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斠詮》~ 卷第三 (4)
卷第三 (4)
1. 第五節,化痰之方
內風上擾,多挾胸中固有之濁痰,隨氣而湧,所以古今之治此證者,無不參用化痰之藥。惟古方之治痰者甚多,大部復疊加減,無甚深意。茲選錄數法,以備擇用,皆各有一義者也。
枕中方《千金》
常服令人大聰。《千金翼》名為孔子枕中散,鱉甲作龜甲。
鱉甲,龍骨,菖蒲,遠志
四味等分,酒服方寸匕,日三。
壽頤按:此方以龍骨、鱉甲潛陽熄風,菖蒲、遠志開痰泄降,古人雖以為養陰清心、聰耳明目之方,實則潛藏其氾濫之虛陽,泄化其逆上之痰濁,則心神自安,而智慧自益。頤竊謂借治肝風內動、挾痰上升之證,必以此方首屈一指。
白話文:
藥物
- 鱉甲
- 龍骨
- 菖蒲
- 遠志
用法
四味等量,用酒調服,每次服用一錢,一天三次。
壽頤注解
此方以龍骨、鱉甲潛降陽氣,熄滅風邪;菖蒲、遠志開通痰氣,使其下降。古人認為此方可養陰清心,聰耳明目,實際上是潛藏泛濫的虛陽,化解逆流上行的痰濁,使心神安寧,智慧增益。竊以為用此方治療肝風內動、挾痰上升之症,必定首屈一指。
考《本草經》,菖蒲辛溫,主治濕痹,遠志苦溫,主治咳逆,一以辛散而開其濕痰之痹著,一以苦降而定其逆上之痰涎,則氣自順而壅自開,氣血不復上菀,庶乎風波大定,神志清明,此菖蒲、遠志之大功用也。
〔批〕(《千金》此方,本非治內熱痰壅之中風,然一經說明,則借治此病,正是絲絲入扣,可悟活用古方之法,豈可與刻舟求劍者同日而語?)《千金》又有治多忘令人不忘方,用菖蒲、遠志、茯苓、茯神、人參五味,而遠志獨用七分,參、苓、神各五分,菖蒲二分。蓋人之多忘恍惚,無非停痰積濕,矇蔽性靈,《千金》方以遠志為君,其意可見。
白話文:
《本草經》記載,菖蒲性辛溫,主治濕痺,遠志性苦溫,主治咳逆。一個以辛散之性疏通濕痰導致的痺痛,一個以苦降之性鎮壓逆上之痰涎,使氣血暢通,阻塞解除,自然風波平息,神志清醒。這就是菖蒲、遠志的巨大功效。
《千金方》原本並非用來治療內熱痰壅導致的中風,但經過說明,可以借用此方治療此病,可見其絲絲入扣的巧妙之處,體現了活用古方的智慧,豈能與刻舟求劍者同日而語?
《千金方》中還有治療健忘的方子,使用菖蒲、遠志、茯苓、茯神、人參五味,其中遠志用量最多,佔七分,參、苓、神各五分,菖蒲二分。人之所以健忘,是因為痰濕停積,蒙蔽心智,所以《千金方》以遠志為君藥,其用意不言而喻。
〔批〕(闡明遠志之功用,不獨時醫所未知,而亦古今本草未言之奧義也。)今東瀛人以此物為化痰健將,本是吾邦古學,而近人止以為能開心竅,不知其開竅之力即在化痰,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遂有不敢重任之意。藥理真詮,久在迷惘之中,可為長嘆。又《千金》及《翼方》皆有定志小丸,其藥即菖、遠、參、苓四味,而《翼方》又有鎮心省睡益智一方,則遠志、益智子、菖蒲三味也。
後人又有轉舌膏一方,謂治中風瘛瘲、舌謇不語,方即涼膈散加菖蒲、遠志,仍是清熱開痰之法。又有二丹丸,謂治風邪健忘,養神定志和血,內安心神,外華腠理,得睡,方即《千金》之定志小丸。如丹參、熟地、二冬、硃砂、甘草,雖以養陰清熱為主,而以菖、遠化痰,不失《千金》舊法。然方下竟謂其治風邪健忘,則又以為外邪,恐非制方之本旨。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討論了中藥「遠志」的功效,並批評了現代醫學對其功效的認識不足。文章指出,遠志的化痰功效是古醫學的精髓,而現代醫學只注重其開竅功能,卻忽略了其開竅的根本原理就是化痰。
文中還舉例說明了遠志在古代醫方中的應用,包括「定志小丸」、「轉舌膏」、「二丹丸」等方劑,以及一些以養陰清熱為主但仍加入遠志化痰的方劑。文章認為,一些方劑把遠志的功效歸結為治療外邪,這可能與其本意不符。
總結
這段文字說明了遠志的藥理作用,並批評了現代醫學對其功效認識的不足,強調了古代醫學的精髓。它也提醒我們,在學習中醫藥時,要注重藥物本質的理解,而不是僅憑經驗或表面現象來判斷。
喻嘉言乃謂中風證,心神一虛,百骸無主,風邪擾亂,莫由驅之使出。嘉言之意,豈欲以清熱化痰之藥,驅出外感之風邪耶?是亦誤認內風為外邪耳!蓋外風內風之辨,嘉言固終身在夢夢中也。
星香湯,《易簡》,治中風痰涎潮塞,不省人事,服熱不得者。
南星(三錢),木香(半錢),生薑(十片)
水煎服,無時。
壽頤按:此方以南星、生薑化痰,木香行氣,是專治其痰氣之壅逆也。方下謂服熱不得,固明言其為內熱所生之風矣。
省風湯,《局方》,治卒中口噤不能言,口眼喎斜,筋脈抽掣,風痰壅盛。
白話文:
方劑
- 南星(三錢)
- 木香(半錢)
- 生薑(十片)
用法
水煎服,不限時間。
壽頤注解
此方以南星、生薑化痰,木香行氣,專門治療痰氣阻塞的症狀。方中提到服用熱藥無效,也明確指出這是內熱所引起的風邪。
註釋
- 此段文字出自中醫典籍,主要討論中風病因和治療方法。
- 喻嘉言是明代醫家,其觀點在當時有一定影響力,但文中作者持不同意見,認為喻嘉言誤解了中風病因。
- 星香湯和省風湯是兩個治療中風的方劑,具體成分和用法已列出。
- 壽頤注解中,指明了兩個方劑的作用和針對的病因。
陳膽星(一錢五分),防風(一錢),生半夏,黃芩,生甘草(各七分半)
壽頤按:此方膽星為君,而合半夏、黃芩,以治痰為主,清熱為輔,則所謂風痰壅盛,亦是內動之風。痰涎上湧,清熱化痰,其法甚善。然方中仍用防風,則又誤認為外風矣。
大省風湯,《局方》,治卒中痰逆嘔泄,脈沉厥冷。
陳膽星(二錢),防風,獨活,生附子(各一錢)
白話文:
配方中使用陳膽星一錢五分,防風一錢,生半夏、黃芩、生甘草各七分半。此方以膽星為主要藥材,搭配半夏和黃芩,主治痰症,輔以清熱。因此,所謂的風痰壅盛,其實是內風引起的。痰涎上湧時,使用此方清熱化痰,方法很好。不過,方中仍然使用防風,就好像認為是外風引起的,這就有些錯誤了。
這個方子叫做大省風湯,出自《局方》,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引起的痰逆、嘔吐、腹瀉,以及脈沉厥冷等症状。配方中使用陳膽星二錢,防風、獨活、生附子各一錢。
全蠍,生甘草(各五分)
張石頑曰:此即省風湯去半夏、黃芩,加獨活、附子、全蠍,二方雖分寒熱主治,然必用生薑十片,以開發風痰,不可減也。
壽頤按:此方用生附子,是為濁陰上湧、真陽欲脫者立法。方下所謂痰逆嘔泄,脈沉厥冷,其症可見。然此是陽氣之暴亡,於法宜用參附,甚者則三生飲加人參,此方力量,尚嫌不及。且此證之風,明是虛風內動,防風、獨活,辛溫泄散,適以速其暴脫,而古人用之,皆誤認外風之故也。
蠍是毒蟲,走竄甚迅,古人用以作搜風之藥,亦惟感受山嵐瘴毒,如大麻風之類,尚有意義可尋。然毒入胃腸,終非良法,此等方劑,甚不足持。惟古人既有此法,學者亦當明知其功用何若。姑錄之而明辨之,俾知瑕瑜互見,欲用成法者,必不可不知裁酌之道。石頑所謂必用生薑十片以開發風痰,則仍是治療外風之意耳。
白話文:
全蠍和生甘草各五分。
張石頑說:這個方子是從省風湯中去掉半夏、黃芩,再加入獨活、附子、全蠍,雖然兩個方子分別針對寒熱進行治療,但一定要用生薑十片來打開風痰,不可減少。
壽頤評論:這個方子用生附子,是針對濁陰上湧、真陽欲脫的情況而制定的。方子下面說的痰逆嘔泄、脈沉厥冷,就是這種病症的表現。但是這種病症是陽氣暴亡,按照道理應該用人參和附子,嚴重的情況甚至要用三生飲加入人參,這個方子的力量還不夠。而且這種病症的風,明顯是虛風內動,防風、獨活性溫散寒,容易加速陽氣暴脫,古人用它們,都是誤認為外風。
蠍子是毒蟲,走動速度很快,古人用它來搜風,也只有在遇到山嵐瘴毒,比如麻風之類的病症,才有一定道理。但是毒物進入胃腸,終究不是好的方法,這種方劑,實在不可靠。不過古人已經有了這種方法,學習的人也要明白它的作用。我把它記載下來,並加以辨別,讓大家知道它的優缺點,想要用這個方子的人,一定要知道如何權衡利弊。石頑說一定要用生薑十片來打開風痰,其實還是治療外風的意思。
正舌散,治驚痰堵塞竅隧,肝熱生風,舌強不正。
蠍尾(去毒,滾醋泡,炒,三錢),茯苓(一兩,妄汁拌曬)
為散,每服二錢,溫酒調服,並擦牙齦,日三度。面赤倍蠍尾,加薄荷半兩,每服四錢,水煎熱服,取汗效。
壽頤按:痰壅舌謇,皆肝陽上激腦神經之病,鎮肝潛陽,其效立見。蠍尾走竄迅速,古人所謂主搜索經絡之邪風,頤謂恐與氣火升浮、激動腦經之旨不合。乃此方明謂其肝熱生風,而痰塞竅隧,舌強不正,確是古人已有成效之方劑,其理何在?蓋此方止用其尾,專於下達,則開痰降逆,正賴其迅利之力。
白話文:
正舌散
功效: 治療驚痰堵塞竅道,肝火旺盛生風,導致舌頭僵硬不正。
藥方:
- 蠍尾(去除毒性,用醋煮沸後浸泡,再炒乾,三錢)
- 茯苓(一兩,用薑汁拌勻後曬乾)
用法: 將藥材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二錢,用溫酒調服,並塗抹牙齦,每天三次。如果患者面部發紅,則將蠍尾的劑量加倍,並加入薄荷半兩,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煮至沸後服用,直到出汗為止。
藥理分析:
壽頤註解:痰阻舌強,皆因肝陽上衝腦神經所致。此方以鎮肝潛陽為治,故效果顯著。蠍尾性走竄迅速,古人認為它可以驅散經絡中的邪風,但壽頤認為這與氣火上升、激動腦神經的原理不相符。
然而,此方明確指出肝火生風,痰塞竅道,舌頭僵硬不正,是古人治療此病的有效方劑。其原理何在?因為此方只用蠍尾,專注於下行,可以開痰降逆,正是蠍尾迅速穿透的功效。
觀其方後云,面赤者倍加蠍尾,豈非陽氣上浮之證?而以其尾之下行者利導之,亦與鎮逆潛陽之意暗合,且已去其毒,而用醋製,又隱隱有收攝浮陽之法,所以自有效力。並用以擦牙者,則走竄能開,而又酸以抑木,且可為痰壅喉關之奪門上將,此則古人制方之妙用,而未經道破者也。
〔批〕(推敲古人制方之意,能如此曲曲傳神,而真有至情至理,不致穿鑿附會、走入魔道者,即在古人書中,亦自不可多得。),惟溫酒調服,及加薄荷水煎,熱服取汗,則又未免誤認外風矣。
二陳湯,《局方》,治脾胃痰濕。
白話文:
觀看此方後,有人說,面部發紅的人要加倍蠍尾,這難道不是陽氣上浮的表現嗎?而用蠍尾的尾部向下走,則可以引導陽氣下降,也暗合鎮逆潛陽之意。而且蠍尾已經去掉了毒性,又用醋製成,更隱約有收攝浮陽之法,所以自然有效。另外,用蠍尾來擦牙,則可以走竄開竅,又因醋的酸味可以抑製肝木,而且可以作為痰壅喉關的「奪門上將」,這就是古人制方的神妙之處,卻沒有明說出來。
[批語] 推敲古人制方的用意,能如此曲曲傳神,並且真正有至情至理,而不至於穿鑿附會、誤入歧途者,即使在古人的著作中,也十分罕見。然而,用溫酒調服,或加入薄荷水煎煮,熱服取汗,就難免誤認為外風入侵了。
[二陳湯],《局方》記載,用於治療脾胃痰濕。
半夏(薑製,二錢半),茯苓(二錢),陳皮(去白,一錢)
甘草(炙,一錢),生薑(三片)
上五味,水煎,空心溫服。原方有烏梅肉,今多不用,去之。
壽頤按:此治痰通用之方。雖曰半夏燥津,專治濕痰,然痰之生也,皆本於脾胃濕滯,凡所謂燥痰者,皆病久之化,非痰生於燥也。固此為痰飲家通用之主方,凡治一切痰病,無不本此。
溫膽湯,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多汗不寐,短氣乏力,皆由寒涎沃膽所致。
即二陳湯加枳實、竹茹。
白話文:
藥材
- 半夏(用薑汁製,2.5錢)
- 茯苓(2錢)
- 陳皮(去白,1錢)
- 甘草(炙,1錢)
- 生薑(3片)
用法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水煎煮,空腹溫熱服用。原方中含有烏梅肉,但現在大多不用,可去除。
方義
壽頤注:此方用於治療各種痰症。雖然半夏性燥,專門治療濕痰,但痰的產生根本原因是脾胃濕滯,所謂燥痰,只是長期病症發展後的變化,並非痰生於燥。因此,此方是治療痰飲症的通用主方,所有痰病的治療都可參考此方。
溫膽湯
溫膽湯用於治療心膽虛怯,容易驚慌,多汗失眠,呼吸短促無力,這些症狀都是由寒痰阻滯心膽所致。
溫膽湯是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入枳實和竹茹。
導痰湯,治濕痰內外壅盛。
即二陳湯加南星、枳實。
滌痰湯,治類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即導痰湯加菖蒲、人參、竹茹。
壽頤按:膽怯易驚,是痰涎內盛,古人謂之寒涎沃膽者,以痰涎為濁陰所凝結,因謂之寒,非真寒也。是以方名溫膽,而並無一味溫藥,導痰滌痰,大旨相近,皆最適用之成方也。
青州白丸子,治風痰壅盛,嘔吐涎沫,手足癱瘓,及小兒驚風。
白附子(二兩,生用),半夏(七兩,水浸,去衣,生用)
白話文:
導痰湯用來治療濕痰在內外阻塞的情況。
它是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入南星和枳實。
滌痰湯用來治療類似中風,痰迷心竅,舌頭僵硬不能說話的情況。
它是從導痰湯中加了菖蒲、人參和竹茹。
壽頤說:膽怯易驚,是因為痰涎內盛,古人稱之為寒涎沃膽,因為痰涎是濁陰凝聚而成,所以稱為寒,並不是真的寒。因此方名溫膽,但實際上並沒有溫藥,導痰和滌痰的功效大同小異,都是最常用的成方。
青州白丸子用來治療風痰阻塞,嘔吐涎沫,手足癱瘓,以及小兒驚風。
它是由白附子(二兩,生用)和半夏(七兩,水浸,去衣,生用)組成。
南星(二兩,生用),川烏(去皮臍,五錢,生用)
上為末,絹袋盛於井花水內,澄出粉,未出者揉令出,渣再磨再澄,用磁盆日中曝,夜露,每日一換新水,攪而澄之,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去水曝乾如玉片,以糯米粉作稀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無時。如癱瘓,酒下;小兒驚風,薄荷湯下三五丸。
喻嘉言曰:此方治風痰之上藥,然雖經制煉,溫性猶存,熱痰迷竅,非所宜施。
白話文:
藥方
南星(二兩,生用),川烏(去皮臍,五錢,生用)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絹袋裝好,放入井水(井花水)中浸泡,沉澱後取上層的粉末,未沉澱的粉末則繼續揉搓使其沉澱,再將沉澱後的渣滓再次研磨並浸泡,沉澱後取上層粉末。用磁盆在白天曬太陽,夜晚露水,每日換一次清水,攪拌並沉澱。春、夏、秋、冬分別浸泡五、三、七、十天,然後將水瀝乾,曬乾至如玉片狀。用糯米粉製成稀糊,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生薑湯送服,無需固定時間。若患癱瘓,可用酒送服;若小兒驚風,可用薄荷湯送服三至五丸。
喻嘉言評註
此方是治療風痰的良藥,雖然經過加工處理,但藥性仍偏溫熱,對於熱痰迷竅者不宜使用。
壽頤按:此方本用青州范公泉之水澄粉,故方以地名,如阿膠之類。取水性之沉重者,以開痰降濁;烏附星夏,皆用其生,而澄浸去毒,又是制煉之一法。然本性猶存,誠如嘉言之論,要知制方之意,必為陰霾猝乘、真陽欲亡者立法,猶之三生飲,而其毒稍減,其性較和,雖曰專治風痰,須知風非外風,而痰是寒痰,本非通治熱痰之劑。用生薑湯下者,仍是為星夏烏附解毒之計,初非欲以疏泄外感風寒。
若曰癱瘓酒下,則苟是肝陽,溫以濟溫,殊非良法。而小兒驚風,尤多肝火上壅,更非所宜,乃用薄荷湯下,是又以為外感之風,而欲其疏泄,甚非立方之旨。惟中氣虛寒之慢脾風,其痰上塞,或可用此。然證已瀕危,恐亦無濟。而更取薄荷泄散以為導引,尤為悖亂。此欲用古方者,所宜細心探討,而必不可人云亦云者也。
白話文:
壽頤按:這個方子原本使用青州范公泉的水來澄清藥粉,因此以地名命名,如同阿膠之類的藥物。取用泉水沉重的特性,用以開痰降濁;烏頭、附子、星、夏,都使用生藥,並且澄浸去除毒性,這也是一種製煉方法。然而,其本性仍然存在,正如嘉言所論,要理解這個方子的用意,必須明白它是針對陰霾猝然襲來、真陽將要消亡的情況而制定,猶如三生飲,只是毒性稍減,性質較為溫和。雖然說專治風痰,但要明白這裡的「風」不是外感風寒,而「痰」指的是寒痰,並非用來治療熱痰的藥物。使用生薑湯送服,仍然是為了解烏頭、附子、星、夏的毒性,並不是想用來疏泄外感風寒。
如果說癱瘓患者用酒送服,那麼如果屬於肝陽上亢,溫熱助溫,就絕非良策。而小兒驚風,大多是肝火上壅,更不適合用酒送服,反而應該用薄荷湯送服,這是因為將外感之風視為病因,想要疏泄風寒,這與原本制定方子的用意相差甚遠。只有中氣虛寒導致的慢性脾風,痰氣上壅,才有可能用這個方子。但患者已經瀕臨危險,恐怕也無濟於事。更何況用薄荷泄散作為導引,更是大錯特錯。想要使用古方的人,應該仔細思考探討,絕對不能人云亦云。
指迷茯苓丸,治中脘留伏痰飲,臂痛難舉,手足不能轉移,背上凜凜惡寒。
半夏曲(二兩),茯苓(一兩),枳殼,風化硝(各半兩)
薑汁打神麯,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淡薑湯下。
壽頤按:此方為中都留飲,而經隧不利者立法。盪滌其垢膩,則機軸自靈,本非治肢節痹著之病,又為治痰飲者,別出一副機軸。
控涎丹,治脅下痰積作痛。
甘遂,大戟,白芥子
白話文:
指迷[茯苓丸]
治療症狀: 中脘(胃脘部)留存痰飲,手臂疼痛難以抬起,手腳無法轉動,背部寒涼發冷。
藥方:
- 半夏曲(二兩)
- 茯苓(一兩)
- 枳殼(半兩)
- 風化硝(半兩)
製法: 用薑汁打碎神麴,將藥物糊成梧子大小的丸子。
用法: 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淡薑湯送服。
壽頤按: 此方針對中焦(脾胃)積聚痰飲,導致經絡不通的病症。它以盪滌積垢的方式,使氣血流通,從而改善肢體痺痛。此方不同於一般治療肢節痺痛的藥方,它是專門針對痰飲的特殊方劑。
[控涎丹]
治療症狀: 脅下(側腹部)痰積作痛。
藥方:
- 甘遂
- 大戟
- 白芥子
等分為末,曲糊丸,薑湯下十五丸至二十丸。
壽頤按:此攻逐痰涎之峻劑,古書主治,謂忽患胸背腰胯手腳痛不可忍,牽連筋骨,坐臥不寧,走移無定,是痰涎伏在胸膈上下,變為此病。或頭重不可舉,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黏,口角流涎,臥則喉中有聲,手腳腫痹,疑是癱瘓,但服此藥數服,其病如失云云。是即痰塞中州,氣逆上壅,神經不用之證,故有以上諸恙,忽然而起。
〔批〕(「忽然而起」四字,最宜著眼,是腦神經病也。),古人立法,不治其肢節之痹痛,而專逐其痰涎,剿破巢穴,去其憑依,則機關自利,正是手眼之獨高處,與指迷茯苓丸用意同而用藥更猛,當隨其緩急輕重而擇用之。張石頑謂形盛色蒼、氣壯脈實之人,有以上諸症者宜之,後以六君調補。
白話文:
將藥材等分成細末,用麵糊製成丸藥,用薑湯送服,每次服十五至二十丸。
壽頤認為,此藥是攻逐痰涎的強力藥方。古籍記載其主治:突然患上胸背腰胯手腳疼痛難忍,牽連筋骨,坐立不安,行動無常,這是痰涎停留在胸膈上下,轉變成此病症。或者頭部沉重難以抬起,或者精神昏沉倦怠,嗜睡,或者食慾不振,痰液濃稠黏膩,嘴角流口水,躺下時喉嚨有聲,手腳腫脹麻木,疑似癱瘓,但服用此藥幾次,病症就會消失無蹤。這是痰阻塞在中焦,氣逆上衝,神經失靈所致,因此出現上述各種症狀,突然發作。
古人用藥,不治療肢體的麻痺疼痛,而是專注於驅逐痰涎,破壞其根源,去除其依附,則病症自然痊癒,這是獨到的用藥方法。其用意與指迷茯苓丸相同,但用藥更猛烈,應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選擇使用。張石頑認為,體型健壯,面色蒼白,氣息強盛,脈象有力的人,出現上述症狀者適合服用此藥,之後再用六君子湯調補。
若氣虛皎白、大便不實、小便清利者誤服之,則不旋踵而告變矣。
礞石滾痰丸,王隱君《養生主論》,治頑痰積滯。
青礞石(一兩),沉香(五錢),大黃(酒蒸熟,切,曬),黃芩(各八兩)
上礞石打碎,用焰硝一兩,同入瓦罐,泥固,火煅,石色如金為度,研末和諸藥,水丸梧子大,白湯食後服。人壯氣實者,可至百丸,當下痰積惡物。
壽頤按:頑痰痼積,非攻不可,王隱君專以此方見長,讀其治案,未免恃之太偏,言之過甚。然果有實滯,亦不能不用此法。惟痰之與飲,病情不同,飲是清稀之涎,屬於寒化,攻飲者宜茯苓丸、控涎丹之類;痰是凝厚之質,屬於火化,攻痰者宜此方,亦不可混同論治者也。
白話文:
礞石滾痰丸
,出自王隱君的《養生主論》,用於治療頑固痰積。
藥方組成
- 青礞石(一兩)
- 沉香(五錢)
- 大黃(酒蒸熟,切片,曬乾)
- 黃芩(各八兩)
製作方法
- 將礞石打碎,加入焰硝一兩,一起放入瓦罐中,用泥土封口,用火煅燒,直到礞石顏色變成金黃色為止。
- 將煅燒後的礞石研磨成粉末,與其他藥材混合,用水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
- 飯後服用,白湯送服。
- 體質強壯、氣血充足的人,可服用百丸,即可立即排出痰積和惡物。
壽頤評論
頑固的痰積,必須要攻克才行,王隱君擅長使用此方,從他的治病案例來看,難免有些過於依賴此方,言辭也過於誇張。但如果真的有痰積存在,也必須要使用這種方法。
然而,痰和飲證的病情不同,飲證是清稀的涎液,屬於寒性,治療飲證應當使用茯苓丸、控涎丹之類的藥物;痰是凝厚的物質,屬於火性,治療痰證則應當使用礞石滾痰丸,不可混淆論治。
貝母瓜蔞散,治肥人中風,口眼喎斜,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貝母,瓜蔞,南星(泡),荊芥,防風,羌活,黃柏
黃芩,黃連,白朮,陳皮,半夏(湯泡七次),薄荷
甘草(炙),威靈仙,天花粉(各等分)
加生薑煎。
白話文:
此方名为“貝母瓜蔞散”,主要治疗肥胖人群的中風,症状包括口眼歪斜、手脚麻木、痰多等。
方剂由贝母、瓜蔞、南星(泡制)、荆芥、防风、羌活、黄柏、黄芩、黄连、白术、陈皮、半夏(汤泡七次)、薄荷、甘草(炙)、威灵仙、天花粉等药材组成,各取等分,加生姜煎煮服用。
注
- 方中括号内为中药名词链接,方便查找相关信息。
- “喎斜”是指口眼歪斜。
- “左右俱作痰治”是指两侧都会出现痰多症状。
- “湯泡七次” 指将半夏用清水煮沸七次,每次煮沸后去水,换水再煮,如此反复七次。
- “炙”指用火烤制甘草,以增强其药性。
- “生薑煎” 指用生姜煎煮药物。
喻嘉言曰:中風證多挾熱痰,而肥人復素有痰,不論左右,俱作痰治是矣。但肥人多虛風,瘦人多實火,虛風宜用甘寒一派,如竹瀝、人參、麥冬、生地、生葛汁、生梨汁、石膏、瓜蔞、玉竹、胡麻仁等藥。〔批〕(瘦人多火是矣。然肥人亦多有痰熱,不可概以為虛而投滋膩,是當以脈症辨之。
),此方三黃並用,可治瘦人實火,而不宜於肥人虛風。存之以備實火生風生熱之選。
壽頤按:中風而手足麻木,甚至癱瘓不用,皆痰熱上乘神經為病,丹溪左氣右血,本是空言。此方以清熱泄痰為主,謂不論左右,皆作痰治,是能獨抒己見,不為古書束縛,識力固自有真。究之此證之風,純由痰熱生風,初非外感,必不當參用外風之藥,模稜兩可。而方中猶有荊薄羌防,則亦未能免俗。
乃喻氏且謂中風證多挾痰熱,則其意固謂以外風而兼痰熱者也,是不可以不辨。
白話文:
喻嘉言認為,中風往往伴隨著熱痰,而肥胖的人本身就容易有痰,不論中風是偏癱還是全癱,都應該以化痰為主要治療方向。不過,肥胖的人多為虛風,而瘦弱的人多為實火,虛風宜用甘寒類藥物,例如竹瀝、人參、麥冬、生地、生葛汁、生梨汁、石膏、瓜蔞、玉竹、胡麻仁等等。瘦人則多火,但肥人也不乏痰熱,不可一概而論為虛而使用滋膩的藥物,需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判斷。
這個方子中三黃並用,可以治療瘦人實火,但並不適合肥人虛風,可以留著備用,以備實火生風生熱時使用。
壽頤認為,中風導致手足麻木甚至癱瘓,都是痰熱上擾神經所致,丹溪的左氣右血之說並無道理。這個方子以清熱化痰為主,認為不論左右半身中風,都應該以化痰來治療,這一點見解獨特,不受古籍的束縛,顯示出醫術的精湛。但是,中風的風邪,其實是由痰熱生風所致,並非外感風寒,因此不應該使用治療外感風寒的藥物。而這個方子中仍然加入了荊芥、薄荷、羌活、防風等藥物,這一點還是有些傳統觀念的束縛。
喻氏認為中風多伴隨痰熱,也就是說,中風是由外感風寒和痰熱共同引起的,因此需要仔細辨證,不可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