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斠詮》~ 卷第三 (37)
卷第三 (37)
1. 第十節,風家服食之方
古今許多本草,不易得此精當確切之藥性也。)
白話文:
(無論古今,許多本草書籍,都難以像這樣精確且恰當的描述藥物的藥性。)
2. 第十一節,通治中風方之辨正
古治中風,大率以續命一類為惟一板法。《千金》、《外臺》中,復疊重累以續命者,殆數十百萬。其藥溫涼並進,甚至以桂、附與犀、羚同列。果是外中之寒風,則何以重用寒涼?若為內蘊之風火,則溫燥升散,豈非鴆毒?迨宋金以後,則又有所謂羌活愈風湯、大秦艽湯者,凡是醫書,無不以此數方為中風必用之藥。初學治醫,先入為主,每至終其身不知所措。
道之不明,皆古書誤之,可為痛哭。今者氣血上衝,腦經為變,其理既明,則凡是習俗相沿之陋,自當一掃而空。但俗書俱在,童而習之,必有不能忘情者,不揭其謬,則恐正義未必大昌。〔批〕(篤信好古之士,尚其三復斯言。),姑舉古今通行熟在口頭者,稍加辨難,庶幾千年沿誤,矯正一二,爰以辨正一節,殿在諸方之後。
小續命湯,《千金》,治猝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忽忽,神情瞀亂。
麻黃(去節),防已,附子(炮,去皮),芎藭,桂心,黃芩,芍藥
甘草(炙),人參(各一兩),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兩仁),生薑(四兩)
防風(一兩半)
壽頤按:方下所述諸症,皆是內風暴動為病。《外臺》引《延年》亦有此方,則稱其主偏風,半身不遂,口眼喎,不能言語,拘急不得轉側。其為內風猝變,氣血上菀,神經不用,情狀顯然,而古人乃以麻、桂、芎、防擾動其風,升泄其氣,必有百害而無一利。此證此方,是木已搖而更拔之,未有不速其蹶者。
而古今諸書,無不以此為治中風第一神方,總是誤內因為外因之故耳。頤於第一卷第二節及第六節中言之已詳,茲不復贅。若《千金》、《外臺》中諸續命湯散,無慮數十,皆大同小異,其弊亦等,辨之徒滋辭費,始皆從略。
侯氏黑散
菊花(四十分),白朮,防風(各十分),桔梗(八分),黃芩(五分),細辛
乾薑,人參,茯苓,當歸,芎藭,牡蠣,礬石,桂枝(各三分)
上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壽頤按:此方見《外臺秘要》風癲方中,云出《古今錄驗》。止曰療風癲,更有鍾乳、礬石各三分,無桔梗,余與此同。考是方用桂枝、薑、辛、歸、芎、防風,仍是溫散風寒之法,本無深意,以治風癲,亦必不獲效。其用牡蠣、礬石者,雜澀斂於疏散隊中,亦是古方恆有之例,哪有奇功妙用可言?故以此方列於《千金》、《外臺》風門各方之中,本極平常,初無以使閱者特加青眼。
然自後人附入《金匱》之中,云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同此一方,而主治乃與《外臺》絕異。然繹其語意,亦甚浮泛,必無效力可言,而方後則加入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即能助藥力數句。此說尚非《外臺》之所有,是更為後人妄加,其謬最為易知。
白話文:
第十一節,通治中風方之辨正
古代治療中風,大多都只採用續命類的單一方法。《千金方》、《外台秘要》中,重複累積的續命方劑,數量多達數十甚至上百種。這些方劑寒溫藥物並用,甚至將桂枝、附子與犀角、羚羊角一起使用。如果真是外感寒邪引起的風中,為何要大量使用寒涼藥物?如果是內蘊風火,溫燥升散的藥物,豈不是毒藥?到了宋金時期,又出現了所謂的羌活愈風湯、大秦艽湯等方劑,幾乎所有醫書都將這些方劑列為治療中風的必用藥物。初學醫者,先入為主,往往終身不知所措。
醫理不明,皆因古書誤導,令人痛心疾首。如今氣血上衝,腦經病變的道理已經明瞭,那麼凡是沿襲舊習的陋習,都應該徹底摒棄。但舊醫書依然存在,從小學習這些書的人,必然難以忘懷,如果不指出其謬誤,恐怕正確的治療方法難以廣泛流傳。(批:堅信古法的人,應當反复思考這段話。)現在姑且舉出古今通行、熟知的幾個方劑,略加辨析,希望能糾正一些沿襲千年的錯誤,特設此節,放在所有方劑之後進行辨正。
小續命湯,出自《千金方》,用於治療突然中風、將要死亡的患者,症狀表現為肢體麻痺抽搐,口眼歪斜,舌頭僵硬不能說話,神志昏迷,神情恍惚。
方劑組成:麻黃(去節)、防己、附子(炮製,去皮)、川芎、桂枝心、黃芩、芍藥、炙甘草、人參(各一兩)、杏仁(四十枚,去皮、尖、仁)、生薑(四兩)、防風(一兩半)。
壽頤按:此方所述諸症,都是內風暴動所致。《外台秘要》引用《延年方》也有此方,稱其主治偏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能言語,肢體拘緊不能翻身。這是內風猝發,氣血上逆,神經失靈的明顯表現,而古人卻用麻黃、桂枝、川芎、防風等藥擾動風邪,升散氣機,必然百害而無一利。這種情況下再用此方,就好比樹木已經搖晃卻還要拔動它,必然會加速其倒塌。
而古今醫書,都將此方視為治療中風的第一神方,都是因為誤將內因當作外因的緣故。我在第一卷第二節和第六節中已經詳細說明,在此不再贅述。至於《千金方》、《外台秘要》中的其他續命湯散,不下數十種,都大同小異,其弊端也相同,一一辨析只會冗長費話,因此都略去不談。
侯氏黑散
組成:菊花(四十分)、白朮、防風(各十分)、桔梗(八分)、黃芩(五分)、細辛、乾薑、人參、茯苓、當歸、川芎、牡蠣、礬石、桂枝(各三分)。
用法:上藥共研為細末,酒送服,每次方寸匕,一日三次。
壽頤按:此方見於《外台秘要》風癲方中,說是出自《古今錄驗》。只說治療風癲,另有鍾乳、礬石各三分,沒有桔梗,其他藥物與此方相同。考究此方,用桂枝、生薑、細辛、當歸、川芎、防風,仍然是溫散風寒的方法,並無深意,用來治療風癲,也必定無效。它使用牡蠣、礬石,是在疏散的藥物中加入收斂澀滯的藥物,這是古方中常見的情況,哪有什麼奇效可言?因此,此方列入《千金方》、《外台秘要》的風證諸方中,是很普通的方劑,並無值得特別關注之處。
然而後人將其收入《金匱要略》中,說是用於治療大風,四肢沉重、心中惡寒的患者,同樣用此方,而主治卻與《外台秘要》完全不同。然而仔細推敲其記載,也十分空泛,必定無效。方後又加上了“常宜冷食六十日,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即能助藥力”的說法。這種說法並非《外台秘要》所有,是後人妄加的,其謬誤最容易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