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斠詮》~ 卷第三 (31)
卷第三 (31)
1. 第八節,滋養之方
滋營養液膏,薛一瓢方
女貞子,旱蓮草,霜桑葉,黑芝麻,黃甘菊,枸杞子
當歸身,白芍藥,熟地黃,黑大豆,南燭葉,白茯神
萎蕤,橘紅,沙苑蒺藜,炙甘草
天泉水熬濃汁,入黑驢皮膠,白蜜煉收。
壽頤按:此方彙集峻養肝腎二陰諸物,意在厚味滋填,而參用輕清靈動,尚不至於呆笨重濁,所以可法,服之者亦必無滯膈礙胃之虞。
又按:凡服食之藥,古人制方,本是立之大法,示以儀型,須於臨用之時相體裁衣,隨其人之體質而斟酌量度,審擇增損。即方中諸物,尚可隨宜去取,換羽移宮,與時進退,並非教人死於字句之間,呆抄呆用。
所以近賢定方,膏、丹、丸、散,多有不載分量者,其誘掖後進,欲其能自變化,庶幾活潑潑地運用無窮,其意深矣!近賢商務書館編有所謂《醫學辭典》者,所錄此方,註明前十四味各四兩,末二味則各二兩。
無論其是否合宜,而以熟地黃極重之質,與橘紅、桑、菊等之輕清者同一分量,試觀古近成方,曾有如是之毫無軒輊者否?可見編輯者原是門外人,致有如此之無法,而乃託名醫林,則吾國醫學,真掃地盡矣!壬戌二月山雷識。
心脾雙補丸,薛一瓢方
西洋參(蒸透),白朮(蒸熟),茯神,甘草,生地黃,丹參
棗仁(炒),遠志肉,北五味,麥門冬,玄參,柏子仁
黃連,香附(制),川貝母,桔梗,龍眼肉
壽頤按:是方從歸脾湯加減,亦與集靈膏異曲同工。其用黃連者,即魏柳洲一貫煎加味法也。
左歸飲,張景岳方,治腎水不足。
熟地,山藥,枸杞子,炙甘草,茯苓,山茱萸
壽頤按:是方即六味之變,以杞子、炙草易丹皮、澤瀉,滋養肝腎之陰,誠在六味之上,而無滲泄傷津之慮,此景岳之見到處。然尚嫌呆板而欠靈動,以少氣分之藥故也。其左歸丸方,則即此六物,去甘草、茯苓,而加牛膝,菟絲,龜、鹿二膠,尤其滯矣。
白話文:
滋養液膏,薛一瓢的藥方
採用女貞子、旱蓮草、霜桑葉、黑芝麻、黃甘菊、枸杞子,搭配當歸身、白芍藥、熟地黃、黑大豆、南燭葉、白茯神,以及萎蕤、橘紅、沙苑蒺藜、炙甘草。
用天泉水熬煮成濃汁,加入黑驢皮膠和白蜜煉製收膏。
壽頤按:這個藥方匯集了多種滋養肝腎陰液的藥材,目的是以濃厚的藥味來滋養填補。其中又穿插使用了輕清靈動的藥材,因此不會顯得呆滯沉重,值得學習效法。服用的人也不必擔心會造成胸膈悶脹、阻礙腸胃消化。
另外,古人製作藥方,本來是為了建立一個大的法則,給後人示範一個標準,在實際使用時,應該像量身訂製衣服一樣,根據個人的體質來斟酌藥材的劑量,謹慎選擇增減藥材。即使是藥方中已有的藥材,也可以根據情況適當去除、選用其他的藥材,就像鳥兒更換羽毛,宮殿搬遷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並不是要人死守字句,呆板地照抄照用。
所以,近代名醫所開的藥方,膏、丹、丸、散等劑型,有很多都沒有記載具體劑量,這也是為了引導後輩,希望他們能夠自己靈活變化,這樣才能夠活潑地運用,其用意十分深遠!近代商務印書館編寫的《醫學辭典》中,收錄了這個藥方,註明前面十四種藥材各用四兩,最後兩種各用二兩。
無論這個劑量是否合適,光是將質地厚重的熟地黃,和橘紅、桑葉、菊花等輕清的藥材,使用相同的劑量,看看古今的成方,可曾有這樣毫無輕重之分的搭配?可見編輯者根本是外行人,才會犯下如此嚴重的錯誤,卻還敢托名醫學,這樣下去,我們國家的醫學真的就要完蛋了!壬戌年二月,山雷識。
心脾雙補丸,薛一瓢的藥方
採用蒸過的西洋參、蒸熟的白朮、茯神、甘草、生地黃、丹參,搭配炒過的棗仁、遠志肉、北五味、麥門冬、玄參、柏子仁,以及黃連、製過的香附、川貝母、桔梗、龍眼肉。
壽頤按:這個藥方是從歸脾湯加減而來的,和集靈膏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使用黃連,是學習魏柳洲一貫煎的加味方法。
左歸飲,張景岳的藥方,用來治療腎陰不足。
採用熟地、山藥、枸杞子、炙甘草、茯苓、山茱萸。
壽頤按:這個藥方是從六味地黃丸變化而來,用枸杞子、炙甘草代替了丹皮、澤瀉,滋養肝腎陰液的效果,確實比六味地黃丸更好,而且沒有滲泄傷津的顧慮,這正是張景岳高明之處。但是,這個藥方仍舊顯得呆板而欠缺靈活,是因為少了補氣的藥材。至於他所開的左歸丸,則是在這個藥方的基礎上去除了甘草、茯苓,增加了牛膝、菟絲子、龜膠、鹿膠,反而更加滯膩了。