失調。

人體元氣已虛弱,又遭受損傷,可能是由於男女之事,或是飲食不節,或是思慮過度,或是勞累過度,到了極點,能不生病嗎!應該根據自己受損的情況,有所節制,靜養休息,同時輔以藥物,也是可以恢復的。風症有的是因為飲酒過度,不能說話,手腳不靈便,精神恍惚,得病一兩天,適合服用這個方劑。

藥方:生葛根(一根,長一尺,直徑三寸)、生薑汁(一合)、竹瀝(兩大升)

壽頤按:古代的度量衡,都比現在的小。隋朝以前的一兩、一升,大約相當於唐朝以後的三分之一。唐朝通用的度量衡,已經都比以前大了,但藥劑仍然使用古代的標準,所以唐朝的藥方,其劑量大約與古代的藥方相近,這就是唐朝人所以有大稱、小稱的原因。但是藥劑中也有使用當時度量衡的,就在前面加個「大」字來區分,像這個方子裡的「兩大升」,就是這樣。

用法:將生葛根洗淨,搗碎,榨取汁液至盡,再搗碎,用竹瀝稀釋,再次榨取汁液,汁液榨盡後再搗碎,次數不限,直到葛根粉汁液全部榨出為止,與生薑汁混合,用棉布過濾,溫熱服用。

附:千金竹瀝湯,治療四肢抽搐,心神恍惚,不認識人,不能說話的方劑。

藥方:竹瀝(兩升)、生葛汁(一升)、生薑汁(三合)

用法:將三味藥混合,溫熱,分三次服用,早晨、中午、晚上各服一次。

壽頤按:竹瀝、生葛根,都是涼潤的藥物,用來清泄內熱,生薑汁用來化痰,並且可以緩解竹瀝、葛根汁過於寒涼的性質。讀許仁則的論述,他說病因是養生失調,這正是河間派“水不制火”的道理。書中所說的失音不語、精神恍惚如醉酒、手腳不能活動等症狀,難道不是《金匱要略》中所說的肢體不遂、感覺遲鈍、不認識人、說話困難嗎?而許仁則能夠知道此病的病因是內因,藥物也主要使用涼潤的藥物,怎麼能說古代治療中風只有延命湯一種方法呢?許仁則的論述,難道不比《金匱要略》更貼近病情嗎?只是現代人多見《金匱要略》,少見《外台秘要》,所以不知道有這種說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