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斠詮》~ 卷第三 (8)
卷第三 (8)
1. 第十節,風家服食之方
古人治風,有居恆服食之方,皆和平中正,養血和絡,故為常服之法,亦非以祛除外風也。考《千金》、《外臺》,如諸酒諸散,蓋亦為久服設法,但溫燥有毒者多,未盡純粹。茲選錄最醇正者數方,以備一格。
枸杞菖蒲酒,《千金》,治緩急風,四肢不遂,行步不正,口急,及四體不得屈伸方。
菖蒲(五十斤),枸杞子(一百斤)
上二味細銼,以水四石,煎取一石六斗,去滓,釀二斛米,酒熟,稍稍飲之。
壽頤按:菖蒲芳香宣絡,除濕開痹;枸杞子溫潤養血,益陰生津。止取二味,力欲其專,味欲其厚,釀為大料,是為尋常服食、悠久可用之良藥,固非治病於一時者也。
烏麻酒,《千金》
烏麻(五升)
微熬,搗碎,以酒一斗,漬一宿,隨所能飲之,盡,更作,甚良。
壽頤按:是方《千金》在風毒腳氣酒醴一類,雖無主治,而滋潤養陰之意,自可於言外得之。漬酒雖止一斗,然曰盡則更作,可見亦是久服之藥。
虎骨酒,《千金》,治骨髓疼痛,風經五臟方。
虎骨(一具)
炭火炙令黃色,捶碎,清酒漬五宿,隨性多少稍飲之。
壽頤按:此治筋骨痿弱之方。方下雖曰風經五臟,然虎骨之用,止是堅強筋骨,必非祛散外風之藥。古人所謂虎嘯風生,用以治風,亦是附會之說。果爾則虎能引風,而以治風病,豈不更益其勢,助桀肆虐耶?當有以知其必不然矣。〔批〕(闢去虎骨治風之說,語新而理正。)
葈耳散,《千金》
治諸風方。
五月五日,刈取葈耳葉,洗曝燥,搗篩,酒若漿,服一方寸匕,日三。作散若吐逆,可蜜為丸,服十丸,准前計一方匕數也。風輕易治者,日再服。
壽頤按:葈耳,今通作「蒼耳」,其葉其子,皆有祛風逐濕、通行經絡之功。此方為風濕痹著者設法,以祛邪為主,與前數方之專為養正者不同。然性亦和平,不易速效,是亦久服之法。方下所謂十丸准一方寸匕,雖丸之大小不詳,大約以梧子大為度,又可見古方之所謂方寸匕者,其藥物固無多也。
豨薟圓,《本事方》
五月間採豨薟草,摘其葉及嫩枝頭,曝乾,鋪甑中,層層灑酒與蜜,九蒸九曝,細末之,煉蜜和圓如梧子大,空心服,溫酒或米飲送下二十圓至三十圓。
壽頤按:《本事方》載江陵府節度使進稀薟圓方云:臣有弟訴,年三十一,中風伏枕五年,百醫不效。有道人云,可餌豨薟圓,必愈。又知益州張詠進表,謂吃至百服,眼目清明,服至千服,髭鬚烏黑,筋力強健云云,推重甚至。李瀕湖《本草綱目》引唐慎微說亦同,可見此藥之自有真效。
瀕湖謂:《韻書》楚人呼豬為豨,呼草之氣味辛毒為薟。此草氣臭如豬而味薟,故有此名。(《廣韻》:上聲七尾,虛豈切。豨字解日:楚人呼豬)頤謂豕為水畜,其氣腥羶,通乎人之腎氣。腎家蘊濕生熱,則相火不藏,諸病蜂起。中風癱痿,無非濕熱擾攘,蘊釀為變。豨薟稟腎臟之氣,直入至陰,導其濕濁,使積邪泄化,而諸羌自安,此亦理導濕熱之功,亦以祛邪為主也。〔批〕(以豨薟為泄導腎家濕熱之用,是從物理上得之。
古今許多本草,不易得此精當確切之藥性也。)
白話文:
第十節,關於風病的日常調理方法
古代醫學對於風病的治療,有長期服用的調理方法。這些方法都是平衡身體、調養血液、和順經絡的,適合長期服用,目的不是單純驅散外來的風邪。參考《千金要方》、《外臺祕要》等古籍,像各種藥酒和散劑,雖然是為了長期服用而設計的,但是其中溫燥或有毒的成分較多,並非完全純粹有益的。以下選錄幾種最純正的療法,供參考。
- 枸杞菖蒲酒:《千金要方》記載,此酒能治療急慢性風病,四肢無法活動,行走困難,以及口齒不清和全身僵硬等症狀。
菖蒲50斤,枸杞子100斤。兩種藥材細切,加4石水煮至剩下1石6鬥,去除殘渣,再用2斛米釀造,酒熟後,可以小量飲用。
評論:菖蒲具有芳香開通經絡、除濕散寒的作用;枸杞子溫潤養血,補陰生津。只選用這兩種藥材,目的是讓功效更加專一,藥性更濃厚,釀製成大份量的酒,適合日常服用,可以長期使用,不是短暫治病的藥物。
- 烏麻酒:《千金要方》記載,
烏麻5升。稍微炒過,磨碎,用1斗酒浸泡一夜,根據個人體質酌量飲用,喝完再做,效果很好。
評論:此方在《千金要方》歸類在風毒腳氣酒類,雖然沒有明確的主治疾病,但是滋潤養陰的意圖,可以從描述中看出。雖然浸泡的酒只有1鬥,但是提到喝完可以再做,可見這也是可以長期服用的藥物。
- 虎骨酒:《千金要方》記載,此酒能治療骨髓疼痛,風邪侵入五臟的病症。
虎骨一副。用炭火烤至黃色,敲碎,用清酒浸泡五晚,根據個人體質酌量飲用。
評論:這是治療筋骨衰弱的方子。雖然說明中提到風邪進入五臟,但是虎骨的功效只是增強筋骨,並非驅散外來風邪的藥物。古人認為虎吼風起,用虎骨治療風病,這種聯想是牽強的。如果真是這樣,虎能引風,用它治療風病,豈不是更增加風的威力,助長惡勢力呢?由此可知,這種說法必然是錯誤的。
- 蒼耳散:《千金要方》記載,此方能治療各種風病。
在五月五日收割蒼耳葉,洗淨曬乾,研磨過篩,加入酒或漿液,每次服用一方寸匕,每日三次。如果服用後出現嘔吐,可以加蜜製成丸藥,每次服用十丸,等於一方寸匕的分量。風病較輕的,每日服用兩次即可。
評論:蒼耳,現在通稱為「蒼耳」,它的葉子和種子都有祛風除濕、疏通經絡的效果。此方為風濕痹痛的患者設計,主要目的是祛除邪氣,與前面幾個專門滋補的方子不同。但是性質平和,不易快速見效,同樣適合長期服用。方子下面提到的十丸等於一方寸匕,雖然丸藥的大小不清楚,但大約是以梧桐子的大小為標準,由此可以看出古方中所稱的一方寸匕,藥物的分量並不多。
- 豬牙皁角丸:《本事方》記載,
在五月間採集豬牙皁角,摘下葉子和嫩枝,曬乾,放在蒸籠中,每一層灑上酒和蜂蜜,反覆蒸九次曬九次,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空腹服用,用溫酒或米湯送下,每次二十至三十丸。
評論:《本事方》記載,江陵府節度使進獻了稀薟圓的方子,他的弟弟在三十一歲時中風臥牀五年,看過許多醫生都沒有效果。有個道士告訴他可以服用豬牙皁角丸,一定能痊癒。又知益州張詠進獻的表文,說服用到一百次,眼睛明亮,服用到一千次,鬍鬚烏黑,筋骨強壯等等,非常推崇此藥。李瀕湖的《本草綱目》引用唐慎微的說法也相同,可見此藥確實有真正的療效。
李瀕湖認為:《韻書》中楚人稱豬為「豨」,稱草藥氣味辛辣為「薟」。此草藥氣味像豬,味道辛辣,所以有這個名字。我認為豬是水屬的動物,其氣味腥羶,與人體腎氣相通。腎臟內的濕氣產生熱氣,則相火不受控制,各種疾病紛紛出現。中風癱瘓,無非是濕熱擾亂,醞釀變化。豬牙皁角具有腎臟的特性,能直接進入極陰部位,引導濕氣濁氣,使邪氣消散,各種疾病自然消失,這也是疏導濕熱的效果,主要目的是祛除邪氣。
2. 第十一節,通治中風方之辨正
古治中風,大率以續命一類為惟一板法。《千金》、《外臺》中,復疊重累以續命者,殆數十百萬。其藥溫涼並進,甚至以桂、附與犀、羚同列。果是外中之寒風,則何以重用寒涼?若為內蘊之風火,則溫燥升散,豈非鴆毒?迨宋金以後,則又有所謂羌活愈風湯、大秦艽湯者,凡是醫書,無不以此數方為中風必用之藥。初學治醫,先入為主,每至終其身不知所措。
道之不明,皆古書誤之,可為痛哭。今者氣血上衝,腦經為變,其理既明,則凡是習俗相沿之陋,自當一掃而空。但俗書俱在,童而習之,必有不能忘情者,不揭其謬,則恐正義未必大昌。〔批〕(篤信好古之士,尚其三復斯言。),姑舉古今通行熟在口頭者,稍加辨難,庶幾千年沿誤,矯正一二,爰以辨正一節,殿在諸方之後。
小續命湯,《千金》,治猝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忽忽,神情瞀亂。
麻黃(去節),防已,附子(炮,去皮),芎藭,桂心,黃芩,芍藥
甘草(炙),人參(各一兩),杏仁(四十枚,去皮、尖、兩仁),生薑(四兩)
防風(一兩半)
壽頤按:方下所述諸症,皆是內風暴動為病。《外臺》引《延年》亦有此方,則稱其主偏風,半身不遂,口眼喎,不能言語,拘急不得轉側。其為內風猝變,氣血上菀,神經不用,情狀顯然,而古人乃以麻、桂、芎、防擾動其風,升泄其氣,必有百害而無一利。此證此方,是木已搖而更拔之,未有不速其蹶者。
而古今諸書,無不以此為治中風第一神方,總是誤內因為外因之故耳。頤於第一卷第二節及第六節中言之已詳,茲不復贅。若《千金》、《外臺》中諸續命湯散,無慮數十,皆大同小異,其弊亦等,辨之徒滋辭費,始皆從略。
侯氏黑散
菊花(四十分),白朮,防風(各十分),桔梗(八分),黃芩(五分),細辛
乾薑,人參,茯苓,當歸,芎藭,牡蠣,礬石,桂枝(各三分)
上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壽頤按:此方見《外臺秘要》風癲方中,云出《古今錄驗》。止曰療風癲,更有鍾乳、礬石各三分,無桔梗,余與此同。考是方用桂枝、薑、辛、歸、芎、防風,仍是溫散風寒之法,本無深意,以治風癲,亦必不獲效。其用牡蠣、礬石者,雜澀斂於疏散隊中,亦是古方恆有之例,哪有奇功妙用可言?故以此方列於《千金》、《外臺》風門各方之中,本極平常,初無以使閱者特加青眼。
然自後人附入《金匱》之中,云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同此一方,而主治乃與《外臺》絕異。然繹其語意,亦甚浮泛,必無效力可言,而方後則加入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即能助藥力數句。此說尚非《外臺》之所有,是更為後人妄加,其謬最為易知。
恐自燧人氏教民火食以來,必無冷食六十日之理。如謂冷食而藥即可積久不下,豈其人積六十日之食而二便不通?清夜自思,得毋失笑?如謂二便自通,而獨有藥積不下,則必其人腸胃之間,別有一處,獨能存積此藥,尤其理之不可通者。且服藥治病,止是借其氣味,運化精微,以達病所,亦非謂即此藥湯藥渣,竟能庖代氣血之不足。而古人竟能造此怪誕不經之說,鄙俚無恥之尤。
然古今名賢,從未有直揭其謬者。蓋亦誤認為仲師手筆,不敢糾繆繩愆,終是識理未到。不意喻嘉言自命絕世聰明,偏能信此臆說,隨聲附和,竭力讚揚,竟謂礬石能固澀諸藥,使之留積不散,以漸填其空竅,則舊風既去,新風不入云云,是誤認病人服藥,竟能以藥填空,如縫者之補綴,如圬者之畫墁,豈非笑話!毋亦過於好奇,務求立異,而不自知大言不慚,竟如夢囈耶。
〔批〕(此方所用之藥,所治之病,究竟對證者何在?然為《金匱》作注者,無不隨意敷衍,真是一盲群盲景象。似此辨駁,何等清楚!),雖似此穿鑿附會之言,醫學書中,本所時有,亦不足怪,惟如此方之亂雜無章,而竟為嘉言說得幻想紛紛,天花亂墜,一若玄之又玄,臭腐中自有神奇者,則亦不可多見。而庸人無識,更奉嘉言之說為至寶。
陳修園《三字經》中亦復引之。論者新奇,病者無命,魔高千丈,寧不駭然!敢書所見,以質通儒,其庶有撥重霧而見青天之一日乎。〔批〕(侃侃而談,不畏俗師咋舌。),嘉言俞東扶《古今醫案按》亦謂喻氏之論黑散,以為用礬石填空竅,堵截來風,好奇之談,最足誤人。
又謂藥之入胃,不過以氣味傳布經絡腑臟,豈能以礬石填塞之?又謂冷食六十日,藥積腹中不下,則腸胃果能填塞,不幾令谷不納而糞不出云云。其說亦極明白,可見怪誕不經之說,苟以靜心讀之,未有不覺其謬者,前賢固已有先我而言之者矣!〔批〕(明理者所見略同。)
羌活愈風湯,通真子《機要方》
初覺風動,服此不致倒僕。此乃治未病之聖藥也。又治中風證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此藥,以行導諸經。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此方加減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於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批〕(一氣微汗、一旬通利二句,尤其不通之極。),如此乃常服之藥也。
久則清濁自分、榮衛自和矣。〔批〕(此方主治,最是荒謬。),從張潔古《保命集》節錄。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麻黃,細辛,防風,川芎
白芷,秦艽,薄荷,人參,黃耆,甘草,枸杞子,枳殼
厚朴,當歸,知母,甘菊,半夏,防己,杜仲,地骨皮
蔓荊子,熟地黃(各二兩),茯苓,黃芩,芍藥,蒼朮(各三兩)
生地黃,石膏(各四兩),桂枝(一兩)
三十三味,共七十三兩,每一兩水煎服。假令一氣之微汗,用本方三兩,加麻黃一兩作四服,加姜煎,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則住。如一旬之通利,用本方三兩,加大黃一兩,亦作四服,如前臨臥服,得利為度。此藥常服之,不可失四時之輔。春將至,大寒後,本方加半夏、人參、柴胡,謂迎而奪少陽之氣也。
夏將至,穀雨後,本方加黃芩、石膏、知母,謂迎而奪陽明之氣也。季夏之月,本方加防己、白朮、茯苓,謂勝脾之濕也。秋將至,大暑後,本方加厚朴、藿香、肉桂,謂迎而奪太陰之氣也。冬將至,霜降後,本方加附子、當歸、官桂,謂勝少陰之氣也。此藥四時加減,臨病酌宜,誠治風證之聖藥。
〔批〕(不通不通又不通!當以蒲留仙之羯鼓三撾為之解穢。)
壽頤按:隋唐以前,治中風者,不問外風、內風,恆以續命湯為主,貌似神非,復疊重累,已覺魔障萬重,莫能排脫。迨至宋金以降,則更有所謂羌活愈風湯、大秦艽湯者,無論何種醫書,說到中風一門,必以此二方作為必需之品。考其所用各藥,麻防羌獨、芎芷薄荊,大隊疏風發散,而合以辛桂之溫,芩地之清,參耆之補,渾沌雜糅,蓋亦與古人許多續命湯散同出一派。似此毫無紀律之師,擾亂有餘,何能治病?而古今名賢,無不引為同調者,終是見理未明。
論及中風昏僕,無不心搖意亂,既不知病從何起,又安能按部就班,定方選藥?則姑且一盲群盲,謬引一二成方,聊為敷衍,於是吠影吠聲,互相傳述,而似此亂雜無章之藥劑,遂為人人心目中共有之方法。醫學黑暗,至於此極,殊可駭詫。而此方之議論,尤其一竅不通,全如夢囈。
且果如所說,幾於無一句不可以殺人,是誠不可以不辨。〔批〕(此方雜亂,喻嘉言已說盡其弊。茲更推究其源,謂即從續命一派而來,尤能窺見其隱,目光最為遠到。蓋自有愈風湯、大秦艽、三化湯諸方以來,久為俗書引得心迷意亂,學者安得不墮其術中?今得此論,恍如金鎞刮目,始覺大放光明。),其曰:初覺風動,服此不致倒僕,此方乃治未病之聖藥。
夫使中風之病,果是外來之風,則猝然而感,本不能預先覺其動與不動也。惟內風暴動,當有先機。或為氣火之上升,或為頭目之眩暈。此時急宜清其肝熱,而風或可熄。乃此方中許多辛散,發汗升提,內風得之,無不令其必致倒僕,是可謂之治未病之毒藥。即曰可治外來之風,然重門洞開,藩籬盡撤,招風有餘,豈能愈病?又謂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此藥以行導諸經,久服大風悉去。
則內外既已無邪,而再用此大隊耗散,其意何居?又謂一氣微汗,試問此四字當如何解說?豈非不通之顯而易見者。且本方中已有麻黃,而另加一兩,分作四服,如此重劑,胡可妄試?乃制方者既欲其汗,又欲其下,人非鐵石,奚能堪此?而乃謂此是常服之藥,寧獨癡人說夢,直欲殺盡蒼生。似此大謬,而著述家偏樂於援引,最是大惑不解。
惟喻嘉言《醫門法律》辨之極是。謂其似是而非,後人無識,奉此為第一靈寶,申申之署,亦不為過,然本方所用之藥,亦與小續命湯、侯氏黑散大同小異,本是一脈相傳,如法仿造,論其蕪雜無紀,初無上下床之別。然喻氏於此方,則以通真子所撰,無名下士而痛罵之;於彼二方,則以附入《金匱》,托於仲聖宇下而崇拜之。
論門第不論功過,亦不思之甚矣!頤謂此方及大秦艽、三化湯等方,主治中風,方下所言,無一句不是胡鬧。止以《保命集》收之,且有種種加減,一似具有法度,而淺者讀之,遂謂金元大家治病之秘鑰盡在此中。不問其效力如何,而依樣葫蘆,借充篇幅。總之,皆不識此病之究屬何因,實是醫學之最不堪告人者。
喻氏《法律》中風篇,此方評論,頗能窺見其隱,試一讀之,方知此方之萬不堪用,且可知古今方書之人云亦云者,其真相不過如此。是亦大可慨矣!〔批〕(說盡醫書之陋,真是禹鑄九鼎,魑魅現形。)
大秦艽湯,通真子《機要方》
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症,內無便溺之阻隔,知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筋自柔。
秦艽,石膏(各一錢),甘草,川芎,當歸,芍藥,羌活,獨活
防風,黃芩,白芷,生地黃,熟地黃,白朮,茯苓(各七分)
細辛(五分)
春夏加知母一錢,水煎服。如遇天陰,加姜七片;心下痞,加枳實五分。
壽頤按:金元以後之論中風者,每以中經絡、中腑、中臟分為三大綱。謂中經絡者,外有六經形症,則通以小續命湯、羌活愈風湯加減治之;中腑者,內有便溺之阻隔,則以三化湯通利之(三化湯方,即厚朴、大黃、枳實、羌活等分,每服一兩,水煎服,亦出《機要方》中);而中臟者,則云性命危,遂望而卻步,不出一方。若外無六經形症,內無便溺阻隔,則通用大秦艽湯。
似此三綱鼎立,要言不繁,而所用方藥,止此四方,又復簡便易記。此說自張氏收入《保命集》中,而後之諸家,無不照例錄入,幾於無書不載,無人不知。於是治醫之士,喜其卑而易行,誰不印入腦經,恃為秘寶。
究之猝然昏僕,皆由內動之肝陽,本非外感風邪,則六經形症,何自而來?然如大秦艽湯之主治,所謂外無六經形症,內無便溺阻隔,則所見之症,惟是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而所謂普通之中經絡、中腑、中臟三綱,無例可援,既不能適用續命、愈風、三化之套藥,又不敢謂其中臟,斷為必死,不出一方,於是三綱之成例既窮,而醫者用藥遂不得不與之俱窮。不幾搜索枯腸,無以敷衍了事。
何幸有通真子者,異想天開,聰明大啟,復能製造一外無形症、內無阻隔之通用套方,亦可謂無聊之極思。然方下主治,雖若自成一局,而所用之藥,依舊防風、羌、獨、細辛、芎、歸,仍不離乎續命、愈風之大旨。
又幸其靈機一動,想出「血弱不能養筋」六字,乃更悟到生、熟二地可以養血,遂不倫不類,雜湊成方,而後之言醫者,復可於中經絡、中腑、中臟三綱之外,得此不中經絡、不中腑、不中臟之應酬妙法。然以此開庸醫之簡便法門,則誠善矣。若欲為真實之學問,則豈不長墮十八層底黑暗獄中耶?喻嘉言僅謂其既欲養血,而復多用風燥之藥,尚是皮毛之論,不足以誅其心也。
〔批〕(金元以來,治中風者,分此三綱,而教人辨證用藥,本是夢話,六百餘年,無有敢斥其謬者,終是未有真發明,則姑且人云亦云,敷衍了事耳。今既有伯龍之論,實地經驗,而古人之誤,始得徹底覺悟。凡是理想家杜撰方論,胥當淘汰淨盡,無庸再談。此段筆意誠摯,而作詼諧語出之,竟是牛渚燃犀,怪物畢露矣。
肘後紫湯,治中風無問男子婦人,中風脊急,身痙如弓。
雞屎(二升),大豆(一升),防風(三兩,切)
水三升,先煎防風,取三合汁,豆、雞屎二味,熬令黃赤色,用酒二升淋之,去滓,然後用防風汁和,分為再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衣覆取汁,忌風。
《外臺秘要》收入中風角弓反張條。《肘後》又一方,清酒五升,雞屎白一升熬。《外臺》又引《備急方》同。
壽頤按:此治外風直入經絡,而為角弓反張之正方。風自外入,故主防風,以專御外風。雞為巽畜,其動應風,用其屎者,以重濁之氣,同類相求。合之豆淋酒,疏風活血,通絡溫經。衣覆取汗,則外邪解而絡脈自和。古人治產後冒風發痙,及破傷風之發痙,皆以此方為主出入用之。
《外臺》引《小品》有大豆紫湯,《千金》又有大豆紫湯、獨活紫湯、豆淋酒等,皆是疏泄外風之妙劑。惟風痙強直之症,有因於外風入絡者,亦有因於血燥筋急者,更有氣火上奔,激動腦經,而頃刻強直者。古人治法,止為外風一門,示以準則,如仲景之《痙篇》,以桂枝、葛根等方,治剛痙、柔痙,及《千金》、《外臺》諸方,無一非解表通絡之法。
而今人病此,則多內熱鑠津,血虛血燥之證,非麻、桂、羌、防及豆淋酒等所可妄試,是當於近賢治案中求之,斷不可徒讀古書,反以僨事也。〔批〕(古人論痙,皆是外風;而今人病痙,皆是血燥。學者必須識此方,不為《傷寒》、《金匱》諸書所誤。
華佗愈風散,治產後中風口噤、手足瘛瘲如角弓,或產後血暈、不省人事、四肢強直,或口眼倒築、吐瀉欲死者。
荊芥一味,微炒為末,每服二錢,豆淋酒調服,或童子小便服之,如神。
王貺《指迷方》加當歸等分,水煎服。
壽頤按:此以荊芥為散,豆淋酒調服,即《肘後》紫湯用防風,《千金》獨活紫湯用獨活之意,皆治外風之法。則此方之主治產後中風,仍是為外感風邪而設。惟產後陰虛,最多氣火上升,內風暴動,豆淋酒必不可妄試。至謂產後血暈,不省人事,則多是血脫於下,陽浮於上,氣升火升,擾亂神明,法宜降逆破瘀,鎮定浮陽。雖曰風動,而證是內風自動,與外受風邪者絕然不侔,豆淋酒斷不可用。
惟童便定逆下行,降氣降火最速,以調荊芥炭,亦能去瘀定風,奏效甚捷。然與《肘後》紫湯、《千金》獨活紫湯之意在祛除外風者,大相懸絕矣。學者於此,必須明辨外風、內風,對證用之,方能呈效。否則兩者正是相反,北轍而南其轅,適以速之蹶耳,不可不慎,此方稱每服二錢,明是唐以後人所定(唐以前之權衡,不以錢計)。而方名華佗愈風散者,言其效力之神,如華元化治病耳,非華氏所制之方也。
宋人更有荊芥散一方,治中風口噤,四肢搐搦,或角弓反張,用荊芥一味,炒為末,酒服二錢,極稱有效。尤在涇謂其專治血中之風,亦治外風之藥也。
〔批〕(此卷所錄各方,註解精當,深入顯出,皆能表明其真實功效,絕無模糊隱約之弊。而分別部居,不相雜廁,尤為學子指南之針。猝讀一過,欽佩作者目光透徹,識力精微。求之古人,殆難其匹,遑論儕輩。而所錄無多,諸法咸備。不自制一方,而其實何去何從,一一抉摘隱微,闡發淨盡,已無一非自出手眼,別有錘爐,金針度人,用之不竭。以視俗書好立新方而不適於用者,真有天淵之別。
文彥附識。)
中風斠詮第三卷終
附:中藥計量新舊對照換算表1.十六進位舊制單位與法定計量單位(克)換算1釐=,0.03125
3.5=10.93755釐=0.15625
4錢=12.51分=0.3125
4.5錢=14.06255分=1.5625
5錢=15.6251錢=3.125
6錢=18.751.5錢=4.6875
7錢=21.8752錢=6.25
8錢=252.5錢=7.8125
9錢=28.1253錢=9.375
1兩=31.252.東漢容量單位與法定計量單位換算
1升(東漢)=0.1981升(法定計量單位)3.東漢重量單位與法定計量單位換算
1斤=99.,25克,,1兩=6.264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