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壽頤

《中風斠詮》~ 中風斠詮卷第一 (22)

回本書目錄

中風斠詮卷第一 (22)

1. 第七節,論《金匱》之中風,本言外因,而所敘各證皆是內因之誤

且以身癢癮疹皮毛之病,而謂之邪氣中經。據病理而言,確是風熱侵襲肌腠,其說似無不可。然上節則曰「邪在於經,即重不勝」,語氣又復不符。豈有同在一篇之中,而忽彼忽此,自盾自矛,竟無一定宗旨之理,而謂仲師手筆,有如是之模糊隱約,疑是疑非者乎!要之,今本《金匱要略》似此不可索解者最多,皆當存而不論,既不能強為疏通,削足適履,亦不當隨文敷衍,虛與委蛇。其「心氣不足,邪氣入中,胸滿短氣」三句,亦是不相聯屬之文。

而注者曲為說解,仍不可通,亦何苦耶?頤按:巢氏《病源候論》謂人皮膚虛,力風邪所折,則起隱軫。又謂邪氣客於皮膚,復逢風寒相折,則起風瘙隱軫。《千金方》謂風邪客於肌膚,虛癢成風胗瘙瘡。(「癮」之與「隱」,「疹」之與「軫」、「胗」,皆古今字)可見身癢癮疹,止是微風鬱於肌膚之病。

《金匱》此條不為《病源》、《千金》所採,則巢元方、孫思邈等,亦不以《金匱》此說為然。惟《金匱》既以癮疹列於《中風篇》,益可見其所謂中風之病,皆是外風,此固唐以前之通例也。

白話文:

以身體發癢、蕁麻疹這類皮膚病,就說是邪氣侵入經絡,從病理上來說,確實可能是風熱侵襲肌肉皮膚,這樣講好像也沒什麼不對。但是上一段又說「邪氣在經絡,就會感到身體沉重無力」,語氣又不一樣了。難道會在同一篇文章中,一下子這樣說,一下子那樣說,自己互相矛盾,沒有一個確定的主旨嗎?這樣就說是張仲景的手筆,會不會太過模糊不清、模稜兩可了?總之,現在這個版本的《金匱要略》,像這樣讓人無法理解的地方有很多,都應該先擱置不談。既然不能勉強解釋通,也不能削足適履地硬湊,更不應該隨便附會,敷衍了事。其中「心氣不足,邪氣入侵,胸悶氣短」這三句話,也是沒有關聯的文句。

而注釋的人勉強解釋,仍然講不通,又何必呢?我認為:巢元方的《病源候論》說,人皮膚虛弱,受到風邪侵襲,就會出現蕁麻疹。又說,邪氣停留在皮膚,又遇到風寒侵襲,就會出現風瘙、蕁麻疹。《千金方》說,風邪停留在肌肉皮膚,虛癢就會形成風疹、瘙瘡。(「癮」和「隱」、「疹」和「軫」、「胗」都是古代和現代用字不同的關係)可見身體發癢、蕁麻疹,只是輕微的風邪鬱積在皮膚的病。

《金匱要略》這條沒有被《病源》、《千金方》採用,可見巢元方、孫思邈等人,也不認為《金匱要略》的這種說法是對的。但是《金匱要略》既然把蕁麻疹歸類在《中風篇》中,更加可以看出來它所謂的中風,都是指外來的風邪,這本來就是唐朝以前醫學界的普遍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