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斠詮》~ 卷第三 (16)
卷第三 (16)
1. 第五節,化痰之方
甘草(炙,一錢),生薑(三片)
上五味,水煎,空心溫服。原方有烏梅肉,今多不用,去之。
壽頤按:此治痰通用之方。雖曰半夏燥津,專治濕痰,然痰之生也,皆本於脾胃濕滯,凡所謂燥痰者,皆病久之化,非痰生於燥也。固此為痰飲家通用之主方,凡治一切痰病,無不本此。
溫膽湯,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多汗不寐,短氣乏力,皆由寒涎沃膽所致。
即二陳湯加枳實、竹茹。
導痰湯,治濕痰內外壅盛。
即二陳湯加南星、枳實。
滌痰湯,治類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即導痰湯加菖蒲、人參、竹茹。
壽頤按:膽怯易驚,是痰涎內盛,古人謂之寒涎沃膽者,以痰涎為濁陰所凝結,因謂之寒,非真寒也。是以方名溫膽,而並無一味溫藥,導痰滌痰,大旨相近,皆最適用之成方也。
青州白丸子,治風痰壅盛,嘔吐涎沫,手足癱瘓,及小兒驚風。
白附子(二兩,生用),半夏(七兩,水浸,去衣,生用)
南星(二兩,生用),川烏(去皮臍,五錢,生用)
上為末,絹袋盛於井花水內,澄出粉,未出者揉令出,渣再磨再澄,用磁盆日中曝,夜露,每日一換新水,攪而澄之,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去水曝乾如玉片,以糯米粉作稀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無時。如癱瘓,酒下;小兒驚風,薄荷湯下三五丸。
喻嘉言曰:此方治風痰之上藥,然雖經制煉,溫性猶存,熱痰迷竅,非所宜施。
壽頤按:此方本用青州范公泉之水澄粉,故方以地名,如阿膠之類。取水性之沉重者,以開痰降濁;烏附星夏,皆用其生,而澄浸去毒,又是制煉之一法。然本性猶存,誠如嘉言之論,要知制方之意,必為陰霾猝乘、真陽欲亡者立法,猶之三生飲,而其毒稍減,其性較和,雖曰專治風痰,須知風非外風,而痰是寒痰,本非通治熱痰之劑。用生薑湯下者,仍是為星夏烏附解毒之計,初非欲以疏泄外感風寒。
若曰癱瘓酒下,則苟是肝陽,溫以濟溫,殊非良法。而小兒驚風,尤多肝火上壅,更非所宜,乃用薄荷湯下,是又以為外感之風,而欲其疏泄,甚非立方之旨。惟中氣虛寒之慢脾風,其痰上塞,或可用此。然證已瀕危,恐亦無濟。而更取薄荷泄散以為導引,尤為悖亂。此欲用古方者,所宜細心探討,而必不可人云亦云者也。
指迷茯苓丸,治中脘留伏痰飲,臂痛難舉,手足不能轉移,背上凜凜惡寒。
半夏曲(二兩),茯苓(一兩),枳殼,風化硝(各半兩)
薑汁打神麯,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淡薑湯下。
壽頤按:此方為中都留飲,而經隧不利者立法。盪滌其垢膩,則機軸自靈,本非治肢節痹著之病,又為治痰飲者,別出一副機軸。
白話文:
第五節,化痰之方
甘草(炙過,約3.75克),生薑(三片)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在空腹時溫服。原本的藥方裡有烏梅肉,但現在大多不使用,所以將其去除。
**壽頤認為:**這個方子是治療各種痰證通用的方劑。雖然說半夏性燥能使津液減少,主要治療濕痰,但痰的產生,根本原因都在於脾胃的濕氣停滯。所謂的燥痰,都是病久之後的變化,並非痰本身就乾燥。所以這個方子是治療痰飲的通用主方,凡是治療一切痰病,都離不開這個基礎。
**溫膽湯:**治療心膽虛弱,容易受驚嚇,多汗失眠,氣短乏力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寒痰侵擾膽所引起的。
這個方子是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上枳實、竹茹。
**導痰湯:**治療濕痰在體內外壅盛的症狀。
這個方子是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上南星、枳實。
**滌痰湯:**治療類似中風,痰迷心竅,導致舌頭僵硬,不能說話的症狀。
這個方子是在導痰湯的基礎上,加上菖蒲、人參、竹茹。
**壽頤認為:**膽虛容易驚嚇,是因為體內痰涎過多,古人稱之為「寒涎沃膽」,是因為痰涎是濁陰凝聚而成,所以稱為「寒」,並非真的寒冷。因此方子取名「溫膽」,但其中卻沒有一味溫熱的藥材。導痰湯和滌痰湯,主要治療方向接近,都是非常實用的成方。
**青州白丸子:**治療風痰壅盛,嘔吐痰涎,手腳癱瘓,以及小兒驚風。
藥材包括:白附子(約75克,生用),半夏(約262.5克,用水浸泡後去皮,生用),南星(約75克,生用),川烏(去皮臍,約18.75克,生用)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絹布袋裝好,放入井水中浸泡,澄清出粉末,沒有澄清出來的要揉搓使其出來,剩下的渣滓再磨再澄,用瓷盆裝好,白天放在太陽下曝曬,晚上放在露天,每天換新的水,攪拌後澄清,春天浸泡五天,夏天三天,秋天七天,冬天十天,去除水分,曬乾後像玉片一樣。用糯米粉做成稀糊,把藥粉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生薑湯送服,不限時間。如果是癱瘓,用酒送服;小兒驚風,用薄荷湯送服三到五丸。
**喻嘉言說:**這個方子是治療風痰的上好藥,但是即使經過煉製,溫性仍然存在,如果是熱痰迷竅,就不適合使用。
**壽頤認為:**這個方子原本是用青州范公泉的水來澄粉,所以方子以地名命名,就像阿膠一樣。取水的沉重之性,用來開痰降濁;烏頭、附子、南星都用生的,而且經過浸泡去除毒性,也是煉製的一種方法。但藥性仍然存在,確實像喻嘉言所說的,要知道這個方子的用意,一定是針對陰霾突然來襲,導致真陽欲亡的情況而設的,就像三生飲一樣,只是毒性稍減,藥性比較平和。雖然說專門治療風痰,要知道這個風並非外感風邪,而痰是寒痰,本來就不是治療熱痰的藥劑。用生薑湯送服,仍然是為了給南星、半夏、川烏解毒,並不是想要疏散外感風寒。
如果說癱瘓用酒送服,如果真的是肝陽亢盛,用溫性的藥物來助長熱性,就不是好的方法。而小兒驚風,大多是肝火上炎,更不應該使用這個方子,卻用薄荷湯送服,又是認為是外感風邪,想要疏散,就更加偏離了這個方子的本意。只有中氣虛寒的慢脾風,導致痰塞在上面,或許可以用這個方子,但這個病已經很危險了,恐怕也無濟於事。而且還用薄荷來疏散引導,更是錯誤的做法。使用古方的人,應該仔細探討研究,絕對不可以人云亦云。
**指迷茯苓丸:**治療停留在中焦的痰飲,導致手臂疼痛難以舉起,手腳不能轉動,背部感覺寒冷怕冷。
藥材包括:半夏曲(約75克),茯苓(約37.5克),枳殼、風化硝(各約18.75克)。
用薑汁來製作神麯,把藥材做成糊狀,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淡薑湯送服。
**壽頤認為:**這個方子是針對痰飲停留在中焦,導致經絡運行不暢的情況而設立的。清除體內的污垢,經絡自然就能暢通,這個方子並不是治療肢體關節麻木的病症,而是為治療痰飲,另外開闢一條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