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壽頤

《中風斠詮》~ 中風斠詮卷第一 (8)

回本書目錄

中風斠詮卷第一 (8)

1. 第三節 論昏瞀猝僕之中風,無一非內因之風

(壽頤按:內風陡動之病,習醫者能知為肝陽上擾,已是高明之家,終不能知是氣火俱浮,迫血上湧,直傷腦經之病。乍聞西醫「血沖腦經」四字,方且搖首咋舌,群相駭怪,更莫測其病理之何似。

抑知《素問》有薄厥、大厥二條,固已明言其血菀於上,氣血並走於上,蓋亦與新學家之所謂血沖腦經同一明白,而讀者皆不覺悟,則為注家說得模糊,引入魔道,遂令古人精義,幾於泯沒不傳,可為嘆息。

然今既證明此薄厥、大厥,即是內風昏瞀之病,更可知上古醫理,至精至確,洵是超凡入聖之學,真非漢唐以降所能望見項背者矣)《脈要精微論》所謂厥成為巔疾也,又謂浮而散者為眴僕也。(壽頤按:厥為巔頂之疾,一句道破,直與西學血沖腦經同符合撰。惟其氣火大浮,有升無降,故脈浮且散,當為眩暈昏僕之病)《至真要大論》所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熱瞀瘛,皆屬於火也。

(壽頤按:此《素問》明言眩暈強直、昏瞀瘛瘲諸病之屬於肝火肝風者)《陰陽應象大論》所謂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臟為肝也。又謂風氣通於肝也。(壽頤按:此節諸風,雖似言外因之風,然在天為風,而人之肝臟應之,則可知肝之自能生風,非專指外來之風矣)《五常政大論》所謂發生之紀,其動掉眩,巔疾也。

〔批〕(古有巔疾之名,可知掉眩目冥等病,古人亦未嘗不知其病在於腦,則西人血沖腦經之說,雖是新發明,亦何必非吾邦舊學。)又謂厥陰司天,風氣下臨,目轉耳鳴也。《六元正紀大論》所謂太陽之政,壬辰、壬戌,其病掉眩目冥也。少陽之政,壬寅、壬申,其病掉眩也。

(壽頤按:發生之紀,乃木運之太過,厥陰司天,則風木之旺時,壬年即木運太過,所以有掉眩巔疾、目轉耳鳴等病,此皆臟氣之應乎天氣,而內風自動者也)又謂厥陰司天,三之氣,民病耳鳴掉眩也。木鬱之發,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也。火鬱之發,瞀悶懊憹,善暴死也。

少陽司天,三之氣,病昏憒也。少陽所至,為瞀昧暴病,為瞤瘛暴死也。(壽頤按:瞀昧、瞀悶,皆昏憒迷亂、神識不清之貌;瞤,謂口眼之瞤動;瘛,謂肢體之瘛瘲。此皆厥陰風木及君相二火之氣用事,而謂掉眩僵仆、昏瞀懊憹、瞤瘛暴死等病。是亦臟氣之應乎天氣,而為風病火病者也)《脈解篇》謂太陽所謂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巔疾也。

(壽頤按:此節之所謂太陽,言其陽氣極盛,升浮於上,故曰陽盡在上,正是氣升火升,迫血沖腦之候,下虛上實四字,何等明白,與十二經絡之太陽經無涉。然啟玄作注,竟以脈上額交巔妄為附會,遂令後之學者,不知古人真旨,可為嘆息。惟經文陰氣從下一句,殊不可解,必有訛誤)《厥論》所謂巨陽之厥,發為眴僕;陽明之厥,則巔疾欲走呼也。(壽頤按:此巨陽、陽明,亦當以陽氣大盛言之。

白話文:

(壽頤按:內風突然發作的疾病,一般醫生如果能知道是肝陽上亢所引起,已經算是高明的了,但最終還是無法理解這是氣和火一同上浮,迫使血液向上湧,直接傷害腦部經脈的疾病。剛聽到西醫說的「血沖腦經」這四個字,反而搖頭驚訝,互相感到奇怪,更無法理解這種病理是什麼樣的。

要知道《素問》中有薄厥、大厥兩條,早就明確說明這是血液積聚在上方,氣血一同向上走,其實和現代醫學所說的血沖腦經是同樣的道理。只是讀書的人都不了解,因為注釋的人說得模糊不清,把人引入歧途,使得古人的精華要義幾乎被埋沒,無法傳承下去,實在令人嘆息。

現在既然證明了這種薄厥、大厥就是內風引起的昏厥疾病,更加可以知道上古的醫理非常精確,確實是超凡入聖的學問,並不是漢唐以後的醫學所能比擬的。)《脈要精微論》說「厥」會變成癲頂之疾,又說「脈浮而散」的是「眩僕」。 (壽頤按:「厥為巔頂之疾」一句點破,和西醫所說的「血沖腦經」完全符合。因為氣火過度上浮,只升不降,所以脈象浮散,應當是眩暈昏倒的疾病。)《至真要大論》說「各種眩暈搖動,都屬於肝;各種突然的強直,都屬於風;各種熱性的昏亂抽搐,都屬於火。」

(壽頤按:這裡《素問》明確指出眩暈強直、昏亂抽搐等各種疾病是屬於肝火、肝風引起的。)《陰陽應象大論》說「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臟為肝」,又說「風氣與肝相通」。 (壽頤按:這段所說的風,雖然像是指外來的風,但是既然說在天為風,而人的肝臟與之呼應,就可以知道肝臟本身也能產生風,不只是指外來的風。)《五常政大論》說「在發生的季節,發病時會出現眩暈搖動,癲頂之疾。」

〔批〕(古時候有「癲疾」的名稱,可以知道眩暈、眼睛昏花等疾病,古人也並非不知道其病在腦部,所以西醫所說的「血沖腦經」,雖然是新發現,但又何必說不是我們國家古老的學問呢?)又說「厥陰主管天時,風氣下降,就會出現眼睛轉動、耳朵鳴響的症狀。」《六元正紀大論》說「太陽主管天時,壬辰、壬戌年,其疾病是眩暈、眼睛昏花。」「少陽主管天時,壬寅、壬申年,其疾病是眩暈。」

(壽頤按:發生的季節是木氣過盛的時候,厥陰主管天時,則是風木旺盛的時候,壬年就是木運太過的時候,所以會出現眩暈、癲疾、眼睛轉動、耳朵鳴響等疾病,這些都是臟腑之氣和天氣相應,而內風自己發動的緣故。)又說「厥陰主管天時,在三之氣,人們會出現耳鳴、眩暈的疾病。」「木氣鬱結發作時,會出現耳鳴、眩暈、轉動、眼睛看不清人,容易突然僵倒。」「火氣鬱結發作時,會出現昏亂、煩躁不安,容易突然死亡。」

「少陽主管天時,在三之氣,會出現昏迷的疾病。」「少陽主管時,會出現昏亂迷糊、突然發病,會出現口眼抽動、抽搐、突然死亡。」(壽頤按:昏亂迷糊、昏亂悶亂,都是昏迷錯亂、神識不清的樣子;抽動,是指口眼抽動;抽搐,是指肢體抽搐。這些都是厥陰風木以及君火、相火之氣發揮作用,才會出現眩暈僵倒、昏亂懊惱、口眼抽動、抽搐暴死等疾病。這也是臟腑之氣和天氣相應,成為風病、火病的原因。)《脈解篇》說「太陽所謂病重會導致狂癲之疾,是因為陽氣過度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所以會出現癲疾。」

(壽頤按:這段所說的太陽,是指陽氣極盛,上浮於上,所以說「陽盡在上」,正是氣升火升,迫使血液沖向腦部的表現。下虛上實這四個字,說得多麼明白,和十二經脈中的太陽經無關。但是注釋《啟玄》的人,竟然把脈上額交巔妄加附會,使得後來的學者不知道古人的真正意思,實在令人嘆息。只有經文說的「陰氣從下」一句,實在無法理解,必定是文字有誤。)《厥論》說「巨陽的厥症,發作時會導致眩暈昏倒;陽明的厥症,則會癲頂發作,想要奔跑呼叫。」 (壽頤按:這裡的巨陽、陽明,也應該是指陽氣過度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