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壽頤

《中風斠詮》~ 卷第三 (2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26)

1. 第七節,清熱之方

況在今時,氣血上衝之理,亦既昭然大白於天下,則後之學者,即欲採用成方,亦當知所裁改矣。

涼膈散,《局方》,治溫熱時行,表裡實熱,及心火亢盛,目赤便秘,胃熱發斑。

大黃(酒浸,二兩),芒硝(一兩),甘草(炙,六錢)

連翹,黃芩,山梔(各一兩),薄荷(七錢)

為散,每服四五錢,加竹葉十五片,蜂蜜少許,水煎溫服,日三夜二服,得下熱退為度。

一本無竹葉,有姜一片,棗一枚,蔥白一莖。

壽頤按:此方本為熱聚膈上而設,芩、梔、連翹、竹葉,專清上焦之熱,硝、黃特以導熱下行,本非欲其直瀉,故黃用酒製,而更以蜂蜜、炙草,甘以緩之,皆欲其留戀遲行,不遽下泄,則上焦之熱與藥俱行,一鼓而奏廓清之績。方後所謂得下熱退,是其徵也。《局方》本以治時行熱病之表裡俱熱者,故用薄荷,兼以疏表;又以通治感冒風熱,故或加生薑、蔥白。

張路玉謂硝、黃得枳、樸之重著,則下熱承之而順降;得梔、芩、翹、薄之輕揚,則上熱抑之而下清,此承氣涼膈之所由分。頤謂《和劑》此方,雖非為中風而設,然內風暴動之病,亦無不膈熱如焚,以致化風上擾,昏眩無知,苟能泄導其熱,則氣血之上菀者,自然投匕而安。

古有防風通聖散一方,謂治西北卒中,內外熱極,其方即涼膈散加麻黃、石膏、滑石、白朮、防風、荊芥、桔梗、川芎、當歸、芍藥、生薑。其用麻黃、荊芥、芎、歸,雖仍是認有外風,不脫溫升疏散舊習,然硝黃石膏,梔芩翹芍,大隊清火,亦可見其證內熱如焚,所以用藥若是。則所謂西北卒中之病,亦猶是內熱所生之風,麻防歸芎,終是可議。

喻嘉言錄涼膈散於中風篇,稱其治心火上盛,膈熱有餘,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衄涎嗽稠黏,二便淋悶,胃熱發斑,小兒驚急潮搐,瘡疹黑陷,大人諸風瘛瘲,手足掣搦,筋攣疼痛。且謂中風證之大勢,風木合君相二火主病,多顯膈熱之證。〔批〕(嘉言之論中風,常以為外受之風,而於此獨能知其為風木合君相二火主病,蓋其所見之病,必多內因之風,故能有此見到語。喻氏本極靈敏,所以能隨機變化也。

)古方用涼膈散最多,如清心散即涼膈加黃連,轉舌膏即涼膈加菖蒲、遠志,活命金丹即涼膈散加青黛、藍根。蓋風火之勢上炎,胸膈正燎原之地,所以清心寧神,轉舌活命,涼膈之功居多,不可以宣通腸胃之法輕訾之云云。推重此方甚至,更可見內風內熱,自古為然矣。

瀉青圓,錢仲陽《小兒藥證真訣》

治肝熱搐搦,脈洪實者。

當歸(去蘆頭,切,焙),龍腦,川芎,山梔子仁

川大黃(濕紙裹,煨),羌活,防風(去蘆頭,切,焙)

上等分為末,煉蜜和圓雞頭大(壽頤按:雞頭今稱芡實,以芡實帶殼時,有毛刺,其開花處,尖銳形如雞之頭。今吳人土語,尚有此名。考《本草經》止稱雞頭實,《說文》云:芡,雞頭也。《周禮》籩人,加籩之實芡。鄭注:芡,雞頭也。《方言》、《廣雅》亦稱雞頭。《淮南子·說山訓》雞頭已瘻。

白話文:

況且在現在這個時代,氣血上湧的道理,已經非常明顯地為大家所知,那麼後來的學習者,即使想要採用現成的藥方,也應該知道要如何調整修改了。

「涼膈散」這個方子,出自《局方》,是用來治療溫熱時疫,表裡都有實熱的情況,以及心火過旺,眼睛紅腫、便秘、胃熱導致皮膚出現斑疹等症狀。

藥方組成有:大黃(用酒浸泡過,二兩)、芒硝(一兩)、甘草(炙烤過,六錢)、連翹、黃芩、山梔子(各一兩)、薄荷(七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五錢,加入竹葉十五片、少許蜂蜜,用水煎煮後溫服,白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兩次,以達到大便通暢、熱邪消退為度。

有的版本沒有竹葉,而是加入生薑一片、紅棗一枚、蔥白一小段。

我認為,這個方子原本是為治療熱邪聚集在膈(胸腔與腹腔之間的橫膈膜)上而設的。黃芩、山梔子、連翹、竹葉,專門用來清除上焦的熱邪;芒硝、大黃則特別用來引導熱邪向下排泄,並不是要讓它直接強烈地瀉下,所以大黃用酒製過,並且加入蜂蜜、炙甘草,用甘味來緩和藥性,目的是讓藥力留滯緩慢地向下運行,不要迅速地瀉出,這樣就能使上焦的熱邪隨著藥力一同排出,一舉達到徹底清除的效果。方子後面所說的「達到大便通暢、熱邪消退」就是療效的證明。《局方》原本用這個方子來治療流行性熱病,表裡都有熱邪的症狀,所以加入了薄荷,兼具疏散表邪的作用;也用來治療感冒引起的風熱,所以有時會加入生薑、蔥白。

張路玉認為,芒硝、大黃如果得到枳實、厚朴這些藥物的加強,就能使熱邪向下順利排出;如果得到梔子、黃芩、連翹、薄荷這些藥物的輕清宣散,就能抑制上焦的熱邪向下清除,這就是承氣湯和涼膈散區分之處。我認為《和劑局方》的涼膈散,雖然不是為治療中風而設,但是內風突然發作的疾病,也常常會出現胸膈熱如焚燒的情況,導致風邪向上擾亂,使人昏眩無知。如果能夠疏泄引導熱邪,那麼氣血上逆的情況自然就會平息。

古代有一個「防風通聖散」的藥方,據說可以治療西北地區突然發生的中風,內外都有嚴重的熱邪。這個方子其實就是在涼膈散的基礎上,加上麻黃、石膏、滑石、白朮、防風、荊芥、桔梗、川芎、當歸、芍藥、生薑。其中使用麻黃、荊芥、川芎、當歸,仍然是認為有外風的存在,沒有脫離溫散外風的舊習。然而,其中大量使用硝黃石膏、梔子黃芩連翹芍藥,都是清熱瀉火的藥物,也可以看出這種病證是內熱極盛。因此,所謂的西北地區發生的中風,其實也是由於內熱而產生的風邪,麻黃、防風、當歸、川芎,終究還是值得商榷。

喻嘉言把涼膈散收錄在中風的章節中,認為它可以用來治療心火過盛、胸膈有熱、眼睛紅腫、頭暈目眩、口瘡唇裂、吐血、鼻出血、咳嗽痰液黏稠、小便不暢、大便閉結、胃熱導致皮膚出現斑疹、小兒驚厥抽搐、瘡疹顏色發黑等症狀,以及成年人各種風邪引起的抽搐、手腳痙攣、筋脈攣縮疼痛等。他還認為中風的主要原因,是肝木結合君火和相火這兩種火邪所導致的疾病,多會表現出胸膈有熱的症狀。 (批註:喻嘉言對中風的看法,常常認為是外感風邪引起的,但是在這裡卻能認識到是由於肝木結合君火和相火所引起的疾病,大概是他所見到的病例,多是屬於內因所引起的風邪,所以才能有這種見解。喻嘉言本來就很聰明,所以才能夠隨機應變。)

古代使用涼膈散的機會很多,例如清心散就是在涼膈散的基礎上加入黃連;轉舌膏是在涼膈散的基礎上加入菖蒲、遠志;活命金丹是在涼膈散的基礎上加入青黛、藍根。大概是因為風火之勢向上燃燒,胸膈正好是燃燒最旺盛的地方,所以要清心寧神、轉舌活命,涼膈散的功效佔據了很大的作用,不能輕視它僅僅是用來疏通腸胃的藥方。由此可見古人對這個方子的重視,更可以看出內風內熱自古以來就是很常見的病因。

「瀉青圓」,是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中的方子。

用來治療肝熱引起的抽搐,脈象洪大而有力的情況。

藥方組成有:當歸(去掉蘆頭,切片,烘乾)、龍腦、川芎、山梔子仁、川大黃(用濕紙包裹,煨製)、羌活、防風(去掉蘆頭,切片,烘乾)。

將以上藥材等份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圓球,像雞頭那麼大。我認為,這裡所說的雞頭,現在叫做芡實,因為芡實帶殼時有毛刺,開花的地方尖銳,形狀像雞的頭。現在吳地的人,口語中仍然有這個稱呼。《本草經》只稱之為雞頭實,《說文解字》說:「芡,雞頭也。」《周禮》籩人,加籩之實芡,鄭玄注說:「芡,雞頭也。」《方言》、《廣雅》也稱之為雞頭。《淮南子·說山訓》說:「雞頭已經結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