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斠詮》~ 中風斠詮卷第一 (14)
中風斠詮卷第一 (14)
1. 第六節 論仲景傷寒六經皆有中風,本言外感之風,而後人誤以內動之風附會,六經遂有中風中經絡一說
《傷寒論》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本是外感風寒之病,與今之所謂傷風,無分軒輊,故主治之桂枝湯,溫經散寒,和調營衛而已。乃作注者,且謂仲景不曰傷風而曰中風,恐與鼻塞聲重之傷風相混云云,則過於重讀《傷寒論》,而疑仲景所言,必非輕淺之病,遂不問其證情之若何,用藥之若何,幾以《傷寒論》為不易讀,而傷寒方亦不易用,本淺近也,而反以為艱深。此仲景書之所以束諸高閣,而醫道之所以一落千丈也。
〔批〕(世之讀《傷寒論》者,隱隱然自有此心理,然皆其學識之未到耳。果有真知灼見,則仲師成法,無不切中病情,安見古人之方,必不可用之於今日?要非有實在經驗者,因亦未易言此也。
)其亦知太陽病為表病之第一步,桂枝湯治中風證,止是溫經解表,極輕極淺之功用乎?觀仲景以中風為外感風寒之病,蓋當時尚無傷風之名稱,絕非「中」與「傷」之字義,果有輕重於其間。(王秉衡《重慶堂隨筆》,亦言《傷寒論》之中風,即後世之傷風,傷與中字義無殊)又可見其所謂中風者,其症為發熱、汗出、惡風,則當時之對於昏憒暴僕者,必不謂之中風。
仲師之旨,固與《素問》若合符節,惟《傷寒論》之中風,不僅太陽一經,陽明有中風,少陽有中風,而三陰經亦各有中風之條,然其病皆在經絡,本未嘗深入腑臟。蓋以風邪中人,侵入肌腠經絡,本不擇定一經,太陽屬表,陽明、少陽,其經亦皆屬表,即曰三陰屬裡,然三陰之經,亦無不在表也。
仲景六經皆有中風,正與《甲乙經·病形脈診篇》所謂或中於陰,或中於陽,上下左右,無有恆常之說,同一理論。(壽頤按:萬病皆以六經論治,蓋經絡者,如臟腑之枝葉;臟腑者,如經絡之本根。病之輕者,多屬經絡,重則漸及腑臟,固不僅外感之病必先見經病也,而外感六淫之病,又無一不先從經絡感受。但不能拘執一經以為受病之始,如寒邪多先見太陽證,溫邪即多先見陽明證及少陽證。
仲景《傷寒論》次序,以太陽病始者,正以風寒之邪,必多先入太陽經,亦以太陽循行部位,自頭至足,所過之地位最多,外感初步必多太陽見症故耳。非謂傷寒之病必先太陽,次陽明,次少陽,如行路者必按部就班、循次進步也。自諸家之注《傷寒論》者,多謂太陽為六經之第一層,故表病必先太陽,已未免強分層次,執一難通。
又有謂六經傳變之次第,必先太陽,而後遞及陽明、少陽,以入三陰者,則又誤以仲景《傷寒論》之次序,認作病情傳變一定之次序。抑知病狀萬端,活潑潑地,豈有依樣葫蘆,逐步進退之理!《素問·熱病論》一日太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云云,雖曰言其步驟之板法,以立之標準,固無不可,頤終嫌其說得太呆,恐非醫理之上乘。
白話文:
《傷寒論》中提到太陽病發熱、出汗、怕風、脈搏緩慢,稱為中風。這其實是外感風寒的疾病,與現代所謂的感冒沒有差別,所以治療用桂枝湯,溫經散寒,調和營衛氣血而已。 有些人認為張仲景不用「傷風」而用「中風」,是擔心與鼻塞聲音嘶啞的感冒混淆,因此過度解讀《傷寒論》,認為仲景所說的必然不是輕微的病症。他們不考慮病情和用藥的實際情況,結果反而把原本淺顯易懂的《傷寒論》和傷寒方劑變得艱澀難懂。這也是《傷寒論》被束之高閣,醫道因此衰落的原因。
(評論:許多讀《傷寒論》的人,潛意識裡都有這種想法,但都是因為學識不夠。如果真正理解了,就能發現仲景的治療方法都切合病情。怎麼能說古人的方劑就不能用於今天呢?沒有實際經驗的人,也不容易說清楚這一點。)
他們是否知道太陽病是表證的第一步?桂枝湯治療中風,只是溫經解表,非常輕微簡單的功效而已?仲景把中風定義為外感風寒的疾病,是因為當時還沒有「傷風」這個名稱,絕不是「中」與「傷」字義上有輕重之分。(王秉衡《重慶堂隨筆》也說《傷寒論》的中風就是後世的傷風,「傷」與「中」的字義沒有區別)由此可見,他所說的中風,症狀是發熱、出汗、怕風,當時對於昏迷抽搐的人,肯定不會稱為中風。
仲景的理論與《素問》相符,但《傷寒論》中的中風,不僅太陽經有,陽明經、少陽經都有,三陰經也有相關條文,但這些病症都在經絡,並沒有深入臟腑。因為風邪侵犯人體,入侵肌膚經絡,並不局限於某一經絡。太陽經屬表,陽明、少陽經也屬表,即使三陰屬裡,但三陰經也並非完全不在表。
仲景六經皆有中風,這與《甲乙經·病形脈診篇》中所說的「或中於陰,或中於陽,上下左右,無有恆常」的說法,是同一理論。(註:所有疾病都用六經來治療,因為經絡就像臟腑的枝葉;臟腑就像經絡的根莖。輕症多在經絡,重則漸及臟腑,所以不只是外感疾病會先出現經絡病變,外感六淫之邪,也必然先從經絡感受。但是不能拘泥於某一經絡是受病之始,例如寒邪多先見太陽證,溫邪多先見陽明證及少陽證。
仲景《傷寒論》以太陽病開篇,是因為風寒之邪多先入太陽經,而且太陽經循行部位從頭到腳,經過的部位最多,外感初期大多出現太陽經的症狀。這並不是說傷寒病一定先從太陽經開始,再到陽明經、少陽經,像走路一樣循序漸進。許多注解《傷寒論》的人都認為太陽經是六經的第一層,所以表證一定先從太陽經開始,這未免過於強分層次,執著於一點而難以通達。
還有人說六經傳變的順序,一定先太陽經,然後依次傳到陽明、少陽,再到三陰,這又誤把《傷寒論》的章節順序當作病情傳變的固定順序。要知道病情千變萬化,活潑多樣,怎麼可能像刻板的步驟一樣,循序漸進呢!《素問·熱病論》說一日太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等等,雖然說明了步驟的規律,作為標準,也並非不可,但我還是覺得它太死板,恐怕不是醫理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