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壽頤

《中風斠詮》~ 卷第三 (1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17)

1. 第五節,化痰之方

控涎丹,治脅下痰積作痛。

甘遂,大戟,白芥子

等分為末,曲糊丸,薑湯下十五丸至二十丸。

壽頤按:此攻逐痰涎之峻劑,古書主治,謂忽患胸背腰胯手腳痛不可忍,牽連筋骨,坐臥不寧,走移無定,是痰涎伏在胸膈上下,變為此病。或頭重不可舉,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黏,口角流涎,臥則喉中有聲,手腳腫痹,疑是癱瘓,但服此藥數服,其病如失云云。是即痰塞中州,氣逆上壅,神經不用之證,故有以上諸恙,忽然而起。

〔批〕(「忽然而起」四字,最宜著眼,是腦神經病也。),古人立法,不治其肢節之痹痛,而專逐其痰涎,剿破巢穴,去其憑依,則機關自利,正是手眼之獨高處,與指迷茯苓丸用意同而用藥更猛,當隨其緩急輕重而擇用之。張石頑謂形盛色蒼、氣壯脈實之人,有以上諸症者宜之,後以六君調補。

若氣虛皎白、大便不實、小便清利者誤服之,則不旋踵而告變矣。

礞石滾痰丸,王隱君《養生主論》,治頑痰積滯。

青礞石(一兩),沉香(五錢),大黃(酒蒸熟,切,曬),黃芩(各八兩)

上礞石打碎,用焰硝一兩,同入瓦罐,泥固,火煅,石色如金為度,研末和諸藥,水丸梧子大,白湯食後服。人壯氣實者,可至百丸,當下痰積惡物。

壽頤按:頑痰痼積,非攻不可,王隱君專以此方見長,讀其治案,未免恃之太偏,言之過甚。然果有實滯,亦不能不用此法。惟痰之與飲,病情不同,飲是清稀之涎,屬於寒化,攻飲者宜茯苓丸、控涎丹之類;痰是凝厚之質,屬於火化,攻痰者宜此方,亦不可混同論治者也。

貝母瓜蔞散,治肥人中風,口眼喎斜,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貝母,瓜蔞,南星(泡),荊芥,防風,羌活,黃柏

黃芩,黃連,白朮,陳皮,半夏(湯泡七次),薄荷

甘草(炙),威靈仙,天花粉(各等分)

加生薑煎。

喻嘉言曰:中風證多挾熱痰,而肥人復素有痰,不論左右,俱作痰治是矣。但肥人多虛風,瘦人多實火,虛風宜用甘寒一派,如竹瀝、人參、麥冬、生地、生葛汁、生梨汁、石膏、瓜蔞、玉竹、胡麻仁等藥。〔批〕(瘦人多火是矣。然肥人亦多有痰熱,不可概以為虛而投滋膩,是當以脈症辨之。

),此方三黃並用,可治瘦人實火,而不宜於肥人虛風。存之以備實火生風生熱之選。

壽頤按:中風而手足麻木,甚至癱瘓不用,皆痰熱上乘神經為病,丹溪左氣右血,本是空言。此方以清熱泄痰為主,謂不論左右,皆作痰治,是能獨抒己見,不為古書束縛,識力固自有真。究之此證之風,純由痰熱生風,初非外感,必不當參用外風之藥,模稜兩可。而方中猶有荊薄羌防,則亦未能免俗。

白話文:

第五節,化痰之方

控涎丹,治療脅肋下方因痰積聚而引起的疼痛。

藥方組成:甘遂、大戟、白芥子,將這三種藥材等量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藥丸,每次用薑湯送服15到20丸。

說明:這是種猛烈的攻逐痰涎的藥劑,古代醫書記載,這種藥方主要治療突然發生的胸背腰部、胯部、手腳疼痛難忍,牽連筋骨,坐立不安,疼痛部位游走不定等症狀,這些是因痰涎伏藏在胸膈上下所引起的。也可能出現頭部沉重抬不起來、精神昏沉嗜睡、食慾不振、痰液濃稠、嘴角流涎、躺下時喉嚨有痰聲、手腳腫脹麻木,甚至懷疑是癱瘓等情況。但服用此藥幾次後,病情會像消失一般。這就是痰液阻塞在中焦,氣機逆向上湧,導致神經功能失常的表現,所以才會突然出現這些症狀。

[批註]:「突然發作」這四個字最需要注意,這可能是腦神經疾病。古代醫家不治療肢體的麻痺疼痛,而是專門攻逐痰涎,清除病灶,使其失去依附,這樣身體的機能自然會恢復正常,這正是他們高明之處。這種思路與指迷茯苓丸的用意相同,但藥力更加強勁,應該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來選擇使用。張石頑認為體格健壯、面色紅潤、氣力充沛、脈象有力的人,如果出現以上症狀,就適合使用此藥,之後再用六君子湯來調理身體。如果體質虛弱、面色蒼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長的人誤服此藥,很快就會出現不良反應。

礞石滾痰丸,出自王隱君的《養生主論》,治療頑固性痰積。

藥方組成:青礞石(一兩)、沉香(五錢)、大黃(用酒蒸熟,切片曬乾)、黃芩(各八兩)。

製作方法:先將礞石打碎,加入一兩硝石,一起放入瓦罐中,用泥密封,用火煅燒,直到礞石呈現金色,取出研成粉末,再和其他藥材混合,用水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白開水在飯後服用。體格強壯、氣力充沛的人可以服用至一百丸,能排出體內痰積和污穢之物。

說明:頑固性痰積,必須用攻下的方法才能治療。王隱君以這個藥方擅長,但閱讀他的醫案,未免過於依賴此方,說得太過了。然而,如果確實有痰積實滯的情況,也不能不用此法。只是痰和飲的病情不同,飲是清稀的涎液,屬於寒性的,治療飲宜用茯苓丸、控涎丹之類;痰是濃稠的物質,屬於熱性的,治療痰宜用此方,不可混淆。

貝母瓜蔞散,治療肥胖人士中風,口眼歪斜,手足麻木,無論左右,都應以治療痰為方向。

藥方組成:貝母、瓜蔞、南星(泡製)、荊芥、防風、羌活、黃柏、黃芩、黃連、白朮、陳皮、半夏(用湯泡七次)、薄荷、甘草(炙用)、威靈仙、天花粉(各等份)。

使用方法:加入生薑煎煮服用。

喻嘉言說:中風多夾雜熱痰,而肥胖的人本身就容易有痰,不論偏癱發生在哪一側,都應該從治療痰的角度入手。但是,肥胖的人多為虛風,而瘦弱的人則多為實火,虛風宜用甘涼的藥物,如竹瀝、人參、麥冬、生地、生葛汁、生梨汁、石膏、瓜蔞、玉竹、胡麻仁等。

[批註]:(瘦人多火的說法是對的。但是肥胖的人也多有痰熱的情況,不可一概認為虛弱而使用滋補的藥物,應該根據脈象和症狀來辨證。)這個方子同時使用三黃,可以治療瘦弱之人實火的病症,但不適合肥胖之人虛風的病症。保留此方,是為了應對實火生風生熱的選擇。

說明:中風導致手足麻木,甚至癱瘓不能動彈,都是痰熱上擾神經引起的疾病。丹溪提出的「左氣右血」的理論是沒有根據的。這個方子以清熱化痰為主,提出不論偏癱發生在哪一側都應以治療痰為方向,可見其能獨立提出自己的見解,不受古代醫書的束縛,其見識確實高明。追根究底,這種中風的病因純粹是痰熱生風,並非外感引起,所以不應使用治療外感風邪的藥物。然而方中仍有荊芥、薄荷、羌活、防風等藥,說明其未能完全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