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壽頤

《中風斠詮》~ 中風斠詮卷第一 (17)

回本書目錄

中風斠詮卷第一 (17)

1. 第七節,論《金匱》之中風,本言外因,而所敘各證皆是內因之誤

《金匱要略·中風篇》其開宗明義第一句曰:風之為病,固言外感之風也。其次節則曰:脈浮而緊,寒虛相搏,又明言外感之寒風。然其所述病狀,則喎僻不遂、昏不識人、身重不勝、舌強難言,皆內風陡動、氣血沖腦之病。而《金匱》又明明謂之賊邪在經在絡,入腑入臟,絕非《素問》中風之真旨。

此蓋《甲乙經》偏中邪風、擊僕偏枯,及賊風邪氣傷人,病人猝暴之說,導其先路也。惟以《金匱》之書出於仲景之手,則不無大可疑者。今試錄其全文,而明辨之如下。(壽頤按:《金匱玉函》為仲師舊本,亦經晉人王叔和編次,似不可謂仲景承《甲乙》之誤。然據皇甫氏《甲乙經》自序,其所採集之書,皆仲景以前之古本,則仲師之時,雖尚無《甲乙》之經,而其中舊說,固皆仲師之所已見者也。

惟今之《金匱要略》則出於宋世,考陳振孫《書錄解題》曰:此書乃王洙於館閣蠹簡中得之,曰《金匱玉函要略》,上卷論傷寒,中論雜病,下載其方云云。則既名「要略」,必非仲師之舊,且亦非叔和編次之本。〔批〕(此今本《金匱》之所自出,無怪其詰屈謷牙,至不可讀。

)讀者當注意於此,弗謂仲師聖人,不容加以評議也)

其第一節曰: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則所謂中風者,以風邪之在經隧者言之,故以半身不遂及但臂不遂之痹,皆謂之中風使然。雖與《傷寒論》之太陽中風發熱惡寒者不同,而同為外風之襲入經絡,尚非昏瞀暴僕之中風,謂之外風所中,亦無不可。要之,不遂之病,其因有二。

有氣血不充而為風寒濕邪三氣所襲者,其病以漸,即此條所謂風之為病,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之為痹者是也。治宜養血通絡,視其風寒濕三氣之偏勝者而徐圖之。古來宣痹通絡諸方,皆為此證而設,是亦外因也。其氣火上升,內風暴動,激亂神經者,則其病以暴,所以猝中風者,忽然肢節痿廢、掣痛不仁是也。

治宜潛陽鎮逆,定其上湧之勢,使腦不受激、神經不亂,而癱瘓痿廢、不遂不仁皆可立愈,是內因也。二者之不遂固同,而淵源大異。〔批〕(於不遂、痛痹之中分出二種病因,明白曉暢,直是從古不傳之秘鑰,益人智慧不淺。)且病發之初,一緩一急,其形態亦自有可辨,而治法則大相懸殊。

然古今醫籍,尚未有洞徹此情為之分別論治者,則以腦神經之說,古所未知,而內因外因,無不混合為一,皆作外風治療。所以古來之治此不遂者,方藥雖多,恆不一效。《金匱》此條之所謂痹,未必果皆外感之風邪,而竟無內風沖激腦經之病。

乃止曰風之為病,曰中風使然,亦僅以外因之風立論,而不及內動之風,所以《千金》、《外臺》治此不遂之方,無非祛風溫經一派,此即《甲乙經》所謂偏中邪風、擊僕偏枯一語,有以誤之矣。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風篇開篇即說中風是外感風寒所致,後文又提到脈浮緊、寒虛相搏,也表明是外感寒風。然而,書中描述的症狀,如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神志不清、肢體沉重、舌頭僵硬等,卻是內風驟起、氣血衝擊腦部所造成的疾病。《金匱》中又明確指出病邪入侵經絡、臟腑,這與《素問》中關於中風的論述大相逕庭。

這是因為《甲乙經》中關於偏邪之風、中風偏癱以及風邪侵襲致病等猝發性疾病的論述,為此鋪墊了先路。但考慮到《金匱要略》出自張仲景之手,則難免令人產生質疑。現在我們試著分析全文,以明辨其真偽。(壽頤注:《金匱玉函》是張仲景的舊本,也經過晉代王叔和的整理,似乎不能說是張仲景誤用了《甲乙經》的說法。但據皇甫謐《甲乙經》自序所述,其所收集的書籍都是張仲景以前的古籍,所以,即使在張仲景那個時代,《甲乙經》尚未成書,但書中所載的舊說,張仲景也必定都見過。)

然而,現今的《金匱要略》卻是宋代才出現的。據陳振孫《書錄解題》記載:此書是王洙在宮中典籍的廢棄書卷中發現的,名為《金匱玉函要略》,上卷論述傷寒,中卷論述雜病,下卷記載藥方等等。既然書名叫做「要略」,就一定不是張仲景的舊本,也不是王叔和整理的版本。(批語:這就是現在《金匱》的來歷,難怪其文字艱澀難懂,幾乎無法閱讀。)讀者應當注意這一點,不要認為張仲景是聖人,就容不得加以評議。

《金匱》第一章說:風病致半身不遂或單臂不遂,這是痹症,脈象微弱而頻數,是中風所致。這裡所謂中風,是指風邪在經絡中運行而言,所以半身不遂或單臂不遂的痹症,都認為是中風所致。雖然這與《傷寒論》中太陽中風發熱惡寒不同,但都是外風侵襲經絡,與昏迷、暴仆的中風不同,稱之為外風中邪,也並非不可。總之,不遂的病症,原因有二:

一種是氣血不足,受風寒濕邪侵襲,病程緩慢,這正是文中所說的風病致半身不遂或單臂不遂的痹症。治療應當養血通絡,根據風寒濕三邪的偏盛情況,慢慢調理。古來治療痹症通絡的藥方,都是針對這種情況而設的,這也是外因。另一種是氣火上升,內風暴動,衝擊神經,病程急驟,所以猝然中風者,會突然肢體痿弱、抽搐疼痛、感覺喪失。治療應當潛降陽氣,平息逆亂,控制上湧之勢,使腦部不受刺激、神經不紊亂,則癱瘓痿弱、不遂麻木等症狀都能很快痊癒,這是內因。兩種不遂症狀雖然相同,但病因卻大相徑庭。(批語:在不遂、疼痛的痹症中區分出兩種病因,明白易懂,簡直是古來未有的秘訣,令人受益匪淺。)而且,病發初期,一緩一急,其症狀也各有可辨,而治療方法卻大相徑庭。

然而,古今醫籍,尚未有徹底闡明此情,加以分別論治者,這是因為腦神經的學說,古人並不了解,所以內因外因混雜在一起,都用治療外風的方法來治療。因此,古來治療這種不遂症的藥方雖多,卻常常無效。《金匱》這一條中所說的痹症,未必都是外感風邪,而完全沒有內風衝擊腦經的疾病。

它只說風病,說中風所致,也只是從外因之風來論述,而沒有提及內動之風,所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治療這種不遂症的藥方,都只是祛風溫經一派,這正是《甲乙經》所謂偏中邪風、擊仆偏枯的說法所造成的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