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斠詮》~ 卷第三 (4)
卷第三 (4)
1. 第三節,固脫之方
脫證宜固,古方除獨參、參附外,絕少他法。壽頤擬戀陰益液,如參麥、五味、阿膠、雞子黃等,亦是固脫必要之藥。而在濁陰上泛、虛陽飛越之時,古有三生飲、三建湯、養生丹、靈砂丹諸法,皆所以鎮遏陰霾,挽回陽氣,未始非急救之良藥。又如劉河間之地黃飲子、喻嘉言之加減資壽解語湯,亦治腎臟陰陽二氣下脫之法。茲彙集於此,以備脫者固之之用。
獨參湯,治元氣暴脫,忽然肢冷汗出、氣怯神疲之證。
人參一味,濃煎頻灌,不拘時服。
壽頤按:卒中之證,忽然氣短神疲、身冷體蜷、目合口開、二便不禁,不問有痰無痰、有汗無汗,皆是陽氣暴脫,非人參大力,不能救危於俄頃。若蜷冷之甚者,非參附不可。《王孟英醫案》第一卷第一條,周光遠登廁暴脫,倉猝不及得藥,以三年女佩姜煎服而安,亦是回陽之一法。此證是陰陽兩氣自為脫離,少遲片刻,即不及救。
其病情雖近於內風暴動,實則並非風陽,直是陰陽離絕,故謂之脫。〔批〕(詮解暴脫之證情病理,闡發極細。是古人書中不可多見之筆墨。)其危愈速,亟遽無措,不遑用藥者甚多。養生者皆不可不知。
參附湯《世醫得效方》,治猝暴昏僕,目合口開,體冷汗流等症。
人參,附子
尤在涇曰:此方為救急之法,藥止二味,取其力專而效速,用人參鬚倍於附子,或等分。不拘五錢或一兩,酌宜用之,姜水煎服。有痰加竹瀝。
壽頤按:參附為回陽救急之要劑。陰脫於裡、陽亡於外者,獨參猶恐不及,故必合之氣雄性烈之附子,方能有濟。如其陽未盡越,肢冷未甚,可用炮製之附。若其陽氣暴絕,冷汗淋漓,則非生用不可。
三生飲《局方》,治卒中痰塞,昏僕不醒,脈沉無熱。
生南星,生白附子,生川烏
等分,加木香、生薑,水煎服。
壽頤按:痰塞而脈沉,無熱,是為寒痰上湧,其胸中清陽之氣,已為濁陰蔽塞不通,非燥烈大溫之藥,不能開泄。此方三者俱用其生,非僅為回陽計,正欲其雄烈之性,驅除濁陰耳。苟能陰霾一開,寒痰少減,即當隨證用藥,似此大燥大烈之劑,非可多服、頻服者也。
星附散,《本事》,治中風能言,口不喎斜,而手足嚲曳。
南星,半夏(二味薄切,生薑汁浸透),川烏,白附子,黑附子
白茯苓,人參,白殭蠶,沒藥(以上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酒各一盞,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二三服,汗出瘥。
壽頤按:方用南星、半夏、川烏、黑白二附,亦為真陽式微、寒痰上壅而設,非治外風也,水酒同煎,熱服得汗而瘥,則寒痰開泄、陰霾既化、陽光復闢之徵也。許叔微《本事方》附會手足嚲曳為中腑之症,不脫宋金元人中經絡、中腑、中臟之陋習。喻嘉言收此方入《醫門法律》,亦謬謂治虛風寒痰,以為得汗則風從外出而解。
白話文:
第三節,固脫之方
脫證需要固攝元氣,古代方劑除了獨參湯、參附湯之外,其他方法極少。壽世頤認為《戀陰益液》方中,像人參、麥冬、五味子、阿膠、雞蛋黃等,也是固攝元氣的必要藥物。當濁陰上泛、虛陽外越時,古方有「三生飲」、「三建湯」、「養生丹」、「靈砂丹」等,都是用來鎮壓濁陰,挽回陽氣的急救良方。此外,像劉河間的「地黃飲子」、喻嘉言的「加減資壽解語湯」,也都是治療腎臟陰陽二氣下陷的方劑。這裡將這些方劑彙集在一起,以備治療脫證之用。
獨參湯,主治元氣暴脫,突然四肢冰冷、出汗、氣虛乏力等症狀。方中僅用人參一味,濃煎後頻頻服用,不拘時間。壽世頤認為:中風猝死者,突然氣短乏力、身體冰冷蜷縮、閉目張口、大小便失禁,無論是否有痰、是否有汗,都是陽氣暴脫,只有大量人參才能迅速挽救危急。若身體冰冷蜷縮嚴重,則非人參、附子不可。 《王孟英醫案》記載,周光遠上廁所時突然暴脫,緊急情況下無法取得藥物,用三年陳久薑煎服而痊癒,也是回陽的一種方法。此證是陰陽二氣脫離,稍有延遲,就難以搶救。
其病情雖然類似於內風暴動,但實際上並非風陽,而是陰陽離絕,所以稱之為「脫」。(批註:對暴脫證的病理闡述非常細緻,這是古籍中少見的精妙論述。)其危險性極高,速度極快,往往措手不及,許多人来不及用药。養生之人不可不知。
參附湯(出自《世醫得效方》),主治突然昏倒,閉目張口,身體冰冷出汗等症狀。藥方用人參、附子。尤在涇說:此方是急救方劑,藥物只有兩種,取其藥力專一且見效迅速,人參的用量應是附子的兩倍,或等量。用量不拘五錢或一量,酌情使用,用薑湯煎服。如有痰,可加入竹瀝。壽世頤認為:參附湯是回陽急救的重要方劑。陰氣內脫、陽氣外亡,單用人參可能不夠,因此必須配合藥性溫熱強烈的附子,才能起效。如果陽氣尚未完全外越,肢體冰冷不嚴重,可用炮製過的附子。如果陽氣暴脫,冷汗淋漓,則必須使用生附子。
三生飲(出自《局方》),主治卒中痰阻,昏迷不醒,脈象沉弱無熱證。藥方用生南星、生白附子、生川烏等分,再加入木香、生薑,水煎服。壽世頤認為:痰阻而脈象沉弱無熱,是寒痰上湧,胸中清陽之氣已被濁陰阻塞不通,非燥烈溫熱的藥物不能開通。此方三味藥均用生品,不僅為了回陽,更重要的是利用其藥性強烈,以驅除濁陰。只要濁陰一開,寒痰稍減,即可根據症狀服用其他藥物。像這樣燥烈之劑,不可多服或頻服。
星附散(出自《本事方》),主治中風,能說話,口角不歪斜,但手足不能正常活動。藥方用南星、半夏(薄切,用薑汁浸泡)、川烏、白附子、黑附子、白茯苓、人參、白僵蠶、沒藥(以上各等分)。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水酒各一盞,一起煎至八分,去渣趁熱服用,服藥二三次,出汗則痊癒。壽世頤認為:此方用南星、半夏、川烏、黑白附子,也是針對真陽衰微、寒痰壅塞而設,並非治療外風。用酒水同煎,服用後出汗痊癒,是寒痰開泄、濁陰化解、陽氣恢復的徵兆。許叔微的《本事方》將手足不能正常活動歸為腑證,沿襲了宋金元時期經絡、腑臟、臟腑的陳舊觀念。喻嘉言將此方收入《醫門法律》,也錯誤地認為是治療虛風寒痰,認為出汗則風邪隨汗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