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壽頤

《中風斠詮》~ 卷第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7)

1. 第九節,通絡之方

內風暴僕,而忽然肢體不遂,經絡掣痛,皆氣血上菀,腦神經忽然不用之病。此非通經宣絡、活血疏風之藥所可妄治者。古人不知此理,每於暴病之初,治其肢節,則走竄行經,反以擾動其氣火,更以激之上升,必有大害而無小效。然在旬月之後,大勢已平,而肢節之不用如故,則神經之功用已失,肢體之偏廢已成,痼疾難瘳,調復豈易?古來治痹之方,大率皆為此設法,則通絡行經,亦治醫者不可不知。姑錄數方,以備一解。

獨活寄生湯,《千金》,腰背痛者,皆由腎氣虛弱、臥冰濕地當風得之,不時速治,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痛,或腰痛攣、腳重痹,宜急服此方。

獨活(三兩),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桂心

防風,芎藭,乾地黃,人參,甘草,當歸,芍藥(各二兩)

上十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溫身勿冷。

《古今錄驗》無寄生,有續斷;《肘後》有附子一枚,無寄生、人參、當歸、甘草。

壽頤按:此方治風寒濕邪痹著之主方,以獨活為君,通行經絡,祛風解寒勝濕;其輔佐諸藥,除參甘地芍之養陰數味外,無一非風寒濕三氣之正將。方雖出於《千金》,而《肘後》及《古今錄驗》俱有之,可知古人甚重此方,尚非孫氏所自制。此通絡祛邪、活血養血之祖方也,凡古今治肢節病之方,無不從此化出。

惟桂心、細辛等物,古人終為寒邪立法。而內熱生風之病,縱然調治數日,大勢已平,通絡可也,如此溫藥,必不可試。〔批〕(此為內熱生風肢節痹痛者,補出仍忌溫燥一層。蓋古人治痹諸方,無一非為寒濕立法也。)

白蘞薏苡湯,《千金》,治風濕拘攣,不可屈伸。

白蘞,薏苡仁,芍藥,桂心,酸棗仁,牛膝

乾薑,甘草(各一升),附子(三枚,破,炮)

上九味,以醇酒二斗漬一宿,微火煎三沸,每服一升,日三,扶杖起行。不耐酒者,服五合。

壽頤按:白蘞除風熱,散結氣,薏苡、牛膝皆主拘攣,無非宣通濕邪之痹著,桂、附、乾薑,則治寒濕也。《翼方》更加車前,亦導濕之意。

菊花酒

《千金》,治男女風虛寒冷,腰背痛,食少羸瘦,無顏色,噓吸少氣,去風冷,補不足方。

菊花,杜仲(各一斤),防風,附子,黃耆,乾薑

桂心,當歸,石斛(各四兩),紫石英,蓯蓉(各五兩)

萆薢,獨活,鍾乳(各八兩),茯苓(三兩)

上十五味,以酒七斗漬五日,日服二合,稍加至五合。

《千金翼》無干姜。

壽頤按:是方為虛寒風冷者立法,故以附、桂、乾薑、鍾乳溫養為主,萆薢、杜仲、獨活、當歸皆宣通經絡之意。漬酒者,欲其行之迅利也。古今通絡之藥,漬酒之法最多,《千金翼·風門》甚至別為一類,錄此以見一斑。

桑枝煎,《外臺》,引張文仲方,療偏風及一切風。

桑枝(銼,一大升,不用全新嫩枝)

一味,以水一大斗,煎取二大升,每日服一盞。

壽頤按:桑之為用最多,枝葉根莖都無棄物,能通血氣、利經絡。治肢節之病,桑枝尤有奇功。不用新嫩枝者,欲其力之厚也。濃煎醇厚,因謂之煎,與湯飲微有分別。亦可熬作膏用。〔批〕(此又古人煎藥之一法。),宋張季明嘗患兩臂痛,服諸藥無效,一醫以桑枝一小升,切細炒香,水煎服,數劑而愈,可見此方之實效矣。

張文仲療一切風,乃至十年二十年不瘥者方,《外臺》

牛蒡根(一升),生地黃,牛膝,枸杞子(碎,各三升)

上四味,取無灰酒三斗漬藥,以絹袋盛之,春夏一七日,秋冬二七日,每空腹服之。

壽頤按:此方以生地、杞子滋養陰液,牛蒡根、牛膝宣通經絡,藥止四味,而朴茂無華,力量濃厚,後人通絡諸方,藥雖不同,然其理不過如斯。惟牛蒡根今皆不用,要之,亦是通經活絡隊中一味要藥,古方用之者不少,亦治醫者不可不知。

史國公酒方,《聖惠》,治中風語言謇澀,手足拘攣,半身不遂,痿痹不仁。

當歸(酒洗),虎脛骨(酒浸一日,焙乾,醋炙),羌活,鱉甲(炙)

川萆薢,防風,牛膝(一作川牛膝),秦艽,松節

晚蠶砂(各二兩),枸杞子(五兩),干茄根(八兩,飯上蒸熟)

一方有杜仲、蒼耳子。

上為粗末,絹袋盛,浸無灰酒一斗,十日取飲。

壽頤按:此類通絡舒經、養陰活血,兼祛風濕之方,古書已多,而近世愈甚。此方中正和平,不偏溫燥,可為良法。然立方本義,終是為血分不充、風寒濕邪痹著者設法,實是痹證,必不可與猝暴昏僕之中風連類而言。若肝風暴動,氣血上菀,則不獨宣通之藥害同矛戟,而酒亦無異砒鴆。

方下所謂中風語言謇澀等症,若其病起猝暴,則皆是內風,似此諸方,皆不可用。〔批〕(鄭重言之,俗醫切弗誤用。)

三痹湯,治血氣凝滯,手足拘攣,風寒濕三痹。

人參,黃耆,當歸,川芎,白芍,生地,杜仲,川續斷

防風,桂心,細辛,茯苓,秦艽,牛膝,獨活,甘草

各等分,加薑、棗煎服。

壽頤按:此方亦為血虛寒濕襲絡之法,以其確有風寒濕邪在絡,故用藥如此。

天麻酒,治癱緩風,不計深淺,久在床枕。

天麻,龍骨,虎骨,骨碎補,烏蛇,白花蛇(二物酒浸,去皮、骨)

羌活,獨活,牛蒡根,牛膝(各半兩),松節(銼),當歸,川芎

龜板(炙),干熟地黃,茄根,大麻仁,原蠶沙(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

上十九味,銼如麻豆大,以酒二斗浸,密封,春夏三日,秋冬七日,每服一盞,不拘時,溫服。

壽頤按:癱緩,今通作「癱瘓」,古書有所謂風緩者,《聖濟》謂風緩,即癱緩。其候四肢不舉,筋脈關節無力,不可收攝者,謂之癱;其四肢雖能舉動,而肢節緩弱,不能運用者,謂之緩。皆由氣血虛耗,陰陽偏廢而得之。或有始因他病,服吐下藥過度,亦使真氣內傷,營衛失守,無所稟養而然。

楊仁齋謂風緩者,風邪深入,而手足為之弛緩。蓋脾胃既虛,肢體失其所養,又肝腎氣虛,風邪襲之,亦有肢體緩弱之症。〔批〕(古人總認有外風,其實只為「中風」二字所誤。),壽頤謂此是癱瘓之由漸而成者,或以病後元虛,經脈失養,或由外瘍大證,膿泄太多,其來也緩,古人因有風緩之名。其實全是內傷,並未嘗有風邪之深入,與忽然肢廢之腦神經病,截然不同。

凡古方之養陰壯骨、通經宣絡諸法,皆為此病而設者也。

虎骨四斤丸

《局方》,治風寒濕氣,痹著筋骨,肢體緩弱痠疼。

宣木瓜,天麻,牛膝,蓯蓉(洗)

四味各焙乾一斤,用無灰酒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十日,焙為末,外用熟附子、虎骨酥炙各二兩為末,即以浸藥之酒,打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前溫酒下。

一方加當歸三兩,乳香、沒藥、五靈脂各半兩,麝香一錢,名大四斤丸。《三因方》加減四斤丸,無天麻,加鹿茸、熟地、五味子、菟絲子,各等分,煉蜜丸。

壽頤按:此方溫經壯骨,通絡和血,本為氣血兩虛、肢體痿軟者立法。雖曰治風寒濕三氣之痹,然是本體之虛寒,而非外侵之風寒濕,故方中並無祛風理濕之藥。凡治因虛而無外邪者准此。大四斤丸加味,仍是行氣行血之意,但麝香走竄,尚嫌其泄散真氣,既用乳、沒,亦可去之。《三因方》加鹿茸,則溫升太甚;等分為丸,更嫌太笨,用者宜斟酌之。

〔批〕(論麝香、鹿茸之弊,言簡而賅,世有以其價貴而濫用者,須知此意。)

續骨丹,《本事》,治兩腳軟弱,虛羸無力,及幼兒不能行。

天麻(酒浸)

白附子

牛膝

木鱉子

羌活(各半兩)

烏頭(一錢,炮),地龍(去土),乳香,沒藥(各二錢),硃砂(一錢)

上以生南星末一兩,無灰酒打麵糊丸雞頭大,硃砂為衣。

壽頤按:此方溫燥走竄,其力甚峻,果是寒濕痹著,日久不愈,則濕痰死血,窒塞經隧,非此迅利之藥,亦不能直達病所。但此為逐邪而設,與四斤丸之專治正虛無邪者不同,一虛一實,一補一攻,正是雙方對峙。後人有活絡丹一方,用炮川烏、草烏、膽星各六兩,地龍去土焙乾,乳香、沒藥去油各二兩二錢,蜜丸酒下,即從《本事》此方脫化而來,用藥亦大同小異。且南星加以膽制,而不用木鱉之攻破,似較《本事》此方更為和平適用。

然徐洄溪則謂此方為舒筋最宜,而以活絡丹為不堪用,殆亦未之思耳。〔批〕(洄溪此論,誠不可解,得此駁正,可為活絡丹一方吐氣。)

大活絡丹

《聖濟總錄》,治一切中風癱瘓,痿痹痰厥,拘攣疼痛,癰疽流注,跌僕損傷,小兒驚癇,婦人停經。

白花蛇,烏梢蛇,威靈仙,兩頭尖(俱酒浸),草烏,天麻

全蠍(去毒),麻黃,首烏(黑豆水浸),龜板(炙),貫眾,炙草

羌活,官桂,藿香,烏藥,黃連,熟地,大黃(蒸)

木香,沉香(以上各二兩),細辛,赤芍,丁香,白殭蠶

沒藥,乳香(二味去油,另研),天南香(薑製),青皮,骨碎補

安息香(酒熬膏),白蔻仁,黑附子(制),黃芩,茯苓

香附(酒浸,焙),玄參,白朮(以上各一兩),人參(三兩)

防風(二兩半),葛根,虎脛骨(炙),當歸(各一兩半),地龍(炙)

犀角(屑,另研),麝香(另研),松脂(各五錢),血竭(另研,七錢)

牛黃(另研),片腦(另研,各一錢五分)

上共五十味為末,蜜丸如桂圓核大,金箔為衣,陳酒送下。

頤按:各藥分量,諸書所載,互有不同,今未見《聖濟》,姑從徐洄溪《蘭臺軌範》。

壽頤按:此方養正祛邪,化痰理濕,宣絡和血,大率治氣血兩虛、風寒濕痰痹著之證。方下雖曰治一切中風,然非能治氣血上菀,神經不用之猝暴昏僕、不遂、癱廢也。惟肢節痛痹,及虛人痿躄、流痰流注諸大症,服此頗驗。而足部痠痛,痿軟不仁,及縮腳流注、附骨疽、環跳疽初起時,尤為神應。

徐洄溪謂頑痰瘀血入於經絡,非此不能透達,為治肢體大證必備之藥,洵是閱歷有得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