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斠詮》~ 卷第三 (3)
卷第三 (3)
1. 第二節,開關之方
白礬散
《聖濟》
治急中風口閉涎上,欲垂死者。
白礬(二兩),生薑(一兩,連皮搗,水二升,煎取一升二合。)
上二味合研,濾,分三服,旋旋灌之,須臾吐出痰,方可服諸湯散。若氣衰力弱,不宜吐之。
尤在涇曰:此方以白礬湧泄為主,佐入生薑,辛以開之也。
又方
白礬(如拇指大一塊,為末),巴豆(二粒,去皮膜)
上二味於新瓦上,煅令焦赤為度,煉蜜丸芡實大,每用一丸,棉裹,放病人口中近喉處,良久吐出痰,立愈。
一方加皂角一錢,煅研,取三分,吹入鼻中。
頤按:皂角即牙皂,宜炒不宜煅,亦當棉裹用之,如前法。蓋不去油之巴豆,必不可作內服之藥也。
尤在涇曰:巴豆為斬關奪門之將,用佐白礬以吐痰,因其性猛烈,故蜜丸含化,是急藥緩用之法。
壽頤按:巴豆最是猛烈,此方且不去油,如曰含化,則雖用蜜丸,必不能少減其毒,雖可開痰,必至上吐下泄,無論體質若何壯健,皆不能任。觀此方用棉裹納入口中近喉,引之吐痰,是僅取其氣,不食其質,必以線縛住此棉裹之藥,不令吞嚥,俟得吐而引藥去之,是古人用意之周密處,尤氏竟認作蜜丸含化,似是而非。〔批〕(讀古人書,必須細心體驗。)
白話文:
白礬散
這個方子出自《聖濟總錄》,是用來治療急性中風,導致口閉、口水上湧,看起來快要死的人。
需要準備白礬二兩,生薑一兩,連皮搗碎,加水二升煎煮,取一升二合的藥汁。
將白礬和煎好的薑汁混合研磨,過濾後分三次服用,慢慢灌入病人口中。稍後,病人會吐出痰液,這時才可以服用其他湯藥或散劑。如果病人氣虛體弱,就不適合催吐。
尤在涇認為,這個方子主要利用白礬來催吐,並加入辛辣的生薑來幫助打開閉塞。
另一個方子
白礬用像拇指大小的一塊,磨成粉末;巴豆兩粒,去除外皮和薄膜。
將白礬粉末和去皮膜的巴豆放在新的瓦片上,用火燒到焦紅的程度。再用煉製過的蜂蜜把藥粉做成芡實大小的藥丸。每次用一丸,用棉花包好,放在病人口中靠近喉嚨的地方,過一會兒吐出痰液,病就好了。
還有一個方子,額外加入皂角一錢,燒過後磨成粉末,取三分吹入鼻中。
我認為,皂角就是牙皂,適合用炒的,不適合用燒的。也應該用棉花包好使用,方法和前面一樣。沒有去除油脂的巴豆,絕對不能內服。
尤在涇說,巴豆就像開關破門的將軍,用來輔助白礬催吐,因為藥性猛烈,所以製成蜜丸含在口中慢慢化開,這是把急藥緩用的方法。
我認為,巴豆藥性非常猛烈,這個方子還沒有去除油脂,如果說含化,即使是蜜丸,也一定會減少不了毒性。雖然可以化痰,但一定會導致上吐下瀉,無論體質多麼強壯都無法承受。觀察這個方子是用棉花包住放在病人口中靠近喉嚨,引導吐痰,只是取它的藥氣,不是要吃下藥物本身。一定要用線綁住棉花包的藥,不讓病人吞下去,等吐痰後把藥取出。這是古人用藥非常周全的地方,尤在涇竟然認為是蜜丸含化,實在是似是而非。 (讀古人的書,必須要細心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