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斠詮》~ 中風斠詮卷第一 (6)
中風斠詮卷第一 (6)
1. 第三節 論昏瞀猝僕之中風,無一非內因之風
昏瞀猝僕、痰壅涎流,而語言謇澀、癱瘓不仁,此舉世所共知為中風之病也。惟考之《素問》,則凡此諸症,皆未嘗謂之中風。蓋《素問》之所謂中風者,只是風邪襲表,病在肌腠經絡,本無俄頃之間即已矇蔽性靈、汩沒神志,而遽致傾跌僵仆、不動不言之理。〔批〕(《素問》之所謂中風,本無昏瞀猝僕之症,讀者首宜注意。
)(壽頤按:《素問》之明言中風者,本不多見。惟《脈要精微論》曰:「中惡風者,陽氣受也。」則明言其人陽氣不充而始受病,可知其所謂惡風者,必為肅殺之寒風,此古人治中風,所以必用麻桂羌防、姜辛烏附、大小續命湯等溫經散寒之劑也。又《通評虛實論》曰:「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
」則謂風邪留著經絡肌肉為病,故其人消瘦,則風痹之證,亦外風也。又《風論》有「飲酒中風」、「入房汗出中風」、「新沐中風」數條,無一非外感之風,皆可斷言,而未嘗有一條內動之風陽名之為中風者。〔批〕(《素問》本不以內風為中風,則今之所謂中風,必不能援引《素問》之中風為據。
)所以《甲乙經》、《巢氏病源》、《千金》、《外臺》諸書所論中風,皆是外感之風,而肝陽自動之內風,絕不雜廁其間,固皆本之於《素問》者也)若《素問》所論內風自動、眩暈昏僕之病,則《通評虛實論》所謂僕擊偏枯,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
(壽頤按:「高梁」讀為「膏粱」,以富貴家肥甘太過,釀痰蘊濕,積熱生風,致為暴僕偏枯,猝然而變,如有所擊者,然則聲色酒醴,斷喪真元,皆在其中,病由內因,最為明顯。此《素問》所言昏僕偏枯之正義也。
何以《金匱》竟以喎僻不遂、不仁難言、不識人等,謂之賊邪,而《甲乙經》亦有偏中邪風、擊僕偏枯二句,明明與《素問》背道而馳,是不可不據《素問》以正《金匱》、《甲乙》之誤)〔批〕(《素問》此條,最宜認定,然後方知後世各家,竟是無一不誤。)《五臟生成篇》所謂徇蒙招尤、目冥耳聾,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也。
(壽頤按:「徇蒙招尤」一句,甚是費解,注家多拘泥本字,如塗塗附,皆不可通。要知古字最多假借,漢人讀經,有改讀之例,重字音不重字形,凡音近音轉之字,多可借讀,《素問》尚是周秦遺書,假借字及古字古義不少,讀者不可不知此例。此節謂徇蒙招尤、目冥耳聾,病在足少陽厥陰二經,明是肝膽火升、內風煽動、眩暈昏瞀之候。
則「徇」字當讀為「眴」,實即借為「眩」字,「蒙」字本有「冒」義,古多通用,惟「眩冒」之「冒」,本是「矇昧不明」之義,已借「冒」為「蒙」,則「徇蒙」可讀為「眩冒」,亦可讀為「眩蒙」。「招尤」則讀為「招搖」,實即「掉搖」,「招」之為「掉」,「尤」之為「搖」,皆一聲之轉,且本是形容之辭,但當通之以意,而不能墨守本字正義者。凡古書中之形容字,多無一定字形,是其例也。
白話文:
本文討論中風的病因,指出世人普遍認為昏迷、猝倒、痰涎壅塞、言語不清、半身不遂等症狀是中風,但《素問》並未如此定義。 《素問》所指的中風是外感風邪,侵犯肌膚經絡,並不會立即造成神志昏迷、猝然倒地等情況。 後世醫書如《甲乙經》、《巢氏病源》、《千金方》、《外臺秘要》等,論述的中風也多為外感風邪。
然而,《素問》也提及內風導致眩暈昏迷猝倒的病症,例如富貴之人因飲食過度,導致痰濕積熱,內生風邪,而出現突然倒地、半身不遂等情況。 這與《金匱要略》及《甲乙經》中所述的類似症狀(如口眼歪斜、肢體麻痺、言語不清、不能辨識他人)有所出入。 作者認為後世醫籍對中風的描述,多有偏誤,應以《素問》的觀點為準。 文中並解釋《素問》中「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一句,認為「徇」應讀作「眴」(眩),「蒙」有「冒」義,「招尤」應讀作「招搖」,意指因肝膽火旺,內風煽動而引起的眩暈昏迷等症狀,並強調古籍中字義的靈活性和音義轉換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