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斠詮》~ 中風斠詮卷第一 (30)
中風斠詮卷第一 (30)
1. 第十節,論張伯龍之《類中秘旨》
愚謂潛陽鎮逆,必以介類為第一主藥,如真珠母、紫貝齒、玳瑁、石決明、牡蠣之類,鹹寒沉降,能定奔騰之氣火,而氣味俱清,不礙痰濁,最為上乘。金石藥中,則龍骨、龍齒、磁石、石英、玄精石、青鉛、鐵落之屬,皆有鎮墜收攝之功。而平肝化痰,具有通靈之性情者,則羚羊角、猴棗,尤為神應。
若草木類之木瓜、白芍、楝實,則力量較弱,可以輔佐,非專閫材也。若龜板、鱉甲,亦是潛陽沉降之品,但富有脂膏,已趨重於毓陰一路,必也水虧木旺,而無痰涎之上壅者為宜,有痰則己嫌滋膩,尚須審慎。若生地、石斛、玄參、黑豆之屬,皆清熱養陰之品,亦惟津傷熱熾而無痰者,均可採用。
苟有痰塞,則甘寒黏膩適以助其壅滯,其弊不小。而人參、阿膠、雞子黃等,尤為滋填厚味,在真陰告匱,龍雷猝乘,已見目合口開、撒手遺溺脫證之時,非此戀陰益液和入大劑潛鎮隊中,亦難留戀陰陽,希冀什一。〔批〕(歷舉應用諸藥,而一一說明其實在之效力,始覺伯龍所述數味,未盡穩愜,此作者之金針度人也。
)若其氣火升騰,挾痰坌湧,尚在本虛標實之際,未至真元欲脫者,猶恐滋膩助痰,非可輕試。或在潛降之後,氣火漸平,神志漸定,痰塞已開,胃氣來蘇之時,用以固陰益液,則即仲景復脈湯善後之法也。誠以此等厚膩性質,補陰有餘,礙胃實甚,且必暗助濁陰,反增痰氣負隅之勢,所以氣火方張、痰壅涎流者,萬萬不可妄試。
若夫甘菊、蟬蛻,則輕泄外風,亦以疏達肝木,與桑葉、蒺藜、天麻、胡麻等相類,對於此證,止可為輔佐之品,皆非主任要藥。至於歸身一物,世俗無不視為補陰補血上品,其實脂液雖富,而氣烈味辛,走竄有餘,滋填不足,本是血中氣藥,非純粹補血之物。此病在浮陽上泛之時,惟鎮定為急,亦斷不能投此辛升溫散,擾之使動,豈不為火添油,為虎傅翼?〔批〕(謂當歸是辛溫上升,走而不守,亦藥性之實在,人所未必能知者也。)頤愚於此,不敢強為贊同。
又此病之最著重處,在濁痰壅塞一層。蓋以陰虛於下,陽浮於上,必挾其胸中濁陰,泛而上溢,蔽塞性靈,上蒙清竅,以致目瞑耳聾、舌謇語塞、神昏志亂、手足不遂。若以中醫理想之詞,姑備一說,未始非濁痰窒塞經隧為病。是以昏瞀之時,痰塞涎流,十恆八九。愚謂潛降急矣,而開痰亦不可緩,則杏、貝、膽星、菖蒲、遠志、竹黃、竹瀝、二陳之屬,皆不可少,近多以猴棗治熱痰,甚有捷效。〔批〕(補出化痰一層,最是此病要藥。
)又有龍腦、麝香,芳烈走竄,開泄無度,耗散正氣,消鑠真陰,抑且香燥之性,氣烈上升,反以助桀為虐,擾亂神志,逼痰入絡,釀成癲癇,不可妄試。而俗醫見其痰塞神迷,謬謂痰熱蒙其心竅,輒以局方蘇合香丸、至寶丹、牛黃清心丸之類,大香大開,反以助其氣火上激,何異藉寇兵而齎盜糧,必多一蹶不振,是即《素問》所謂氣不返則死者。固不獨氣虛欲脫之危候恐其耗氣而不可用也。
白話文:
我認為,要用藥物來潛藏陽氣、鎮壓上逆的氣機,首選應是介殼類藥物,像是珍珠母、紫貝齒、玳瑁、石決明、牡蠣等,這些藥性味鹹寒,能往下沉降,可以平定奔騰上衝的氣火,而且氣味清淡,不會妨礙痰濁,是最佳選擇。在金石類藥物中,龍骨、龍齒、磁石、石英、玄精石、青鉛、鐵落等,也都有鎮定下墜、收斂攝納的作用。至於能平肝、化痰,又具有通暢靈性的藥物,像是羚羊角、猴棗,效果尤其顯著。
至於草木類的木瓜、白芍、楝實,藥力比較弱,只能輔助使用,不是主要的藥材。龜板、鱉甲雖然也是潛陽沉降的藥物,但富含油脂,更偏向滋養陰液,比較適合用於水液虧損、肝火旺盛,但沒有痰液上壅的狀況。如果患者有痰,這些藥反而會過於滋膩,需要謹慎使用。生地、石斛、玄參、黑豆等,都是清熱養陰的藥物,只適合津液損傷、熱邪熾盛,而沒有痰的患者。
如果患者有痰阻礙,甘寒黏膩的藥物反而會加重阻塞,弊端很大。而人參、阿膠、雞子黃等,更是滋補黏膩的藥物。當患者真陰極度匱乏,肝陽突然上亢,已經出現眼閉口開、大小便失禁的危急情況時,才需要用這些藥物來滋補陰液,與大量潛鎮的藥物一同使用,或許還能挽回一線生機。〔批註〕(作者列舉了許多應用的藥物,並一一說明其具體功效,才發現張伯龍所說的幾種藥,並非完全妥當,這也是作者用他的經驗來引導後人。)
如果氣火上衝,夾雜痰液湧出,病情還處於本虛標實的階段,還沒到真元將要脫失的情況,就怕過於滋膩的藥物反而會助長痰液,不可輕易嘗試。或者在潛降之後,氣火漸漸平息,神智逐漸安定,痰阻已經化開,胃氣也開始恢復的時候,才能用這些藥物來固陰益液,這就像張仲景用復脈湯來善後的做法。但這些厚膩的藥物,補陰有餘,礙胃卻很嚴重,而且必定會暗中助長濁陰,反而會增加痰氣作亂的勢頭,所以當氣火正旺、痰液壅塞的時候,絕對不可胡亂嘗試。
至於甘菊、蟬蛻,則是輕微疏散外風的藥物,也能疏通肝木,與桑葉、蒺藜、天麻、胡麻等藥物類似,對於這種病症,只能作為輔助藥物,都不是主要用藥。至於當歸,世俗都把它看作是補陰補血的佳品,但其實它雖然富含油脂,但氣味辛烈,走竄有餘,滋補不足,本來是血中氣藥,並非單純補血的藥物。這種病症在浮陽上泛的時候,最要緊的是鎮定,絕對不能用這種辛溫上升、擾動氣機的藥物,這不是火上加油、助紂為虐嗎?〔批註〕(說當歸是辛溫上升、走而不守,這是藥性的真實情況,一般人未必知道。)對於這一點,我不敢完全贊同。
此外,這種病症最需要關注的是濁痰壅塞的問題。因為陰虛於下,陽浮於上,必定會夾帶胸中的濁陰,泛濫上溢,蒙蔽心神,遮蔽清竅,導致眼睛閉合、耳聾、舌頭僵硬、言語不清、神志昏亂、手腳不聽使喚。如果用中醫的說法,姑且當做一種解釋,或許是因為濁痰阻塞了經絡。因此在昏迷的時候,痰液阻塞、口涎橫流,十之八九都是這種情況。我認為,潛降雖然重要,但化痰也不可延誤。所以杏仁、貝母、膽星、菖蒲、遠志、竹黃、竹瀝、二陳湯之類的藥物,都是不可或缺的。現在很多人用猴棗來治療熱痰,效果很好。〔批註〕(補充化痰這一點,是治療此病的关键。)
還有龍腦、麝香,氣味芳香而走竄,開泄過度,會耗散正氣,消磨真陰。而且它們的香燥之性,氣烈上升,反而會助長邪氣,擾亂神志,逼迫痰液進入經絡,導致癲癇,不可胡亂嘗試。而庸醫看到患者痰多阻塞、神志不清,就錯誤地認為是痰熱蒙蔽心竅,往往會用局方蘇合香丸、至寶丹、牛黃清心丸之類的藥物,這些藥物大香大開,反而會助長氣火上衝,豈不是引狼入室嗎?這樣做多半會一蹶不振,這就是《素問》所說的「氣不返則死」。這不僅僅是氣虛將脫的危急情況才不能用這些藥物,而是所有情況都不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